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颖

作品数:9 被引量:74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安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清
  • 3篇预后
  • 3篇注射
  • 2篇蛋白
  • 2篇增生
  • 2篇瘢痕
  • 1篇丹红
  • 1篇丹红注射液
  • 1篇短期预后
  • 1篇心肌
  • 1篇心肌酶
  • 1篇休克
  • 1篇血清C-反应...
  • 1篇血清NT-P...
  • 1篇血清氨基酸
  • 1篇胰腺
  • 1篇胰腺炎
  • 1篇胰腺炎患者
  • 1篇抑郁
  • 1篇影响因素

机构

  • 9篇西安市中心医...
  • 2篇德阳市人民医...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

  • 9篇张颖
  • 5篇袁杉
  • 4篇汪阳
  • 2篇田婧
  • 1篇王鹏
  • 1篇王力宁
  • 1篇汪阳
  • 1篇董春萍
  • 1篇梁衍

传媒

  • 2篇中国医学前沿...
  • 1篇河北医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国CT和M...
  • 1篇国际精神病学...
  • 1篇空军医学杂志
  • 1篇昆明医科大学...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透明质酸锌凝胶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对增生性瘢痕患者预后、CD90及TGF-β_1阳性表达率的影响
2017年
目的分析透明质酸锌凝胶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对增生性瘢痕患者预后、CD90及转化生长因子-β_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_1,TGF-β_1)阳性表达率的影响。方法选取西安市中心医院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79例增生性瘢痕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的原则将入选患者分为试验组(39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透明质酸锌凝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D90和TGF-β_1阳性表达率及预后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CD90和TGF-β_1阳性表达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90和TGF-β_1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降低,且试验组患者CD90和TGF-β_1阳性表达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透明质酸锌凝胶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可以显著降低增生性瘢痕患者CD90和TGF-β_1的阳性表达率,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汪阳张颖田婧
关键词:倍他米松增生性瘢痕CD90
丹红注射液联合前列腺素E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微循环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前列腺素E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胰腺炎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辅以丹红注射液+前列腺素E,对比2组治疗前后总血管密度(TVD)、灌注血管密度(PVD)、灌注血管比例(PPV)、微血管流动指数(MFI),记录其腹部症状消失时间、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血清淀粉酶、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比较2组内皮素(ET)、前列腺素I2(PGI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PVD、PPV、MF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腹部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APACHEⅡ评分、血清淀粉酶、D-D、FIB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ET、TNF-α、IL-6、hs-CRP显著低于对照组,而PGI2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转手术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前列腺素E辅助治疗急性胰腺炎可明显改善患者微循环及内皮功能、凝血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预后。
张颖袁杉汪阳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前列腺素E急性胰腺炎微循环
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额颞部良性肿瘤切除术后切口瘢痕增生的防治作用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额颞部良性肿瘤切除术后切口瘢痕增生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经术后病理确诊的额颞部良性肿瘤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行额颞部良性肿瘤切除术,试验组患者术后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总量≤10U),并外用硅凝胶制剂干预,对照组仅予以硅凝胶制剂等常规防治措施。术后评定两组瘢痕增生防治效果和瘢痕情况,通过问卷调查评估两组患者的外观满意度,并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切口瘢痕增生防治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70.00%(P<0.05)。两组术后6个月瘢痕颜色、平整度、弹性程度评分均较术后3个月显著改善(P<0.05),试验组术后3个月、6个月瘢痕宽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且试验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瘢痕颜色、平整度、弹性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瘢痕宽度显著较对照组小(P<0.05),对照组术后6个月瘢痕宽度明显较术后3个月增大(P<0.05)。试验组患者瘢痕增生防治效果满意度的各项目(瘢痕增生、恢复进度、不适感、瘀斑、心理影响)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50%、15.00%,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试验组A型肉毒毒素导致灼热、轻度水肿症状多在3d内自行消退。结论: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额颞部良性肿瘤切除术后切口瘢痕增生的防治作用显著,可有效改善术后瘢痕色泽、质地、宽度等,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汪阳张颖田婧
关键词:A型肉毒毒素额颞部良性肿瘤瘢痕增生
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和NT-pro-BNP水平及预后意义被引量:28
2018年
目的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pro BNP,NT-pro-BNP)水平及预后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6年5月西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脓毒症患者及同期40例体检正常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性回顾法分析其临床及随访资料,80例脓毒症患者分为脓毒症未休克组(A组)48例和脓毒性休克组(B组)32例,根据脓毒性休克组中是否死亡分为脓毒性休克非死亡组(C组)20例和脓毒性休克死亡组(D组)12例,将40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记录所有纳入研究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比较不同患者间CRP、PCT、NT-pro-BN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及其之间的相关性,通过非条件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上述指标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脓毒症患者其CRP、PCT、NT-pro-BNP、IL-6和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脓毒性休克患者较脓毒症未休克者高,脓毒性休克死亡患者更明显高于脓毒性休克非死亡者,差异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非条件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可得,菌血症(感染部位为血液)、APACHEⅡ评分及CRP、PCT、NT-pro-BNP、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可能为影响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P<0.05);通过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可得,APACHEⅡ评分与CRP、PCT、NT-pro-BNP、IL-6及TNF-α之间呈正相关(P<0.05),CRP、PCT、NT-pro-BNP、IL-6及TNF-α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通过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可得,CRP、PCT和NT-pro-BNP为影响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CRP、PCT和NT-pro-BNP水平较正常者显著升高,为影响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他们水平的升高,脓毒性休克患者其预后越差,可作为临床上评估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及脓毒�
张颖袁杉汪阳
关键词:脓毒性休克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
乌司他丁辅助治疗对脓毒症患者血清NT-proBNP和心肌酶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辅助治疗对脓毒症患者血清氨基酸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和心肌酶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接诊的180例脓毒症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助应用乌司他丁注射液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急性生理功能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及炎性因子、血清NT-pro BNP、心肌酶水平。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心率、C反应蛋白、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心肌肌钙蛋白I、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NT-pro BNP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辅助治疗脓毒症,对于降低心肌酶指标、血清NTpro BNP及炎性因子水平均具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张颖汪阳袁杉
关键词:乌司他丁心肌酶
慢性透析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慢性透析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4月期于与我院接受透析的CRF患者134例,采用问卷调查统计患者的背景资料,采用焦虑(SAS)和抑郁(SDS)自评量表进行评分。结果 SDS评分在年龄(〉50岁)与透析时间(〉6个月)上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231、5.957,P〈0.01),SAS评分在年龄(〉50岁)上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03,P〈0.01);在年龄(〉50岁)及透析时间(〉6个月)方面抑郁症状出现的比例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310、22.012,P〈0.01);而在性别(男性)及年龄(〉50岁)方面焦虑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591、10.836,P〈0.05);年龄(P=0.046,OR=0.289,95%CI:0.086-0.976)及性别(P=0.003,OR=5.053,95%CI:1.753-14.562)为SAS的危险因素,年龄(P=0.001,OR=6.959,95%CI:2.147-22.556)及透析时间(P=0.000,OR=6.753,95%CI:2.437-18.713)为SDS的危险因素。结论性别、年龄及透析时间对CRF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均能产生影响,临床上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心理干预,提高临床疗效。
袁杉王鹏梁衍董春萍张颖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影响因素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清CC-16、SP-D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观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清Clara细胞蛋白-16(CC-16)、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97例ARDS患者为病例组,以氧合指数作为参照,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组(n=47)、中度组(n=31)和重度组(n=19);并于同期随机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CC-16、SP-D水平,随访观察病例组患者28 d生存和死亡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CC-16、SP-D水平对ARDS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病例组血清CC-16、SP-D水平较对照组高(P均<0.01)。中度组和重度组患者血清CC-16、SP-D水平较轻度组高(P均<0.01),重度组较中度组高(P均<0.01)。28 d内共38例ARDS患者死亡,死亡患者血清CC-16、SP-D水平高于生存者(P均<0.01)。CC-16预测ARDS患者28 d生存/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3(95%CI:0.773~0.933),SP-D预测的AUC为0.846(95%CI:0.766~0.926),CC-16联合SP-D预测的AUC为0.949(95%CI:0.905~0.994)。结论CC-16、SP-D在ARDS患者血清中水平升高,并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早期联合检测可作为预测ARDS短期预后的重要标志物。
秦妮段亚楠张颖米婷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表面活性蛋白D短期预后
抗C1q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肾炎的相关性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抗C1q抗体与疾病活动及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62例SLE患者和47例其他风湿性疾病患者及21名健康对照者血清中抗C1q抗体的浓度.62例SLE分为疾病活动组(36例)和疾病稳定组(26例),并按LN判定标准分为LN组(32例)和非LN组(30例).分析各组抗C1q抗体水平与SLE患者补体指标、SLE活动性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 SLE患者中血清抗C1q抗体阳性率为64.51%,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SLE活动组抗C1q抗体水平显著高于稳定组(P<0.01).LN组患者血清抗C1q抗体的水平显著高于非LN组SLE患者(P<0.01).血清中抗C1q抗体水平与SLEDAI评分、抗ds DNA抗体水平显著正相关,与补体C3、C4含量显著负相关.结论 C1q抗体水平能反映SLE的疾病活动程度,并与SLE肾损害相关,对活动性LN敏感度高.
袁杉张颖王力宁
关键词:抗C1Q抗体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
CT平扫联合PCT、CRP检测对ICU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及预后评估的可行性分析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探讨CT平扫联合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检测对ICU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诊断及预后评估的可行性。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ICU收治的社区获得性重症肺炎患者94例做为重症组,另选取非重症肺炎者94例作为非重症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采用胸部CT评分对患者胸部CT肺部影像学程度进行分级,比较不同组别、预后患者PCT、CRP指标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胸部CT评分与PCT、CRP水平的相关性,计算不同检查方法诊断CAP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PCT、CRP水平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增高逐渐上升,重症组患者PCT、CRP水平明显高于非重症组(P<0.05);不同预后患者PCT、CRP水平及胸部CT评分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存活组患者PCT、CRP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胸部CT平扫+PCT+CRP检查诊断CAP灵敏度、特异度为96.80%、94.68%,明显高于PCT+CRP及胸部CT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CRP及胸部CT平扫诊断CAP灵敏度、特异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胸部CT评分与PCT、CRP水平呈现正相关性(P<0.001)。结论CT平扫联合PCT、CRP检测诊断ICU CAP灵敏度、特异度高,CT评分与PCT、CRP水平呈现正相关,对评估患者预后有指导意义。
米婷孙婧婧秦妮张颖段亚楠
关键词:CT平扫PCTCAP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