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丽娜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天津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预后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梗死
  • 1篇丁苯
  • 1篇丁苯酞
  • 1篇丁苯酞注射液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狭窄
  • 1篇血压
  • 1篇血压变异
  • 1篇血压变异性
  • 1篇压变异性
  • 1篇应激
  • 1篇应激障碍
  • 1篇日常生活活动
  • 1篇日常生活活动...
  • 1篇生活活动能力
  • 1篇住院
  • 1篇住院患者

机构

  • 4篇天津医院

作者

  • 4篇郑丽娜
  • 2篇王毅
  • 2篇赵菁

传媒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江苏医药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中国处方药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护理干预对急性创伤住院患者应激障碍的预防效果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急性创伤住院患者应激障碍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122例急性创伤患者,依据护理方式差异分组,其中60例接受常规护理者设为对照组,62例接受护理干预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入院时HAMD与HA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1、2周后两项评分对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3.55%)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急性创伤患者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应激障碍的发生和促进机体康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郑丽娜
关键词:护理干预急性创伤应激障碍
重度颈动脉狭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性与90-d预后的关系
2023年
目的探讨重度颈动脉狭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90-d预后的关系。方法重度颈动脉狭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监测24-h动态血压,计算24-hSBP-变异系数(CV)、24-hDBP-CV、日间SBP-CV(dSBP-CV)、日间DBP-CV(dDBP-CV)、夜间SBP-CV(nSBP-CV)和夜间DBP-CV(nDBP-CV)。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发病后90-d预后,并根据mRS评分将患者分成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50例)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分,20例)。采用Lasso-logistic回归筛选重度颈动脉狭窄急性脑梗死患者90-d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BPV参数对重度颈动脉狭窄急性脑梗死患者90-d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90-d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90-d mRS评分、24-hSBP-CV、24-hDBP-CV、dSBP-CV和dDBP-CV较预后良好组高(P<0.01)。24-hSBP-CV和dSBP-CV较高是重度颈动脉狭窄急性脑梗死患者90-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4-hSBP-CV预测重度颈动脉狭窄急性脑梗死患者90-d预后不良的AUC为0.983[95%CI(0.918~0.999),P<0.01],取24-hSBP-CV最佳预测界值为16.82时,其预测的灵敏度为95%,特异度为96%。dSBP-CV预测重度颈动脉狭窄急性脑梗死患者90-d预后不良的AUC为0.970[95%CI(0.898~0.996),P<0.01],取dSBP-CV最佳预测界值为16.71时,其预测的灵敏度为95%,特异度为90%。结论重度颈动脉狭窄急性脑梗死患者BPV与90-d预后有关,24-hSBP-CV和dSBP-CV可用于预测患者的预后。
郑丽娜赵菁王毅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狭窄血压变异性预后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加曲班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加曲班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就诊的84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均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阿加曲班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注射液进行治疗。对比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mRS评分。结果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m 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加曲班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效果明显,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失,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预后。
郑丽娜
关键词:丁苯酞注射液阿加曲班进展性脑梗死
骨骼肌质量评估方法及其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2022年
脑卒中被列为全球第二大死因,年死亡率约为550万,是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及经济负担重的特点[1]。有研究表明,仅有1/3的脑卒中患者在患病后12个月内恢复全职工作[2]。在脑卒中患者中经常观察到骨骼肌减少症,并且在脑卒中后的早期阶段患病率较高,并且在患侧和健侧肢体中均存在[3]。这种脑卒中相关的骨骼肌减少症与较差的临床预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治疗出院率等)相关[4]。因此,测量和监测骨骼肌质量,为肌肉萎缩风险最大的患者提供适当的营养和康复非常重要。
郑丽娜赵菁王毅
关键词:脑卒中患者骨骼肌减少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肌肉萎缩临床预后康复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