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利永

作品数:4 被引量:20H指数:2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卫生厅临床医学应用技术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单侧
  • 1篇单侧完全性唇...
  • 1篇地塞米松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瘤
  • 1篇牙槽
  • 1篇牙槽嵴裂
  • 1篇正畸
  • 1篇植骨
  • 1篇植骨治疗
  • 1篇手术
  • 1篇手术治疗
  • 1篇体表血管瘤
  • 1篇平阳霉素
  • 1篇平阳霉素联合...
  • 1篇锥形束CT
  • 1篇腭裂
  • 1篇完全性唇腭裂
  • 1篇疗效
  • 1篇疗效比较

机构

  • 2篇蚌埠医学院第...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蚌埠医学院第...

作者

  • 3篇吴利永
  • 3篇张莉
  • 2篇韩璇
  • 2篇宋培军
  • 1篇李旭文

传媒

  • 1篇安徽医学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与手术治疗淋巴管畸形疗效比较
2016年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与手术治疗淋巴管畸形(LMs)的疗效。方法:超声检查确定的LMs患者35例,其中超声引导下平阳霉素介入治疗的17例为介入组,手术治疗的18例为手术组。术后随访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介入组患者疗效优于手术组(P<0.05),介入组复发率为11.76%,手术组为33.33%,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9)。介入组均无手术瘢痕,未引起功能障碍,未发生肺纤维化;其中局部感染1例,发热8例。手术组均无切口感染,无重要神经损害及功能障碍,其中创面渗液4例,均有手术瘢痕。结论: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LMs是一种准确、疗效好、并发症少和微创的治疗方法。
韩璇张莉李旭文吴利永宋培军
关键词:淋巴管畸形超声介入治疗手术治疗
不同顺次正畸联合牙槽嵴裂植骨治疗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的疗效及其锥形束CT测量结果分析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分析探讨不同顺次正畸联合牙槽嵴裂植骨治疗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的疗效及其锥形束CT测量结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66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将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丙三组,每组22例。甲组患者先进行正畸治疗,随后3个月内佩带保持器,之后再进行自体髂骨移植修复牙槽嵴裂植骨治疗,在植骨治疗完成后再使用保持器3个月进行保持;乙组患者先进行正畸治疗,随后立即进行自体髂骨移植修复牙槽嵴裂植骨治疗,最后再3个月内均佩带保持器进行保持;丙组患者先进行自体髂骨移植修复牙槽嵴裂植骨治疗,随后再佩带为期3个月的保持器,最后再进行正畸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锥形束CT参数的变化和差异。结果丙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蝶鞍点-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角(SNA)、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SNB)和上中切牙切缘与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连线的交角(U1/NA)等指标并无明显变化;甲组和乙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NA没有明显变化,但治疗后SNB、U1/NA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小,而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ANB)、下中切牙切缘与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连线的交角(L1/NB)等指标则较治疗前明显增大(P<0.05);甲组患者的SNA、SNB、ANB和U1-NA以及L1-NB和丙组患者有显著差异(P<0.01);乙组患者的SNB、L1-NB比之丙组患者的相应指标明显增大;甲组患者和乙组患者比较除了SNA外,ANB和L1-NB等指标明显增大,SNB和U1-NA等指标明显减小(P<0.05)。结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进行牙槽嵴植骨治疗前和治疗后均进行一次正畸治疗取得的效果与单纯治疗前或者在治疗后进行正畸治疗所取得的效果相比要好很多,同时还有利于患者保证上颌骨矫正后的稳定性。
吴利永张莉
关键词:唇腭裂正畸锥形束CT
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对体表血管瘤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观察比较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与单独使用平阳霉素的治疗方案对体表血管瘤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体表血管瘤患儿3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80例。同时,根据临床类型将观察组分为毛细血管瘤组(68例)、海绵状血管瘤组(56例)及混合型血管瘤组(56例),根据瘤体大小将观察组分为瘤体面积>2.5 cm2组(78例)及瘤体面积≤2.5 cm2组(10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平阳霉素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及观察组内各临床类型、瘤体大小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毛细血管瘤组总有效率高于海绵状血管瘤组及混合型血管瘤组(P<0.05),瘤体≤2.5 cm组的总有效率高于瘤体>2.5 cm2组(P<0.05),两组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的治疗方案可有效提高体表血管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对于毛细血管瘤效果更佳,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吴利永张莉韩璇宋培军蒋邦红
关键词:平阳霉素地塞米松体表血管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