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燕

作品数:107 被引量:577H指数:1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85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4篇医药卫生
  • 17篇文化科学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18篇教学
  • 13篇睡眠
  • 13篇免疫
  • 13篇基因
  • 13篇病理
  • 10篇多态
  • 10篇多态性
  • 10篇细胞
  • 10篇基因多态性
  • 8篇组织化学
  • 8篇免疫组织
  • 8篇免疫组织化学
  • 8篇脑梗
  • 8篇脑梗死
  • 8篇梗死
  • 8篇病理学
  • 7篇荧光
  • 7篇脑出血
  • 7篇教育
  • 7篇出血

机构

  • 74篇北京大学
  • 48篇北京大学第三...
  • 7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内蒙古医学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北京大学第六...
  • 1篇北京大学肿瘤...
  • 1篇北京市垂杨柳...
  • 1篇安徽省生物医...
  • 1篇北京肿瘤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生物技术有限...
  • 1篇基因科技(上...
  • 1篇日照市中心医...

作者

  • 104篇张燕
  • 25篇樊东升
  • 18篇谢汝萍
  • 17篇沈扬
  • 13篇钟延丰
  • 11篇管又飞
  • 11篇蒲丹
  • 9篇杨志杰
  • 9篇高飞
  • 9篇傅瑜
  • 9篇李学军
  • 9篇王韵
  • 8篇王盛兰
  • 8篇陈大方
  • 7篇倪菊华
  • 7篇吴立玲
  • 7篇王月丹
  • 6篇王荫华
  • 6篇由江峰
  • 6篇张卫光

传媒

  • 12篇中华医学教育...
  • 8篇北京大学学报...
  • 6篇中华病理学杂...
  • 4篇北京医学
  • 4篇第2届中国睡...
  • 3篇中风与神经疾...
  • 3篇白血病.淋巴...
  • 2篇中国康复理论...
  • 2篇中华神经科杂...
  • 2篇诊断病理学杂...
  • 2篇中国综合临床
  • 2篇中华内科杂志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中华医学信息...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中国高等医学...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科教文汇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8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10
  • 14篇2009
  • 5篇2008
  • 11篇2007
  • 11篇2006
  • 5篇2005
  • 8篇2004
  • 6篇2003
  • 4篇2002
10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多态性与睡眠时间的相互作用对卒中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群中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多态性与睡眠时间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卒中发病危险的影响。方法:在病例-对照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中,分别对245例脑梗死患者,222例脑出血患者及282例无脑血管病对照人群进行了自我报告的睡眠时间分析以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多态性的分析,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多态性与睡眠时问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卒中发病危险的影响。结果:经过调整主要混杂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睡眠时间延长(每晚睡眠〉8h)与脑梗死发病危险显著相关(OR=3.90;95%CI:2.43~6.26);但与脑出血发病危险无显著相关(OR=1.16,95%CI:0.71-1.92);另一方面,失眠(睡眠时间〈6h)与脑梗死及脑出血发病危险均无显著相关。(2)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TT基因型显著增加脑梗死发病危险(OR=2.01;95%CI:1.12~3.61);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多态性与脑出血发病危险无显著相关(OR=1.16,95%CI:0.71~1.92)。(3)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rr基因型与睡眠时间延长之问的相互作用对脑梗死发病危险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OR=6.22;95%CI:2.44—15.83)。结论: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TT基因型和睡眠时间延长是增加脑梗死发病危险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国汉族人群中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TT基因型与睡眠时间延长具有对脑梗死发病危险的显著协同作用。
张燕谢汝萍沈扬樊东升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睡眠多态现象
颅内动脉狭窄致初发或复发缺血性卒中比较研究
2015年
目的分析和比较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初发或复发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点。探讨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与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收集81例颅内动脉狭窄致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缺血性卒中占41.98%,比较初发组和复发组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初发组糖化血红蛋白(5.61±2.02)%,复发组(6.73±1.43)%,P〈0.05;初发组糖尿病比例23.40%,复发组50%,P〈0.05。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与危险因素总数(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卒中病史、心房纤颤、家族史和吸烟史)低度相关,r=0.245,P=0.028。Logistic回归示白细胞计数(大于7.03×10^9/L)是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保护因素(OR=0.123,P=0.028,95%可信区间0.019~0.797)。结论颅内动脉狭窄致复发缺血性卒中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尿病比例更高。白细胞计数是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保护因素。
张远锦张燕张新宇杨郦鹏李小刚樊东升
关键词:颅内动脉狭窄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病理学研究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用形态计量的方法明确不同程度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病变的病理学特点,并分析其神经损伤程度与临床情况的相关性。方法 1收集14例DPN患者及5例与糖尿病无关的尸检病例,进行腓肠神经活检;2光镜、电镜观察和判断神经病变;3应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二步法检测NF、MBP、PMP22和S-100蛋白的表达情况,进一步观察神经病变情况,特别是Schwann细胞的功能状态;4从轴索、髓鞘、Schwann细胞、血管、神经束膜5个方面,应用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系统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 DPN病变特点:1有髓纤维密度显著降低,而小直径纤维数量增加并对应较大的g-ratio值(尤其是轻度病变)时,说明髓鞘脱失与再生并存;2轴索病变显著,髓鞘改变较轻,提示轴索变性可能是造成有髓纤维减少的主要原因;3Schwann细胞数目显著增加(P<0.05),但并不形成新的髓鞘,且MBP和PMP22表达下调,提示新生Schwann细胞功能异常;4微血管病变主要为管壁基底膜样物质沉积,管壁结构不清,管腔狭窄;5神经束膜增厚是DPN特征性病变,主要是束膜细胞外基质增加所致。结论本实验显示,DPN的病理特点为有髓纤维数目明显减少,轴索变性,脱髓鞘,Schwann细胞增生,血管壁基底膜样物质沉积,神经束膜增厚。DPN病变程度常与临床表现不一致,因此腓肠神经活检对诊断和研究DPN非常重要。
董荣芳张铭郑丹枫王盛兰张燕高子芬钟延丰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腓肠神经活检
多导睡眠监测在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多导睡眠监测(PSG)检查在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回顾分析了2007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病房诊治的17例符合1998年修订的EI-Escorial诊断标准确诊或拟诊的肌萎缩侧索硬化患...
张燕樊东升高飞郑菊阳张楠沈扬
文献传递
不同剂量氢化麦角碱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2004年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剂量氢化麦角碱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将 3 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 3组 ,每组 10例 ,各组患者分别每日静滴氢化麦角碱 0 .6mg(第 1组 )、1.5mg(第 2组 )或丹参注射液 40ml(第 3组 ) ,疗程 14天。结果 3组治疗前后的斯堪地那维亚脑卒中评分 (SSS)值比较 ,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三组相互比较 ,第 1组与第 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第 2组与第 3组、第 2组与第 1组间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头痛、心悸及一过性低血压 ,第 2组的不良反应较多。结论应用氢化麦角碱及丹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均有一定疗效 ,大剂量氢化麦角碱疗效更好 ,但是剂量加大 ,不良反应相应增多。
张晖樊东升张新宇王力平张燕谢汝萍
关键词:氢化麦角碱脑卒中丹参
女性失眠患者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被引量:13
2006年
目的探讨影响女性失眠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和流行病学方法调查女性患者的睡眠情况,其中对照组354例,急性失眠组89例及慢性失眠组356例,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失眠的因素。结果焦虑(OR=1.978,P=0.024)、抑郁(OR=2.097,P=0.014)与急性失眠显著相关;焦虑(OR=2.592,P=0.000)、抑郁(OR=3.673,P=0.000)、打鼾(OR=1.637,P=0.006)、饮酒(OR=3.105,P=0.046)与慢性失眠显著相关。结论女性失眠与焦虑、抑郁、打鼾及饮酒有关。
孙庆利沈扬樊东升杨志杰张燕高飞
关键词:失眠女性
“基于问题学习”在线教学方案的实施效果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分析“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线教学方案的实施效果,为提高PBL在线教学质量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1月至5月,制定“视频会议系统+微信群+图书馆VPN在线资源+PBL网站”PBL在线教学方案(简称PBL在线教学方案),选取北京大学2017级八年制基础医学专业、2017级八年制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共36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PBL网站反馈,以描述性分析和χ^(2)检验分析PBL在线教学方案的实施效果。结果90.9%(260/286)的学生反馈网络情况“很好”或“还行”。学生对PBL在线教学方案中学生主席、记录员、组员和指导教师的认可度分别为83.6%(239/286)、92.0%(263/286)、64.0%(183/286)和87.1%(249/286)。76.9%(220/286)的学生对讨论效果满意。关于学生对PBL在线教学和线下教学的学习效果反馈,在“案例学习提高对PBL的兴趣”[81.4%(763/937)比83.0%(1698/2047)]和“资讯收集、分析、整理和批判性阅读的提高”[87.8%(823/937)比89.8%(1839/2047)]2个方面,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明确案例学习目标和重点,并掌握用于解释临床现象的机制”方面[85.4%(800/937)比90.4%(1852/2047)],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网络情况能够保证PBL在线教学方案的实施;学生对PBL在线讨论时记录员和指导教师的认同度高;PBL在线教学效果基本达到线下教学效果。PBL在线教学方案对PBL混合式教学可以提供一定借鉴。
蒲丹张嵘潘燕吴立玲张燕王韵
关键词:基于问题学习医学生在线教学
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被引量:13
2013年
基于对我国基础医学教育现状和面临挑战的思考和分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通过优化基础医学理论和实验课程体系、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学习和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构建了全新的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创新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于2010年开始在2009级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和基础医学专业学生中实施,已经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张燕蒲丹吴立玲王韵宋德懋倪菊华王月丹张卫光李学军王宪管又飞
关键词:课程体系本科生
荧光原位杂交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在尤文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分子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26
2006年
目的探讨运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尤文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ES/PNET)石蜡包埋组织特异性染色体易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ES/PNET10例,分离石蜡包埋组织中的肿瘤细胞,利用Vysis公司的EWSR1双色易位分离探针,间期核FISH检测EWS基因的易位。运用RT-PCR检测t(11;22)(q24;q12)和t(21;22)(q22;q12)形成的融合转录子EWS-FLI1和EWS-ERG。结果10例ES/PNET中FISH观察9例有EWS基因的易位。RT-PCR8例检测出EWS-FLI1的表达,没有检测出EWS-ERG的表达。结论利用FISH与RT-PCR检测ES/PNET石蜡包埋组织特异性染色体易位可作为可靠的分子诊断指标;两者相比,FISH敏感性和稳定性要优于RT-PCR。
杨郁王华卫艳予张燕马晓龙杨秀萍郑杰
关键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凝血因子XⅢ基因Val34Leu突变与脑出血神经功能的相关研究被引量:10
2001年
目的 探讨凝血因子 XⅢ (FXⅢ )基因 Va134Leu突变与中国人群脑出血发病的相关关系。方法 利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分析了 150例原发性脑出血病人和 150例非脑卒中对照组 FXⅢ基因的基因型位点频率。结果 在所研究的人群中发现了 4例 FXⅢ基因 Val34Leu突变的杂合子,全部位于脑出血组,没有发现突变型的纯合子。等位基因 Val34和 Leu34在所研究的中国人群中的频率分别是 99.3%和 0.7%。结论 FXⅢ基因 Val34Leu突变可能与中国人群的脑出血有潜在的关系。
谢汝萍杨志杰于敏肖卫忠张新宇王丽华张燕王朝曦黄因敏徐希平
关键词:脑出血遗传学VAL34LEU基因突变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