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
- 作品数:10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 雷达:一个有“温度”的批评家
- 2020年
- 雷达的文学批评活动恰好与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文化、文学历程同行。不夸张地说,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的书写若缺少了雷达,将是不完整的、残缺的,也可以这样说,雷达是中国当代不可或缺的批评家。特别是在当下中国文学批评语境中,重温雷达、认识雷达,显得极为必要。
- 于敏赵学勇
- 关键词:雷达当代文学批评现实主义
- 路遥与新文学的现实主义思潮被引量:5
- 2020年
- 路遥的现实主义文学追求,是与“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精神一脉相承的。对现实的积极参与,是路遥创作的主要目的,这使他的创作有着这样的特点:勇于实践,富于创造,一方面对当代中国变革年代的现实生活的各种关系,能够作更深广的把握;另一方面又能发掘潜藏在生活深处的理想之光,将其熔铸到人物形象和生活图景中去。他是由书写个人的命运到对历史走向的判断,从对民族历史的把握深入到对民族精神的探察,把宏伟的历史与繁复的现实迭现出来,这样表现的历史真实便上升到新的审美层次,使他的现实主义追求,具有心理现实主义的广博内涵。路遥是继茅盾、柳青之后步入新时期以来最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对现实主义文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精神自觉及富有创化性的写作实践,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书写经验”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于敏赵学勇
- 关键词:新文学现实主义
- “有情”的守望与“抽象的抒情”--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沈从文的精神历程与创作
- 2023年
-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代巨变中,经历了精神阵痛的沈从文与自己挚爱的文学告别。“告别”却是异常艰难的:为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他由衷地改造自身,却无法在精神深处抛却自由主义的文学立场;他专注“有情”的文学,却因生命理念的差异与底层生活的距离难以书写“静与动”兼容的时代图景。同时,沈从文又表达了自己长期以来被压抑的精神心绪及其难以割舍的对于文学的生命体验和悟思,以“抽象的抒情”文字释放出郁积多年又难于付诸创作实践的对于文学本质的沉思,也再一次传递出作家创作生命的枯竭和对于文学的恋恋不舍。如果说现代中国文坛从此失去了一位极富才情的抒情作家,那么文化界却多了一位举世瞩目的中国学者。
- 于敏赵学勇
- 路遥小说的“悲情”书写
- 2015年
- 路遥执著于"悲情"书写,他的小说创作着力呈现生存的苦难和生活的悲剧。同时,路遥注重发掘苦难境遇中普通人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力量,以及生活与爱情悲剧中散发出的生命色彩。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对现实主义创作的追求及强烈的理想主义精神,使得路遥格外钟情于悲情叙事,这在中国当代文坛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路遥小说中的悲情书写可以看做是一种现实生活与人生理想的冲突与矛盾的反映,是路遥对人生、对生命的内心体悟的一种外在呈现。
- 于敏
- 关键词:爱情悲情书写
- 追求一种有“温度”的书写——以路遥的创作为例被引量:2
- 2015年
- 路遥是中国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他始终坚持为人民写作,视写作为"一种不潇洒的劳动",坚定地走着自己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以深入生活,面对现实,立足大地,关注中国问题的创作态度坚守着自己的审美追求。底层写作是路遥现实主义创作的一个特殊视角,他创作的绝大部分作品都在书写底层民众的苦难史、奋斗史,呈现出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许多底层写作文本不同的精神旨向。现实主义是路遥创作的基本底色,他对现实主义的坚守获得了巨大成功,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路遥的现实主义创作与柳青一脉相承,显示出相当可贵的价值和意义。
- 于敏赵学勇
- 关键词:现实主义文学
- 延安文艺与当代文学体制的建立被引量:1
- 2018年
- 延安文艺制度是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导思想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延安文艺制度被沿用下来,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共和国文学沿着工农兵方向前进。文艺政策的制定和组织管理措施的加强,保障了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正常运行。而文学批评与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成为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桥梁,而且促进了文艺理论和文艺实践的协同发展。
- 于敏
- 关键词:延安文艺文艺政策
- 延安知识分子:三重身份的同一
- 2017年
- 延安文艺的形成与传播过程,实际上是将延安知识分子加以改造,实现其革命的文艺工作者、文学生产者和文学传播者三重身份同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延安知识分子始终将人民大众尤其是工农兵作为服务对象,深入工农兵群众和参加实际斗争,转变思想,获取源泉,完成了向革命的文艺工作者身份的转变。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延安知识分子从人民群众的审美取向和接受习惯出发,创作出反映革命斗争、描写工农兵新形象的作品。作为传播主体,延安知识分子借助各种媒介手段推进延安文艺的传播与接受,在传播的同时实现与受众的互动,最终实现团结教育人民、帮助人民和敌人作斗争的目的。
- 于敏
- 关键词:身份
- 延安文艺的传播环境生态探析
- 2016年
- 从传播环境生态论的角度对延安文艺传播的环境生态,即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时代环境及媒介环境状况等方面进行全景考察,深入分析环境生态对延安文艺传播的各要素的形成与构成关系的影响,揭示环境生态对文学传播的重要作用,这对我们今天深入认知文学传播与环境生态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并营造利于文学传播的环境生态,构建良好的文化传播环境,更好地发挥文学传播所应有的社会功能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 于敏
- 关键词:延安文艺环境生态
- 多维理论视野中的《故事新编》阐释(2000—2020)
- 2023年
- 新世纪以来,《故事新编》在多维理论的阐释中,突破了以往现实主义观念主导的研究限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阔性、活跃性的研究思路:巴赫金诗学批评的介入,后现代主义理论多元向度的阐释,原型批评、解构主义等多种理论视角的解读……使《故事新编》文本的复杂性、丰富性的研究更加深入。《故事新编》研究的这些“理路”与“方法”,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其限制也是明显的。新世纪二十年《故事新编》研究的格局及“经验”,不仅独属于鲁迅研究领域,且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有着普遍的鉴取意义与重要的参照价值。
- 于敏赵学勇
- 整合与深化:中国西部文学研究的重要收获——评赵学勇、王贵禄《守望·追寻·创生:中国西部小说的历史形态与精神重构》
- 2015年
- 《守望·追寻·创生:中国西部小说的历史形态与精神重构》一书由赵学勇、王贵禄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该书以西部小说作为研究对象,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西部小说的有分量的著作"。著者赵学勇先生一直持续关注西部文学,从90年代初开始,先后出版了《新文学与乡土中国——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与西部文学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文化与人的同构——论现代中国作家的艺术精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革命·乡土·地域——中国当代西部小说史论》
- 于敏
- 关键词:西部小说中国西部文学乡土中国文学精神历史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