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骨大转子长斜形截骨联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高脱位DDH的疗效分析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股骨大转子长斜形截骨在治疗成人高脱位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hip DDH)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实验组:选取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11例高脱位DDH患者的临床资料,11例患者均采用全髋人工关节假体置换联合股骨大转子长斜形截骨钢丝内固定术。其中,男3例,女8例。年龄45~72岁,平均56.5岁,术后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按改良Merle d’Aubingne-Postel评分系统评估。对照组:通过医院病历管理平台获得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本院采用全髋人工关节假体置换联合股骨大转子下横形截骨术治疗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最后电话得到随访的有12例,获取病历数据得知12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等相关数据。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11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8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20.05±32.50) min,术中出血量(270.15±72.50) mL,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按改良Merle d’Aubingne-Postel评分系统来评估:优7例,良3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90.91%。无1例发生坐骨神经损伤。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160.08±95.50) min,术中出血量(380.02±75.70) mL,优良率91.67%。有1例坐骨神经损伤,末次随访时已恢复。两组病例治疗效果的优良率通过χ~2检验,P>0.05。手术时间及出血量通过t检验,p<0.05。结论采用股骨大转子长斜形截骨能够获得与转子下横形截骨相同的临床效果,但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中手术创伤减小、手术操作难度降低。
- 况振宇许益文郑勇石振李彦武曹畏郑波
- 关键词:股骨大转子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 抗生素骨水泥间隔器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13例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器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0年3月至2017年6月,共收治13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感染患者,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48~71岁,平均56.3岁。术前10例细菌培养阳性,其中革兰阳性菌7例,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表皮葡萄球菌3例和溶血性链球菌1例;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2例,鲍氏不动杆菌1例。细菌培养阴性3例。分别用万古霉素、庆大霉素骨水泥制成间隔器,3~6个月后行髋关节翻修术。对比患者入院时、翻修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6~25个月,平均16个月,所有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复发。术后6个月和12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采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器治疗,能有效控制感染,恢复髋关节功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石振张裕成昊吴剑刘艳西郑勇
-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抗生素
- 改良TESSYS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被引量:15
- 2017年
- 目的探讨改良椎间孔镜技术(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我科2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改良TESSY技术的方法治疗,年龄43~68岁,平均51岁,其中L_(4/5)节段11例,L_5/S_1节段8例,L_(3/4)节段5例,L_(4/5)、L_5/S_1双节段3例。术前、术后随访腰椎疼痛及功能评定分别按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JOA)来评估。临床疗效按Mac Nab标准评估。对照组为采用常规TESSYS技术的患者32例。结果两组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8月。VAS评分:本组术前(7.21±2.35),术后(2.43±1.82);对照组术前(7.15±2.47),术后(3.52±2.13)。JOA评分:本组术前(12.82±2.45),术后(25.81±2.14);对照组术前(12.77±2.69),术后(20.98±4.72)。两组间术前比较>0.05,术后比较<0.05。临床疗效按Mac Nab标准:本组优良率88.89%;对照组84.37%,两组间优良率比较<0.05。结论改良TESSY技术椎间孔镜下视野更宽阔,减压更彻底,术后疼痛缓解更明显。
- 许益文郑勇陈明石振李彦武游景扬张柘范江荣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 改良的Heuter入路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难复性股骨颈骨折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探讨改良的Heuter入路在难复性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6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难复性股骨颈骨折47例,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A组:采用改良的Heuter入路有限切开复位、经皮空心钉固定;B组:手术牵引床下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固定技术。A组24例,B组23例。分别对比两组患者股骨颈骨折复位质量、手术时间、出血量、透视次数和术后并发症等,并根据Harris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7例均获平均18.3个月(14~24个月)随访。A组手术时间(41.3±9.5)min,透视次数(8.4±2.1)次,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87.35±4.8)分;B组手术时间(89.0±17.8)min,透视(16.6±2.9)次,评分为(64.12±7.6)分。股骨颈骨折复位满意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比较A组均优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改良的Heuter入路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难复性股骨颈骨折,相比闭合复位空心钉固定,能提高骨折复位质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医务人员的辐射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而且术后髋关节功能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石振成昊焦志坚游景扬许益文郑勇
-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入路有限切开内固定
- 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探讨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56例涉及方形区的复杂性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42例,女14例;年龄为19~55岁,平均35.5岁。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后柱伴后壁骨折13例,横形伴后壁骨折11例,T形骨折9例,前柱伴后半横形骨折8例,双柱骨折1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60d,平均14.6d。根据骨折类型、骨折块的移位方向选择手术入路:髂腹股沟入路15例,Koeher—Langenbeck入路16例,前后联合入路15例,改良Stoppa入路联合Kocher.Langenbeck入路10例。所有患者均行重建钢板结合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按照Matta评分标准评定:解剖复位27例,满意复位20例,复位不满意9例,复位满意率为83.9%。56例患者术后获12~32个月(平均22.5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按改良Merle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评定髋关节功能:优20例,良29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87.5%。术后并发症:伤口浅表部位感染2例,脂肪液化3例,创伤性关节炎6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另1例患者发生螺钉松动、复位丢失、畸形愈合,出现严重创伤性关节炎后行关节置换术。无一例患者发生异位骨化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及复位技巧,在单一入路内采用重建钢板联合拉力螺钉治疗涉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可显著提高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疗效。
- 游景扬郑勇白祥军范江荣石振张柘王钢
- 关键词:髋臼骨折骨板骨钉
- 可视化四象限三级关节突成形法在经椎间孔入路内镜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讨可视化四象限三级关节突成形法(lateral four quadrants three grade facet joint plasty, LQTP)在经椎间孔入路内镜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拟行经皮内镜下椎管减压术的55例病人,计算机随机分为两组,28例采用可视化LQTP技术作关节突成形,纳入LQTP组;27例采用标准TESSYS(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技术行环锯椎间孔成形,纳入TESSYS组。按计划随访,并行影像学检查;比较两组病人的术中透视次数、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末次随访时测定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以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LQTP组和TESSYS组的随访时间分别为(11.8±2.6)个月、(12.5±3.5)个月。两组均无椎间盘炎、血肿形成、切口及椎间隙感染、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LQTP组的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明显少于TESSYS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VAS和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间同时间点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LQTP组优26例,可2例,优良率为92.86%(26/28);TESSYS组优16例,良6例,可5例,优良率为81.48%(22/27);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321,P<0.001)。结论可视化侧路LQTP技术配合椎管内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安全、有效,与经典TESSYS技术比较,具有操作简化、切骨准确、手术时间短、放射暴露少的优点。
- 陈明赵劲民程浩廖晖赵志刚郑勇张莹叶茂鲁力胡洁刘海洋徐勇峰李晚林黄国最
- 关键词:椎管狭窄可视化
- 高龄股骨颈患者使用金枪鱼生物柄的短期临床效果观察
- 观察高龄股骨颈患者使用金枪鱼生物柄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我科30例高龄股骨颈患者使用金枪鱼生物柄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前术后采用Harrs评分标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通过X线片观察假体固定...
- 游景扬郑勇石振范江荣张柘许益文
- Ⅰ期切开复位内固定复合抗菌素硫酸钙植入治疗开放性Pilon骨折23例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探讨采用I期切开复位内固定并植入抗生素硫酸钙填充骨缺损的方法在开放性Pilon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8年2月期间本科收治的23例胫骨开放性Pi-lon骨折患者,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为24~56岁,平均38.2岁。按Gustilo骨折分型:I型9例,Ⅱ型7例,ⅢA型7例。OA/ATO骨折分型,43B型12例,43C型11例;Rüedi-Allgower分型Ⅱ型13例,Ⅲ型10例。患者入院后立即行清创+跟骨牵引治疗,患肢消肿后,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骨缺损范围1cm×2cm×2cm~4cm×3cm×3cm,骨缺损处填充抗生素硫酸钙骨水泥,Ⅰ期缝合切口19例,创面覆盖VSD后Ⅱ期缝合4例。分别在术后1,3,12个月采用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判定骨折复位情况,采用AOFAS评分对术后3,6,12个月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并对比分析。结果:23例患者术后获12~26个月随访,平均18.5个月。1例患者切口皮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切口愈合;1例内侧伤口骨外露,细菌培养阴性后,行胫后动脉穿支逆行岛状皮瓣覆盖,伤口愈合良好。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无深部感染,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和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对比术后1,6,12个月骨折复位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复位质量满意。患者术后3个月的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为(84.1±13.0),分别与术后6个月及12个月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开放性Pilon骨折的手术中,Ⅰ期切开复位内固定并植入抗生素硫酸钙填充骨缺损,能有效预防感染,提高踝关节功能评分,硫酸钙作为骨缺损修复材料,能完全吸收降解,无排斥和不良反应,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石振张裕成昊焦志坚许益文郑勇
- 关键词:骨折硫酸钙骨水泥
-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6
- 2017年
-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10—2013-10诊治的52例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26例(髋置换组),采用内固定治疗26例(内固定组)。结果 52例均获得32~43(36.25±0.26)个月随访。髋置换组手术时间较内固定组长,且术中出血量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置换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明显低于内固定组,而术后12、24个月内固定组VAS评分低于髋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置换组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内固定组,而术后24个月内固定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髋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早期能够获得更好的髋关节功能,但是采用内固定治疗能够保证远期的疗效。
- 叶茂陈明郑勇刘艳西彭爱明柯剑萍
- 关键词: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内固定老年
- 微型外固定支架与交叉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对比研究被引量:11
- 2022年
- 目的:探讨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优势。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为研究对象,根据所采用不同固定方式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外固定支架组)41例,对照组(内外侧交叉克氏针组)39例;治疗组采用闭合复位微型外固定支架结合外侧1或2枚克氏针固定,对照组采用闭合复位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固定。对比两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提携角、术后肘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均于全身麻醉下采用闭合复位成功。外固定支架组手术时间及透视次数均明显少于内外侧交叉克氏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提携角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基本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一例发生尺神经损伤,无肘内翻畸形发生,对照组有1例发生尺神经损伤,术后2个月自行恢复,2例发生轻度肘内翻,未处理。结论:微型外固定支架与内外侧交叉针经皮固定均能微创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相当,外固定架组术中平均手术时间及透视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肘内翻发生率低,医务人员在放射线下暴露时间明显减少,疗效满意。
- 范江荣许益文郑勇游景扬石振郑波阮家诚
- 关键词:外固定架微创儿童肱骨髁上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