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凡森

作品数:5 被引量:23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血压
  • 4篇原发性
  • 4篇高血压
  • 3篇原发性高血压
  • 3篇原发性高血压...
  • 3篇高血压患者
  • 2篇动脉
  • 2篇红细胞分布宽...
  • 1篇地平
  • 1篇动脉斑块
  • 1篇动脉脉搏波传...
  • 1篇动脉压
  • 1篇心动脉
  • 1篇心动脉压
  • 1篇血浆
  • 1篇血浆肾素
  • 1篇血浆肾素活性
  • 1篇血尿酸
  • 1篇血栓
  • 1篇血栓前状态

机构

  • 5篇河南省人民医...

作者

  • 5篇孟凡森
  • 4篇赫连曼
  • 4篇王浩
  • 3篇刘敏
  • 2篇李玲
  • 1篇刘彦娜
  • 1篇赵海鹰
  • 1篇蒋玲
  • 1篇王慧

传媒

  • 1篇临床荟萃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中华高血压杂...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血浆肾素浓度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应用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比较应用血浆醛固酮/血浆肾素活性(PAC/PRA,ARR)及血浆醛固酮/血浆肾素浓度(PAC/PRC,AARR)进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筛查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差异,评价测定血浆肾素浓度在PA筛查中的价值。方法对20例经确证实验证实的原发性醛固酮患者和32例经筛查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测定ARR与AARR。结果 AARR和ARR卧位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4和0.854,AARR和ARR立位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1和0.961。ARR卧位cutoff值在70.5时,诊断原醛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和78%;ARR立位cutoff值在78时,诊断原醛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和100%;AARR卧位cutoff值在80.65时,诊断原醛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3%和75.6%;AARR立位cutoff值在44.65时,诊断原醛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87.8%。AARR立位与ARR立位的诊断价值基本相当,有较高准确性,而AARR卧位比ARR卧位诊断价值要高。结论应用AARR与ARR筛查PA的准确性相当,AARR方法较ARR更为简便。
孟凡森王浩
关键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化痰祛瘀方联合硝苯地平对高血压中医证候、血液流变学及血栓前状态的影响被引量:15
2021年
目的探讨化痰祛瘀方联合硝苯地平对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候、血液流变学及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诊治的高血压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硝苯地平片口服,观察组在以上用药基础上联合化痰祛瘀方治疗,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MP)、高切全血黏度(MH)、低切全血黏度(ML)、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聚集指数(AI)变化,血栓前状态相关指标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GM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变化,血压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血液流变学、血栓前状态指标及血压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P、MH、ML、HCT、AI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GMP、vWF、D-D、PAI-1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痰祛瘀方联合硝苯地平治疗高血压能有助于症状的改善及促进血压降低,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栓前状态,疗效明显。
蒋玲王慧刘彦娜郭欣孟凡森赫连曼
关键词:化痰祛瘀方硝苯地平高血压中医证候血液流变学血栓前状态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血浆肾素浓度及血尿酸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与血浆肾素浓度及尿酸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10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血清25(OH)D水平。根据25(OH)D水平将患者分为缺乏组(n=408)和非缺乏组(n=102)。采用化学发光法直接测定血浆肾素浓度。全自动生化学分析仪检测生化全项,包括血尿酸。结果维生素D缺乏组的血尿酸值高于维生素D非缺乏组[340(292~404)比237(223~371)μmol/L,P<0.05],立位肾素浓度高于维生素D非缺乏组[17.43(8.81~34.97)比10.04(4.26~19.49)pg/mL,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25(OH)D水平与立位肾素浓度、血尿酸呈负相关(分别为r=-0.322,P<0.001;-0.210,P<0.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显示,25(OH)D、24 h平均心率、年龄是立位肾素浓度的独立相关因素(β值分别为-0.282、0.165、-0.100,P<0.05),25(OH)D、饮酒、平均SBP是血尿酸独立相关因素(β值分别为-0.22,0.199,0.092,P<0.05);按年龄分层后,25(OH)D仍是两者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维生素D缺乏者立位肾素浓度、血尿酸高于维生素D非缺乏组,25(OH)D是立位肾素浓度及血尿酸的独立相关因素。
赫连曼刘敏李玲王浩孟凡森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压水平、中心动脉压及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血压水平、中心动脉压及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31例。以RDW四分位数为截点,将患者分为4组[A1组(n=138),A2组(n=137),A3组(n=132),A4组(n=124)]。比较4组血压水平、中心动脉压及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结果4组间24小时平均收缩压(SBP),白昼平均SBP,4组间夜间SBP,4组中心动脉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间全天SBP变异系数、白昼SBP变异系数和夜间SBP变异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4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DW与24小时平均SBP、白昼平均SBP、夜间平均SBP、全天SBP变异系数、白昼SBP变异系数、夜间SBP变异系数和中心动脉压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RDW与血压及血压变异性中心动脉压呈正相关。
赫连曼刘敏王浩孟凡森王梦琳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压水平中心动脉压血压变异性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肾素活性、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和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血浆肾素活性、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河南省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1月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31例。采用全自动血液细胞检测仪,测定RDW。根据RDW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四组,比较四组血浆肾素活性、baPWV、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的差异。结果RDW 1~4四分位组立位肾素活性分别为0.6(0.3~1.6)、0.9(0.4~2.2)、1.4(0.3~2.7)、1.8(0.4~4.3)μg/(L·h);左侧baPWV分别为1476(1334~1682)、1498(1354~1703)、1568(1436~1754)、1612(1447~1834)cm/s,右侧baPWV分别为1514(1337~1694)、1504(1367~1727)、1576(1444~1802)、1612(1450~1843)cm/s;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分别为32.6%、43.8%、48.5%、54.0%;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RDW与立位肾素活性、baPWV(右侧)和baPWV(左侧)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29、0.224和0.243,均P<0.01)。颈动脉有斑块组RDW显著高于颈动脉无斑块组(P=0.001)。采用偏相关分析校正24 h收缩压后,结果显示颈动脉斑块、立位肾素活性、右侧baPWV和左侧baPWV与RDW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095、0.194、0.158和0.152(均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RDW与立位肾素活性、baPWV及颈动脉斑块呈正相关。
赫连曼刘敏李玲王浩赵海鹰孟凡森王梦琳赵小建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红细胞分布宽度血浆肾素活性颈动脉斑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