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鸿雁

作品数:10 被引量:88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鱼礁
  • 7篇人工鱼礁
  • 3篇食物网
  • 2篇育幼
  • 2篇生态容量
  • 2篇食物网结构
  • 2篇近岸
  • 2篇聚集率
  • 2篇空间结构
  • 2篇海区
  • 2篇复杂空间结构
  • 2篇ECOPAT...
  • 2篇产卵
  • 2篇产卵场
  • 1篇大型海藻
  • 1篇大泷六线鱼
  • 1篇地理群体
  • 1篇多样性
  • 1篇形态学
  • 1篇许氏平鲉

机构

  • 9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教育部

作者

  • 10篇刘鸿雁
  • 8篇张秀梅
  • 8篇张沛东
  • 7篇李文涛
  • 6篇杨超杰
  • 2篇曾晓起
  • 2篇黄玉喜
  • 1篇王燕平
  • 1篇高天翔
  • 1篇宋娜
  • 1篇吴忠鑫
  • 1篇殷丽娜
  • 1篇杨晓龙
  • 1篇刘晓慧
  • 1篇吕洪斌

传媒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水产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正方体人工礁单位鱼礁的关键参数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正方体人工礁7个不同引入数量比例(0~60%)和人工礁摆放布局(每个数量比例设置10个布局)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聚集率的影响,确定了单位面积正方体人工礁的适宜投放数量和礁体摆放布局,得出单位鱼礁的适宜布设方案。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和许氏平鲉的种类、密度和鱼体规格对聚集率的影响。研究显示,单体礁引入数量比例<50%时,数量比例与许氏平鲉聚集率呈显著正相关线性关系,且摆放布局对许氏平鲉的聚集率有显著影响;单体礁引入数量比例为50%时,许氏平鲉的聚集率达到最大值(76%),显著高于0~40%处理组(P<0.05),且当单体礁引入数量比例达到50%和60%时,礁体摆放布局对许氏平鲉聚集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适宜布设方案条件下,种类和密度对试验鱼聚集率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鱼体规格对大泷六线鱼的聚集率无显著影响,对许氏平鲉的聚集率影响显著。结果表明,正方体人工礁单位鱼礁的适宜单体礁引入数量比例为50%,在该数量比例时,单体礁摆放布局对恋礁性鱼类的聚集效果无显著影响。
杨超杰吕洪斌张沛东张秀梅刘鸿雁
关键词:人工鱼礁聚集率
阶梯型产卵育幼藻礁
一种阶梯型产卵育幼藻礁,包括:附着基板,附着基板为正多边形结构,于附着基板的中心开设有透光窗口,附着基板包括有多个并在竖直方向依次间隔罗列设置,自上而下、附着基板的外围直径逐渐扩大并形成有塔状结构的构架体;连接部件,连接...
张沛东杨超杰张秀梅李文涛刘鸿雁黄玉喜
文献传递
棘头梅童鱼5个地理群体的形态学初步分析被引量:12
2015年
运用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2010年-2013年采自丹东、长江口、宁德、福州和厦门附近海域的5个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群体共177个个体的16个量度特征和12个分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判别分析的综合判别率为89.8%,其中福州群体判别率最高(97.0%),宁德群体判别率最低(79.3%)。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单因子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均显示福州群体与其他4个群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
刘晓慧宋娜刘鸿雁李祺竑陈壮雨殷丽娜王燕平高天翔
关键词:棘头梅童鱼
基于Ecopath模型的崂山湾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被引量:24
2019年
基于2014-2016年青岛崂山湾人工鱼礁区的生物资源调查数据,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EwE)软件构建崂山湾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生态通道模型(Ecopath),系统分析了崂山湾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和结构特征,估算了栉孔扇贝的养殖容量。该模型由17个功能组组成,基本涵盖了崂山湾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过程。生态网络分析表明,生态系统各功能组的营养级范围为1.0-4.255,星康吉鳗占据了营养级的最高层。能量流动主要有5级,各营养级平均能量传递效率为10.8%,其中来自初级生产者的能量效率为9.8%,来自碎屑的传递效率为10.9%;系统总流量为14256.510 t km^-2 a^-1,其中68%的能量来自碎屑供给;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为1.127,系统联结指数为0.293,杂食指数为0.333,表明崂山湾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成熟度较高,食物网结构较复杂,系统内部稳定性较高。关键种指数分析结果显示,许氏平鲉具有较高的关键指数和相对总影响,表明其可能在当前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的生态角色。吊笼养殖栉孔扇贝生态容纳量为189.679 t/km^2,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的前提下,当前现存量最大可增加18.55%。
刘鸿雁杨超杰张沛东李文涛张秀梅
关键词:人工鱼礁ECOPATH模型生态容量食物网
人工鱼礁模型和大型海藻对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幼鱼的诱集作用被引量:17
2018年
为了探究大型海藻和人工鱼礁对鱼类的诱集作用,依据崂山湾人工鱼礁区游泳动物和大型海藻调查结果,以海黍子、孔石莼、带形蜈蚣藻、石花菜和小珊瑚藻5种优势藻类,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2种优势鱼类以及人工鱼礁模型为研究对象,于室内实验水槽观察了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幼鱼在海藻和模型礁中的行为反应和分布。结果显示,水槽中未投放模型礁和海藻时,实验鱼密集出现在水槽边缘区(A9),分布率分别为75.71%±7.79%和73.63%±4.41%。放入模型礁和海藻丛后,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出现短暂的排斥反应,然后迅速聚集其中;2种鱼对带形蜈蚣藻的响应时间最短[(12.75~21.00)s],对模型礁的响应时间最长[(66.50~151.25)s];带形蜈蚣藻聚集许氏平鲉用时最短[(151.50±8.14)s],海黍子聚集大泷六线鱼用时最短[(56.00±2.53)s];大泷六线鱼对模型礁的聚集时间为(216.25±5.59)s,远低于许氏平鲉(1343.50±5.38)s;2种鱼在模型礁中的停留时间远长于海藻丛,且大泷六线鱼的停留时间(211.85±7.96)s长于许氏平鲉(199.75±16.82)s。海藻丛和模型礁对2种岩礁性幼鱼的诱集效果明显,实验区幼鱼的分布率由未投放模型礁和海藻前的0.91%~8.78%上升到4.21%~31.42%;高密度带形蜈蚣藻和海黍子的诱集效果最好,对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的聚集率分别达到30.42%±1.14%和31.42%±1.74%,而低密度小珊瑚藻的诱集作用不明显。
刘鸿雁吕洪斌张沛东李文涛张秀梅
关键词:大型海藻人工鱼礁许氏平鲉大泷六线鱼聚集率
阶梯型产卵育幼藻礁
一种阶梯型产卵育幼藻礁,包括:附着基板,附着基板为正多边形结构,于附着基板的中心开设有透光窗口,附着基板包括有多个并在竖直方向依次间隔罗列设置,自上而下、附着基板的外围直径逐渐扩大并形成有塔状结构的构架体;连接部件,连接...
张沛东杨超杰张秀梅李文涛刘鸿雁黄玉喜
文献传递
崂山湾人工鱼礁区星康吉鳗摄食生态及食物网结构被引量:12
2018年
根据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于崂山湾人工鱼礁区地笼网和延绳钓捕获的279尾星康吉鳗样本,从胃含物组成、食性类型、摄食等级、营养生态位和营养级等方面对其摄食生态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海区许氏平鲉、大泷六线鱼、斑头鱼、褐菖鲉、花鲈等9种鱼类的胃含物分析结果,构建人工鱼礁区鱼类关键种的简化食物网模型.食性研究结果表明:星康吉鳗共摄食7类30余种饵料,虾类是其最主要的饵料类群,其次为鱼类和头足类,大泷六线鱼、方氏云鳚、鹰爪虾、玉筋鱼和日本鼓虾等是其优势饵料.星康吉鳗的饵料生物组成随肛长和季节发生显著变化.四季均以鱼类和虾类为主,春季胃含物中包括头足类,秋季包括头足类和蟹类,冬季亦有蟹类出现.肛长≤120 mm的星康吉鳗主要摄食鱼卵和鹰爪虾,120~130 mm肛长组主要摄食玉筋鱼和日本鼓虾,肛长>130 mm的星康吉鳗主要摄食大泷六线鱼和方氏云鳚.其摄食强度也随季节和肛长而变化,空胃率的季节性差异显著,平均胃饱满系数的季节性差异不显著,不同肛长组的空胃率和平均胃饱满系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人工鱼礁区简化食物网结构显示:鱼类关键种的营养级均在3级以上,星康吉鳗的营养级为4.636,处于海区食物网的最顶端.虾类、蟹类、端足类和软体动物等是鱼类关键种的主要饵料,甲壳类、方氏云鳚、大泷六线鱼和玉筋鱼是高营养级鱼类花鲈和星康吉鳗的主要饵料.
刘鸿雁孙彤彤曾晓起张沛东李文涛张秀梅
关键词:摄食生态食物组成营养生态位食物网
青岛崂山湾人工鱼礁区底层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被引量:12
2016年
基于2015年5月至2016年1月在青岛崂山湾人工鱼礁区的调查数据,采用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丰度/生物量曲线、等级聚类分析、SIMPER相似性百分比分析和非度量多维尺度排序(NMDS)分析,对底层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研究。调查期间共捕获游泳动物61种,隶属34科,其中鱼类36种,甲壳类22种,头足类3种。优势种为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大泷六线鱼(Hexagrammus otakii)、斑头鱼(H.agrammus)和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其中日本蟳(26.91%)和许氏平鲉(26.74%)的生物量占绝对优势。礁区游泳动物的渔获量和渔获种类数均多于对照区,月平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最高值出现在5月,达到735.74±316.59 g·net–1·d–1。游泳动物群落组成的特征值上,7、8月的多样性指数较高,但鱼礁区和对照区无显著差异(P>0.05)。丰度/生物量曲线表明,5、6月游泳动物群落处于严重受干扰状态,11月和次年1月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聚类分析表明,除1月外,各月份不同区域的样方相似性都较高,5、6月三亩前礁区的相似性最高,达到86.21%。
刘鸿雁杨超杰张沛东李文涛杨晓龙张秀梅
关键词:人工鱼礁多样性
崂山湾人工鱼礁区食物网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评价
20世纪以来,全球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近岸渔业资源衰退严重,为缓解这种趋势,世界沿海各国开展了广泛的生物资源修复工作。其中,人工鱼礁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资源修复工具。人工鱼礁是指为了聚集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而在预定海域...
刘鸿雁
关键词:海洋生态学食物网结构生态系统功能评价
基于Ecopath模型估算莱州湾朱旺人工鱼礁区日本蟳、脉红螺捕捞策略和刺参增殖生态容量被引量:19
2016年
于2010—2011年在莱州湾朱旺人工鱼礁区(建礁3年)采用地笼网进行周年渔业资源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使用Ecopath with Ecosim 6.4.3软件,构建了莱州湾朱旺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食物网模型,提出了人工鱼礁区中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脉红螺(Rapana venosa)和刺参(Apostichopus japonucus)的管理策略。研究表明:功能组主要占据3个营养级;系统总流量为3 390.131t·km^(-2)·a^(-1),总消耗量为1 839.502t·km^(-2)·a^(-1),总呼吸流动量为991.909t·km^(-2)·a^(-1),流向碎屑的总流量为523.729t·km^(-2)·a^(-1);总能流转化效率为12.8%,来自初级生产者和碎屑的能流转化效率分别为13%和12.3%。研究结果显示:莱州湾朱旺人工鱼礁区主要以底栖生物为主,日本蟳和脉红螺为绝对优势种,中上层鱼类的种类和生物量较少,整个生态系统的成熟度和稳定性较低,食物网连接相对简单且趋于线性结构,系统相对不稳定,抵抗外界干扰能力较差。人工鱼礁区的日本蟳和脉红螺生态容量分别为4.038和2.482t·km-2,以每年约1.17和0.96t的捕捞量可持续捕捞10年保持系统平衡;刺参生态容量为50.80t·km-2,以每年22.38~29.85t·km-2的放流量并从第3年以每年8.95~11.94t·km-2规模采捕,4~5年达到其生态容量后停止放流,可继续按原计划采捕5年仍能维持系统稳定。
杨超杰吴忠鑫刘鸿雁张沛东李文涛曾晓起张秀梅
关键词:人工鱼礁ECOPATH模型生态容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