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聂志刚

作品数:14 被引量:72H指数:5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关节
  • 6篇术后
  • 6篇关节置换
  • 5篇置换术
  • 5篇骨折
  • 5篇股骨
  • 4篇髋关节
  • 3篇性关节炎
  • 3篇置换术后
  • 3篇全膝关节
  • 3篇全膝关节置换
  • 3篇全膝关节置换...
  • 3篇髋关节置换
  • 3篇膝关节
  • 3篇膝关节置换
  • 3篇膝关节置换术
  • 3篇股骨偏心距
  • 3篇关节炎
  • 2篇乙烯
  • 2篇失血

机构

  • 14篇武汉大学
  • 2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

  • 14篇聂志刚
  • 11篇彭昊
  • 8篇陈森
  • 5篇方洪松
  • 4篇邓爽
  • 4篇鲁强
  • 2篇尹东
  • 2篇叶佳
  • 1篇欧阳龙
  • 1篇朱玲
  • 1篇许玲玉
  • 1篇孙凯

传媒

  • 3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2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血液管理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6年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常并发急性失血性贫血。异体输血是目前纠正术后贫血的主要措施,虽然可以快速纠正贫血,但可能引起各种严重的并发症及其他问题,包括感染、肢体康复时间延长、住院时间延长、死亡率增加等。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采取血液管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术后失血,减少或避免异体输血。围术期血液管理措施主要分为三部分:术前纠正贫血、自体血储存;术中止血带、抗纤溶药、局部止血剂、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等的应用;术后自体血回输、遵循输血指征、处理引流和体位控制等。围术期血液管理旨在减少术后失血、降低输血率、改善预后、促进术后康复及降低医疗成本。血液管理理念必须贯穿整个围手术期,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结合不同血液管理方法的特点,权衡利弊,制定出高效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鲁强尹东彭昊聂志刚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血液管理围术期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个体化治疗方案术后失血
Wagner假体与PFNA治疗老年人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对比观察Wagner假体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人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
彭昊聂志刚方洪松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僵硬/不稳的原因及处理被引量:6
2015年
僵硬/不稳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困扰关节外科医生的常见并发症。本文综述了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僵硬/不稳的原因及处理,系统而全面地分析了术前、术中和术后因素对僵硬/不稳的影响,如何预防这些并发症和出现这些并发症后如何正确处理。其中分析了膝关节力线的变化对患者僵硬/不稳的影响以及翻修手术时假体的选择。意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以尽量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僵硬/不稳的发生。
聂志刚彭昊
关键词:关节成形术僵硬
骨置入物表面仿生矿化微纳拓扑结构载碘涂层的抗菌与成骨性能研究
2023年
目的探讨骨置入物表面仿生矿化微纳拓扑结构载碘涂层的抗菌与成骨性能。方法首先,在钛合金(Ti6Al4V)片表面通过碱热反应构建钛酸氢钠的纤维网状结构,标记为碱蚀(AT)组;然后,在改良模拟体液中仿生矿化形成高比表面积的微纳拓扑结构,标记为碱蚀后仿生矿化(AT-CaP)组;最后,负载聚乙烯吡咯烷酮碘(PVPI)构建新型抗菌骨整合涂层,标记为碱蚀后仿生矿化载碘(AT-CaP-PVPI)组。每组3次平行实验,在涂层表面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形貌和数量,检测其体外抗菌性能。取1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n=5):AT组、AT-CaP组、AT-CaP-PVPI组,在大鼠股骨下端髓腔内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后,分别置入经AT、AT-CaP及AT-CaP-PVPI涂层处理的钛棒。比较3组大鼠术后4周股骨置入物表面的成骨状态、新生骨量体积比及骨小梁数目等。结果体外实验结果显示:AT组和AT-CaP组涂层表面细菌保持其固有的椭圆球形或圆球形,细菌处于良好的存活状态;而AT-CaP-PVPI组涂层表面细菌出现膜变形凹陷,有些细菌已经完全破裂、溶解,大量细菌死亡。体内实验结果显示:AT组置入物周围几乎无新生骨形成;AT-CaP组置入物周围散在分布新生骨,但是新生骨分布不连续;AT-CaP-PVPI组置入物周围可见大量新生骨,且新生骨分布均匀,无感染迹象。AT-CaP-PVPI组置入物表面新生骨量体积比和骨小梁数目分别为0.453±0.206和6.055±0.536,均显著高于AT组(0.046±0.028、1.667±1.249)和AT-CaP组(0.188±0.052、3.804±0.8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置入物表面仿生矿化微纳拓扑结构载碘涂层具有较强的抗菌能力和较好的骨整合活性。
王翊凯马思远金志辉陈森叶佳聂志刚王梦玮曹家睿任义军
关键词:置入物骨整合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偏心距重建的意义及方法被引量:4
2017年
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是用模拟髋关节解剖的生物材料代替人体髋关节,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颈头下型骨折、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终末期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及髋部肿瘤等患者的缓解疼痛、关节功能恢复等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耐磨性、耐腐蚀性、生物相容性是理想的材料应具有的特性。除了选料良好外。THA术中生物力学的考虑和假体的正确固定。对预后同样重要。研究表明,
聂志刚彭昊
关键词:股骨偏心距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颈头下型骨折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关节功能恢复
髋臼骨折术后并发创伤性关节炎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6
2018年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术后并发创伤性关节炎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设计,分析2005年2月至2015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152例髋臼骨折患者术后并发创伤性关节炎的情况。其中男93例,女59例;年龄18~67岁,平均40.9岁;平均随访时间为82.3个月。术后按照创伤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非创伤性关节炎组和创伤性关节炎组,将两组患者相关因素(年龄、性别、体重)、骨折相关因素(受伤机制、骨折类型、是否合并髋关节脱位、手术时机、手术入路、术中是否发现有股骨头软骨缺损、复位质量)、术后相关因素(开始负重时间、术后劳动强度)对是否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非创伤性关节炎组111例,男67例,女44例,年龄大于40岁55例,≤4 0岁5 6例;创伤性关节炎组4 1例,男2 6例,女1 5例,年龄>4 0岁2 3例,≤4 0岁1 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P=0.473)、性别(P=0.732)、体重(P=0.072)、受伤机制(P=0.441)、是否合并髋关节脱位(P=0.089)、手术入路(P=0.113)、负重时间(P=0.518)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骨折类型(P<0.001)、手术时机(P=0.016)、是否有股骨头软骨缺损(P=0.007)及复位质量(P<0.001)及手术后劳动强度(P=0.034)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非创伤性关节炎组患者在复杂骨折、晚期手术、合并股骨头软骨缺损、复位质量差、术后劳动强度高方面的比例均低于创伤性关节炎组,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上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骨折复位质量(P<0.001)和术后劳动强度(P=0.039)是影响创伤性关节炎是否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将手术后残留移位分解为台阶移位和裂隙移位两个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台阶移位与创伤性关节炎的强相关(r=0.699),裂隙移位与创伤性关节炎中等强度相关(r=0.432)。结论骨折复位质量和术后劳动强度是创伤�
聂志刚彭昊方洪松鲁强邓爽王本超孙凯金志辉陈森
关键词:髋臼骨折创伤性关节炎影响因素
一种肢体重建矫形调节可控制外固定支架
一种肢体重建矫形调节可控制外固定支架,本发明涉及医疗辅助器材技术领域;两个上环架前后相对设置于骨折处上侧的肢体上;上锁紧机构设置于两个上环架之间;两个下环架前后相对设置于骨折处下侧的肢体上;下锁紧机构设置于两个下环架之间...
任义军王翊凯陈森王梦玮聂志刚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偏心距与聚乙烯磨损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偏心距与聚乙烯磨损的相关性。[方法]用计算机辅助测量方法测量髋关节置换聚乙烯内衬的线性磨损。以股骨头中心参照于髋臼杯开口面轴线的位移,计算线性磨损的大小与方向。对2008年11月~2015年10月本院骨科78例使用非骨水泥型金属对聚乙烯假体患者的X线片进行股骨偏心距和聚乙烯磨损的测量,平均随访时间4.08年。[结果]平均线性磨损率(0.18±0.04)mm/年,平均线性磨损方向与髋臼杯轴线的夹角(33.0±18.2)°。术中股骨偏心距得到重建组的线性磨损率小于未得到重建组(P<0.001)。股骨偏心距得到重建组与未得到重建组的磨损方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0)。对股骨双侧偏心距差值与年磨损率进行相关分析,两者成正相关性(r=0.669,P<0.001)。[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重建股骨偏心距可减慢聚乙烯内衬磨损速度,延长髋关节假体的寿命,改善远期效果。
聂志刚彭昊陈森鲁强邓爽周观金
关键词:关节成形术聚乙烯偏心距
高龄髋部骨折救治绿色通道的建立和效用评估被引量:18
2019年
目的建立高龄髋部骨折救治绿色通道并评估其临床效用。方法采用历史性对照试验研究设计,根据诊疗流程的不同,将我院骨关节外科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间收治的97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列为干预组,将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间78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列为对照组。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内科疾病情况、手术情况、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nesthesiologists classification of physical status,ASA)等。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等待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期间并发症、术后一周和半年一年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1年死亡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手术方式、ASA分级、合并基础疾病情况等基线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绿色通道组手术等待时间(36.3±7.8)h短于对照组(46.9±11.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95,P=0.000);绿色通道组手术时间(45.4±17.5)min,对照组(43.8±20.8)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绿色通道组住院时间(6.8±2.4)d短于对照组(9.5±2.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66,P=0.000)。绿色通道组1例术后15 h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无效死亡;对照组1例术后3 d发生急性脑出血,抢救无效死亡。绿色通道组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褥疮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肺感染=5.081,P肺感染=0.024;χ^2尿路感染=6.841,P尿路感染=0.009;χ^2褥疮=11.768,P褥疮=0.001),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血管意外、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时,绿色通道组髋关节功能评分(72.6±13.1)分,高于对照组的(962.2±1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6,P=0.00);术后半年和1年时,绿色通道组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93.8±16.8)分和(94.1±18.3)分,均稍高于对照组的(90.5±14.7)分和(92.4±15.9)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内绿色通道组死
陈森聂志刚邓爽方洪松金志辉彭昊
关键词:髋骨折病例对照研究手术后并发症
一期异位寄养大段游离骨块治疗开放性下肢骨缺损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一期异位寄养大段游离骨块治疗开放性下肢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创伤与显微骨科采用一期异位寄养大段游离骨块治疗的11例GustiloⅢ型开放性下肢骨缺损患者资料。男8例,女3例;年龄18~57岁,平均35.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12 h,平均6.3 h;游离骨块大小为3~16 cm,平均8.7 cm。急诊一期行血管、神经吻合;游离骨块清洗消毒后寄养到血供丰富部位,其中寄养到大腿外侧9例,腹股沟2例;骨折外固定支架固定。二期行创面修复;三期行骨块回植,行钢板内固定6例,外固定支架固定5例。术后定期复查,X线检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Paley评分标准评定疗效,采用生活质量评价表(SF-36)评分评价功能,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6~50个月(平均15.5个月)随访,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骨髓炎。2例外固定支架固定患者出现骨折延迟愈合,给予植骨+钢板内固定后,骨折顺利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5~12个月(平均8.5个月),总治疗时间为8~16个月(平均12.5个月)。末次随访时按照Paley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7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90.9%(10/11)。术后SF-36评分平均86.7分。结论一期异位寄养大段游离骨块治疗GustiloⅢ型开放性下肢骨缺损是可行的,具有手术方式简单、骨髓炎发生率低等优势。
陈森聂志刚金志辉叶佳任义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