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邹浪

作品数:3 被引量:36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多发
  • 2篇多发性
  • 2篇多发性骨髓瘤
  • 2篇疗效
  • 2篇骨髓
  • 2篇骨髓瘤
  • 1篇单因素
  • 1篇单因素分析
  • 1篇多发性骨髓瘤...
  • 1篇乙二醇
  • 1篇预后
  • 1篇预后因素
  • 1篇预后因素分析
  • 1篇体细胞
  • 1篇前体
  • 1篇前体细胞
  • 1篇前体细胞淋巴...
  • 1篇酰胺酶
  • 1篇细胞
  • 1篇疗效比较

机构

  • 3篇中南大学
  • 1篇桂林医学院附...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作者

  • 3篇贺艳娟
  • 3篇祝焱
  • 3篇邹浪
  • 1篇梁英
  • 1篇陈曙平
  • 1篇何群
  • 1篇李晓林

传媒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乙二醇化门冬酰胺酶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乙二醇化门冬酰胺酶(PEG-Asp)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5月于湘雅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成人(年龄>14岁)ALL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化疗方案,将患者分为PEG-Asp组(28例)和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组(17例)。PEG-Asp组采用含PEG-Asp的VDPAP化疗方案,L-Asp组以L-Asp替代PEG-Asp组成VDLP方案化疗,余化疗药物剂量及用药方式同PEG-Asp组。化疗1个疗程后评价两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指标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以确诊后化疗第1天为起点,随访至2014-10-10或死亡。记录化疗期间出现的毒副作用。结果 PEG-Asp组近期疗效优于L-A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p组PLT降低水平高于PEG-A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FS、OS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98、0.50,P>0.05)。L-Asp组PLT降低水平高于PEG-A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G-Asp组肝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发生率低于L-A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肾功能损害、心脏损害、感染、出血及清蛋白下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G-Asp治疗成人ALL近期疗效优于LAsp,且肝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及APTT延长发生率低。
梁英贺艳娟邹浪何群祝焱李晓林
关键词:前体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成年人疗效比较研究
15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因素分析及分期评价被引量:14
2019年
目的探讨新药时代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的预后因素和更为适用的分期方法。方法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显著性检验和Cox回归生存分析模型,对157例接受以硼替佐米为基础方案治疗的初治MM患者的15项临床和实验室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将患者分别按DS、ISS、R-ISS 3种分期法进行分期,比较各期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157例患者估计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46个月,估计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为44个月,3年估计总生存率63.7%,3年估计无进展生存率53.5%。单因素分析显示,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血钙、FISH高危遗传学异常、血肌酐、ISS-分期、R-ISS分期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血钙≥2.6 mmol/L、LDH≥230 U/L、FISH高危遗传学异常为影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血钙影响患者的OS,LDH影响患者的PFS,FISH高危遗传学异常同时影响患者的OS及PFS。结论高血钙、高LDH、FISH高危遗传学异常的MM患者预后极差,应考虑更积极的治疗方案。新药时代多发性骨髓瘤分期评价中,R-ISS分期较ISS分期与临床实际符合率更高。
张凯旋蒋端凤李晓聃祝焱邹浪贺艳娟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预后因素单因素分析
伊沙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9
2020年
目的:评价伊沙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4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接受含伊沙佐米方案治疗,复发/难治骨髓瘤(relapsed/refractory mutiple myeloma,RRMM)16例(RRMM组),硼替佐米初始诱导治疗有效而因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s,AEs)或欲改善疗效而转换治疗组27例(转换治疗组)。治疗方案为伊沙佐米单药、伊沙佐米联合地塞米松、伊沙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及来那度胺或沙利度胺或环磷酰胺等两药或三药方案。评估疗效和安全性。结果:RRMM组总体反应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为56.25%,获得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ery good partial response,VGPR)的比率为18.75%,有效者多为远期复发患者。转换治疗组ORR为88.89%,与转换前的ORR(81.48%)相比,疗效有进一步提高,其中59.26%的患者获得了进一步的缓解。主要AEs包括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腹泻、乏力、皮疹、关节疼痛等。结论:伊沙佐米对硼替佐米初始诱导治疗有效后的转换治疗者及远期复发者有效;对于硼替佐米治疗后近期复发患者可能无效。AEs可控。
贺艳娟张凯旋邹浪陈曙平蒋端凤胡健祝焱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疗效安全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