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勤 作品数:23 被引量:109 H指数:6 供职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血小板生成素和巨核细胞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探讨血小板生成素(TPO)和巨核细胞计数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122例ITP患儿血清TPO水平,根据巨核细胞数分为A组(巨核细胞数≤35/6 cm2)与B组(巨核细胞数>35/6 cm2),两组进行TPO水平比较,并观察各组疗效。结果A和B组TPO水平分别为(368.33±39.47)ng/L,(141.48±11.28)ng/L。A组明显高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t=7.44 P<0.01)。A组治疗有效率为23.8%,明显低于B组84.2%,其差异有显著性(χ2=6.54 P<0.05)。A组有效5例TPO为(109.60±15.59)ng/L,无效16例TPO为(449.18±29.59)ng/L,其差异有显著意义(t=-6.23 P<0.01)。结论ITP患儿血清TPO水平存在较大差异,TPO水平明显增高且无巨核细胞数增高者疗效差,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肖燕 林雯 刘勤 蒙冰 金润铭 费洪宝关键词:紫癜 特发性 血小板生成素 巨核细胞 血小板生成素对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诊断意义 2006年 目的探讨血小板生成素(TPO)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0例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AA)、2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3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26名正常儿童血清TPO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AA组、MDS组、ITP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清TPO水平分别为(1335.83±99.89)ng/L、(255.13±47.36)ng/L、(96.7±12.28)ng/L和(95.17±8.78)ng/L。A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13.786 P<0.001);MDS组也高于对照组(t=3.836 P<0.001)。但MDS组增高无AA组显著,且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差异(t=8.73 P<0.001);ITP组与正常组无差异(t=0.102 P>0.05)。结论血清TPO水平明显增高反映骨髓巨核细胞增生减低,对于因骨髓巨核细胞增生状态不同所致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有较高参考价值。 刘勤 林雯 肖燕 金润铭关键词:血小板生成素 疾病 多种细胞内第二信使在人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生长激素分泌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8 2001年 目的 探讨多种第二信使在人垂体生长激素 (GH)腺瘤GH分泌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 1 8例体外人垂体GH腺瘤细胞培养方法观察第二信使cAMP、三磷酸肌醇 (IP3)和Ca2 +在GH释放中的调节效应 ,肿瘤组织同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直接序列分析法评价 gsp癌基因的表达。结果 6/1 8(3 3 % )为 gsp癌基因阳性 ,其中 1 1例肿瘤观察了人工合成GH释放剂 (GHRP 6)和GH释放激素 (GHRH)对cAMP水平的相互影响 ,GHRP 6在 9例 gsp阴性对cAMP产生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而在 2例 gsp阳性组中却表现出有显著性的cAMP产生刺激效应。且GHRP 6可增加 gsp癌基因阴性组GHRH所致cAMP产生效应。钙调蛋白抑制剂W 7和蛋白激酶C抑制剂均可减低GHRP 6所致的GH分泌。结论 在GH的分泌调节过程中有多种第二信使的介入。 雷霆 刘勤 李杰 舒凯 李洛 薛德麟 李龄 蒋先惠关键词:第二信使 垂体腺瘤 生长激素 GH 米卡芬净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11例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010年 恶性血液病患儿化疗后常伴有免疫功能低下、中性粒细胞减少等骨髓抑制表现,是深部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恶性血液病患儿化疗后深部真菌感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是儿童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治疗失败的常见原因,受到广泛关注。及时选择安全有效的抗真菌药物治疗是整体治疗成功的关键。米卡芬净钠为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 吴小艳 金润铭 肖燕 刘勤 周东风 余慧关键词:米卡芬净 儿童 恶性血液病 深部真菌感染 恶性血液病患儿肺部真菌感染的诊疗体会 被引量:3 2007年 白燕 金润铭 张志泉 周东风 余慧 刘勤 肖燕 费洪宝关键词:肺部真菌感染 诊疗体会 临床表现不典型 儿童急性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减少 儿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比较 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对儿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与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两种疾病之间的差异,帮助临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23例CAA患儿和9例MDS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所有病例的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血清铁蛋白等水平及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CD34+计数、骨髓染色体检查、骨髓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MDS组中性粒细胞、网织红细胞、血清铁蛋白、乳酸脱氢酶水平均高于CAA组;MDS组骨髓原始细胞计数及三系血细胞的病态造血现象与CAA组差异有显著性;MDS组骨髓CD34+细胞计数水平较CAA组高,FISH异常的检出率亦较CAA组高。结论 CAA和MDS患儿实验室检查、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遗传学检查结果存在显著不同,三者联合检测对鉴别CAA与MDS有重要意义。[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13(11):867-869] 郝琎琎 邱奕宁 周东风 肖燕 刘勤 金润铭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儿童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研究 被引量:17 2002年 研究人类巨细胞病毒 (HCMV)感染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之间的关系 ,采用ACD抗凝外周血HCMV DNAPCR以及非抗凝血清CMV IgM、IgGELISA方法 ,进行HCMV感染的检测。结果显示 ,ITP患儿组HCMV DNAPCR阳性率为71 7% ,体检儿童对照组为 2 0 8% ,P <0 0 1 ,差异有显著性。ITP患儿组CMV IgM阳性率为 4 1 5% ,CMV IgG阳性率为 75 5% ,体检儿童对照组中未检出CMV IgM阳性者 ,CMV IgG阳性率为 2 2 9% ,P <0 0 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认为 :HCMV感染与ITP密切相关 ,HCMV病毒是ITP致病病因中很重要的一个致病病毒 ,对ITP患者的实验室检测不仅需要血液学检测而且需要HCMV等病毒学检测 ,对HCMV活动性感染的ITP患者加用更昔洛韦 ,可能会很好地提高疗效。 林雯 肖燕 刘勤 费洪宝关键词: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巨细胞病毒 HCMV感染 紫癜 更昔洛韦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巨核系祖细胞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2006年 目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儿童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很多研究表明,该病的发生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探讨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巨核系祖细胞致ITP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及其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HCMV相关ITP骨髓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体外培养技术收集集落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CMV晚期抗原基因mRNA,并给予更昔洛韦治疗。结果46例血清HCMV-DNA PCR阳性或血清HCMV-IgM阳性的ITP骨髓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集落细胞HCMV晚期抗原基因mRNA阳性19例,更昔洛韦治疗有效16例;mRNA阴性27例,更昔洛韦治疗有效4例。阳性组疗效高于阴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CMV可感染CFU-MK而成为ITP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之一。巨核系祖细胞HCMV晚期抗原基因mRNA检测阳性者更昔洛韦治疗有效,能使血小板上升或恢复正常。 肖燕 林雯 刘勤 金润铭 费洪宝关键词:巨细胞病毒感染 紫癜 特发性 巨核细胞 更昔洛韦 再生障碍性贫血外周血CD5^+B细胞检测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儿外周血CD5+B细胞比例,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利用流式细胞术对56例AA患儿进行外周血CD5+B细胞检测,与对照组(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60名)进行对比;同时与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HDIG)联合环孢素A(CSA)和泼尼松的免疫抑制治疗疗效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重型AA(SAA)患者外周血CD5+B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1);治疗有效组CD5+B细胞比例高于治疗无效组及对照组(P<0.01),并且在治疗半年后复查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SAA患儿外周血CD5+B细胞比例增高,可能与SAA的发病有关。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CSA和泼尼松治疗后不同疗效组的CD5+B细胞比例存在差异,提示可能将CD5+B细胞水平作为指导AA临床选择治疗方法的实验室指标。 余慧 白燕 邱奕宁 刘勤 肖燕 周东风 金润铭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 儿童 CD5^+B细胞 更昔洛韦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应用指征 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GCV)治疗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相关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ITP)应用指征。方法选择血清HCMV DNA PCR和(或)HCMV IgM检测呈阳性ITP患儿46例,采用逆转聚合酶扩增反应(RT-PCR)检测巨核系祖细胞中HCMV晚期抗原mRNA,并行GCV治疗,判定其疗效及应用指征。结果46例血清HCMV-DNA PCR阳性和(或)血清HCMV-IgM阳性的ITP骨髓巨核祖细胞HCMV晚期抗原基因mRNA阳性19例,GCV治疗有效16例,mRNA阴性27例,GCV治疗有效4例。阳性组疗效高于阴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CMV感染的ITP患儿,若对常规治疗无效,应检测其巨核祖细胞内HCMV晚期抗原基因mRNA,阳性者是应用更昔洛韦的有效指征。 肖燕 林雯 刘勤 金润铭 费洪宝关键词:巨细胞病毒 紫癜 特发性 巨核祖细胞 更昔洛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