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平

作品数:31 被引量:240H指数:10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9篇大豆
  • 15篇玉米
  • 11篇套作
  • 6篇套作大豆
  • 6篇间作
  • 5篇玉米-大豆
  • 5篇干物质
  • 4篇克隆
  • 4篇根瘤
  • 3篇带状间作
  • 3篇作物
  • 3篇结瘤
  • 3篇光合特性
  • 3篇播期
  • 2篇氮肥
  • 2篇氮素
  • 2篇氮素吸收
  • 2篇豆科
  • 2篇毒素
  • 2篇芽孢

机构

  • 31篇四川农业大学
  • 3篇动物疫病与人...
  • 2篇射洪县农业局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31篇陈平
  • 21篇雍太文
  • 18篇杨文钰
  • 17篇杜青
  • 5篇杨欢
  • 4篇黄乾明
  • 4篇杨洲平
  • 4篇庞婷
  • 3篇刘一江
  • 3篇杨泽晓
  • 3篇王小春
  • 3篇王印
  • 3篇杨峰
  • 3篇姚学萍
  • 3篇郑本川
  • 3篇胡凌
  • 2篇陈代文
  • 2篇周丽
  • 2篇余冰
  • 2篇杨菲

传媒

  • 7篇四川农业大学...
  • 5篇作物学报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大豆科学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兽医学报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油料作物...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畜牧杂志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预防兽医...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6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3篇2007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硒对赭曲霉毒素A毒害IPEC-J2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本研究旨在考察抗氧化剂硒(亚硒酸钠来源)是否对赭曲霉毒素A(OTA)暴露下的仔猪空肠上皮细胞IPEC-J2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了硒是否能激活Nrf2系统而发挥抗氧化作用。试验首先采用MTT法考察了OTA染毒和不...
陈平陈代文田刚毛倩陈洪余冰
关键词:赭曲霉毒素ANRF2
文献传递
粗毛栓菌和蜡状芽孢杆菌及其共固定菌对Pb^(2+)的吸附被引量:3
2012年
将粗毛栓菌菌丝球与蜡状芽孢杆菌共固定为共固定菌.以粗毛栓菌菌丝球、蜡状芽孢杆菌和共固定菌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吸附时间、初始pH、吸附剂浓度和Pb2+浓度对3种生物吸附剂吸附Pb2+的影响,并将3种生物吸附剂吸附Pb2+前后的红外吸收光谱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吸附剂浓度为2g.L-1、pH为5.0、Pb2+浓度为50mg.L-1条件下对Pb2+吸附1h效果良好,其吸附率分别为71.7%、91.0%和96.9%.生物吸附剂红外光谱主要由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含硫、磷酸基团的吸收带组成,表明对Pb2+吸附起主要作用的官能团是羟基、羧基、磷酸基和含硫基团.
杨洲平陈平王振宇胡容靖德军黄乾明
关键词:粗毛栓菌蜡状芽孢杆菌红外光谱
利用^(15)N研究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氮素利用特征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明确不同氮水平下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中氮素利用特征。【方法】通过^(15)N标记试验,研究了2种氮水平和3种种植模式下作物氮素吸收、土壤氮素残留与损失及大豆生物固氮量的影响。【结果】套作系统内(IMS)玉米植株总氮吸收量和^(15)N吸收量显著高于玉米单作(MM);IMS内的大豆总氮吸收量低于大豆单作(MS),而IMS内大豆的^(15)N吸收量较MS显著增加,且IMS内大豆的固氮比例及固氮量较MS显著增加。IMS中玉米和大豆对^(15)NH_4^+总吸收量显著高于^(15)NO_3^-,且其土壤中的^(15)N残留量^(15)NH_4^+均低于^(15)NO_3^-,^(15)N主要残留于0~40 cm土壤中。此外,IMS的^(15)N回收率显著高于各单作,^(15)N损失率低于各单作处理,且IMS的^(15)N回收率^(15)NH_4^+显著高于^(15)NO_3^-,^(15)N残留率^(15)NO_3^-显著高于^(15)NH_4^+,而^(15)N损失率无显著差异。【结论】与相应的单作相比,玉米-大豆套作显著提高了^(15)N回收率、残留率,降低了^(15)N损失率,增强了大豆生物固氮作用,是一种资源高效、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农业种植模式。
陈平刘小明宋春王小春王小春刘卫国杨峰杨文钰
关键词:氮素残留氮素吸收
播期、密度对带状间作大豆茎叶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2
2023年
基于西南地区油菜收获后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种植存在的弱光环境、品种和密度筛选等问题,选择2个不同熟期的品种南夏豆25号(ND25,中晚熟,多分枝)、齐黄34(QH34,早熟,少分枝),分析播期(2021年,S1:5月17日,S2:5月27日,S3:6月6日;2022年,S1:5月10日,S2:5月25日,S3:6月9日)及密度(D1:81,000株hm^(–2),D2:101,000株hm^(–2),D3:140,000株hm^(–2),D4:171,000株hm^(–2))对带状间作大豆茎叶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密度,随着播期的推迟,2个品种始粒期的叶面积指数逐渐减小,冠层内部透光率逐渐增加,ND25对荚的分配比率逐渐增加,倒伏率逐渐降低,QH34对荚的分配比率逐渐减少,倒伏率逐渐增加;同一播期,随着密度的增加,2个品种始粒期的叶面积指数逐渐增加,透光率逐渐减小,对荚的干物质分配比率逐渐减少,倒伏率逐渐上升。光环境及干物质分配差异对不同品种的产量影响不同,ND25同一密度不同播期间,S3>S2>S1,同一播期不同密度间,D1>D2>D3>D4,ND25品种S3播期D1密度产量最优,为1752.89 kg hm^(–2);QH34同一密度不同播期间,S1>S2>S3,同一播期不同密度间,D3>D2>D1>D4,QH34品种S1播期D3密度产量最优,为1538.64 kg hm^(–2)。因此,中晚熟品种应适当晚播,早熟品种应适当早播,多分枝品种适度稀植,少分枝品种适度密植,各品种通过播期、密度协同可提高大豆产量。
高超陈平杜青付智丹罗凯林萍李易玲刘姗姗雍太文杨文钰
关键词:播期光合特性干物质分配
收获时期对西南地区套作大豆机收效果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9年
收获时期难以确定是西南地区套作大豆生产面临主要问题之一。为研究收获时期对套作大豆机收效果和产量影响,以南豆25为材料,测定75%豆荚变黄至豆荚明显炸裂时期机械收获效果、植株不同部位水分含量、机械收获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随收获时期延后,机械化收获损失率先减后增,破碎率、含杂率逐渐减少。收获质量指标损失率、破碎率受收获时期影响较大,而含杂率受其影响较小。不同处理间机械化收获损失率变幅为2.06%~5.59%,破碎率变幅较大为0.97%~42.92%,含杂率变幅较小为0.43%~3.46%。损失率分为脱粒清选损失率和割台损失率。脱粒清选损失率随收获时期推迟逐渐减少,为过早收获损失率主要构成部分,占损失率比例为58.26%~96.47%;而割台损失率随收获时期延后逐渐增加,为过晚收获损失率主要构成部分,占损失率比例为55.71%~95.53%。多元线性逐步回归表明,损失率与荚皮含水率、破碎率与籽粒含水率均呈显著正相关。通过建立损失率、破碎率与植株水分含量之间模型,大豆机械化收获条件应为荚皮含水率12.70%~19.57%,籽粒含水率小于25.55%,百粒重、机械收获产量较高,机收效果符合大豆机械化收获作业标准。
杨欢张黎骅陈平杜青张飞雍太文王小春杨峰刘卫国杨文钰
关键词:套作大豆
粗毛栓菌和蜡样芽孢杆菌及其共固定对Pb~(2+)、Cu~(2+)的吸附研究
本文首先通过对粗毛栓菌形成菌丝球的物化条件、及不同物化培养条件下形成的菌丝球对Pb~/(2+/)、Cu~/(2+/)的吸附研究确定合适条件制备菌丝球;然后将菌丝球与培养好的蜡样芽孢杆菌共固定,制备杂合性生物吸附剂共固定菌...
陈平
关键词:粗毛栓菌菌丝球蜡样芽孢杆菌红外光谱
文献传递
施氮与种间距离下大豆/玉米带状套作作物生长特性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被引量:2
2024年
为明确施氮和种间距离下套作作物生长特性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本文以大豆/玉米带状套作系统为研究主体,探究不同氮水平(施氮与不施氮)与种间距离(玉豆间距30、45、60和75 cm、单作100 cm)下作物生长率、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差异,并对作物干物质积累过程进行拟合,综合分析作物生长规律和产量效益。结果表明:玉米生长率在抽雄期至乳熟期达最大,不施氮下以间距30 cm(MS30)最高,较玉米单作(MM100)高出34.99%。套作大豆生长率在初花期前显著低于单作(SS100),而初花期后高于SS100,以间距60cm(MS60)最高,盛花期—盛荚期在不施氮下较SS100高出78.91%。Logistic方程可较好的拟合玉米、大豆的干物质积累过程,且R2均在0.95以上。与不施氮相比,施氮推迟了玉米干物质积累高峰,提高了干物质积累量;套作大豆生育前期干物质积累慢于单作,而生育后期间距45cm(MS45)、MS60干物质积累逐渐与单作持平甚至超过单作。施氮提高了玉米籽粒干物质分配率而显著提高产量,2年间玉米产量分别提高10.05%、40.90%。随种间距离增加套作大豆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以MS60最高,MS30最低,MS60两年间在不施氮与施氮下较MS30分别平均高出23.88%、31.77%。套作下土地当量比均在1.35以上,其中以施氮下MS60最大(1.89)。适宜的种间距离(间距60 cm)可实现套作下玉米和大豆协同生长,提高作物生长率、促进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提高系统产量和土地当量比。
杨立达任俊波彭新月杨雪丽罗凯陈平袁晓婷蒲甜雍太文杨文钰
玉米大豆播期衔接对间作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6
2017年
为完善玉米/大豆间作的播期衔接技术,在西南地区寻求合适的玉米、大豆播期。试验在田间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3个玉米播期:早播(A1:5月15日)、中播(A2:5月30日)、晚播(A3:6月14日)与3个大豆播期:早播(B1:5月30日)、中播(B2:6月14日)、晚播(B3:6月29日)为对象,研究不同玉米、大豆播期对大豆的干物质积累、器官分配比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开花后作物生长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荚果分配率和产量均在玉米中播时最高,开花后作物生长率较玉米晚播时高出33.2%;在R4、R6生育时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和大豆荚果分配比率分别比玉米晚播时高32.4%,17.9%和26.3%,23.9%;大豆产量较玉米晚播时高75.7%。玉米中播时衔接不同播期的大豆,其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荚果分配比率和产量均在大豆早播时最高,在R4、R6生育时期,大豆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与荚果分配比率比大豆晚播时分别高195.4%,58.5%和33.9%,26.7%;大豆产量较大豆晚播时高出128.7%。在玉米/大豆间作下,玉米中播(5月30日)间作大豆早播(5月30日),即玉米大豆同时播种时,可提高大豆开花后作物生长率,增加单株干物质累积量、籽粒分配率和产量。
杨燕竹杜青陈平杨文钰雍太文
赭曲霉毒素A对IPEC-J2细胞生长和氧化还原平衡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实验以IPEC-J2细胞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和时间处理下赭曲霉毒素A(OTA)对仔猪空肠上皮细胞增殖存活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不同浓度OTA对细胞的结构功能完整性和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OTA暴露时间和浓度对细胞存活率均有影响(P<0.01),且二者存在显著交互效应(P<0.01)。在OTA暴露24 h条件下,细胞钠钾ATP酶(Na+,K+-ATPase)、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随OTA浓度增加呈线性或者二次曲线降低(P<0.01),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有降低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呈线性增加(P<0.05);胞外乳酸脱氢酶(LDH)活性随OTA浓度增加呈线性或者二次曲线增加(P<0.01);OTA处理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无明显影响(P>0.05)。结果显示,OTA破坏了IPEC-J2细胞的结构功能完整性,最终导致细胞的增殖或存活率降低,氧化应激可能是毒性效应发生的重要机制。
陈平田刚陈代文余冰
关键词:赭曲霉毒素A完整性
播密协同对带状间作大豆茎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2024年
阐明播期和密度协同下对不同株型大豆茎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出大豆品种适宜的播期和密度,可为四川油菜收获后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种植提供参考。选择2个不同熟期的品种南夏豆25号(ND25,中晚熟,分枝型)、齐黄34(QH34,早熟,主茎型),分析播期(包括S1:5月中旬、S2:5月下旬、S3:6月上旬三个时期,2021和2022两个年份重复)及密度(4个密度,D1:81000株·hm^(-2),D2:101000株·hm^(-2),D3:140000株·hm^(-2),D4:171000株·hm^(-2))对带状间作大豆茎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同一播期随密度增加,植株产生避荫反应,各品种株高增加、茎粗减小,平均节长增加,植株更加纤细,导致茎秆抗折力降低,倒伏率上升,同时增密使植株种内竞争和自荫性加剧,植株单株生物量降低。同一密度随播期推迟,各品种的茎粗、茎秆抗折力、单株生物量减小,平均节长增加,ND25株高、倒伏率降低,QH34株高、倒伏率增加。ND25、QH34各处理平均分枝数分别为4.07、0.53,分枝产量贡献率各处理平均分别为55.30%、5.82%。播期推迟,ND25品种产量S1S2>S3,密度增加,ND25品种产量D1>D2>D3>D4,QH34品种D3>D2>D1>D4,ND25晚播适度稀植,QH34早播适度密植,主茎和分枝协同可提高大豆群体产量。中晚熟分枝型品种(ND25)适度晚播稀植,株型适宜,倒伏率低,在6月上旬(S3),8.1万株·hm^(-2)(D1)产量最高;早熟主茎型品种(QH34)适度早播密植,株型适宜,倒伏率低,在5月中旬(S1),14万株·hm^(-2)(D3)产量最高。
高超陈平杜青罗凯付智丹林萍李易玲刘姗姗雍太文杨文钰
关键词:播期茎秆特性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