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鹏
- 作品数:16 被引量:118H指数:5
- 供职机构:福建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素问·宝命全形论》针灸原则探析被引量:3
- 2021年
-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重要的一部医学典著,其中近半数篇幅论述了针灸学内容。本文基于《素问·宝命全形论》,试述古人运用针刺治病的五项基本法则,包括治神、养身、知药、针具以及辨证论治的认识和新的见解,可为临床针灸医生的针灸治疗提供原则参考。
- 薛宇豪莫映楠金海鹏
- 关键词:治神针药结合
- 温针灸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临床观察被引量:15
- 2017年
- 目的比较温针灸与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5例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并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VAS评分、痛经症状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及随访期1、2个月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随访3个月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及随访期VAS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及随访期1、2个月痛经症状积分均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随访3个月痛经症状积分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随访2、3个月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优于对照组的62.5%(P<0.01)。结论温针灸对子宫腺肌病痛经有良好的止痛和改善症状的作用,并且在停止治疗后一定时间内仍可发挥针灸效应,其近期和远期疗效优于非甾体类抗炎药。
- 吴秋燕陈锦虹谢俊杰金海鹏庄璇
- 关键词:温针疗法子宫腺肌病痛经随机对照试验
- 基于“调神通窍”理念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1年
- 吞咽障碍是中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针刺治疗吞咽障碍临床上应用广泛,本文综述了基于“调神通窍”理念的中风后吞咽障碍的针刺治疗方法。
- 杨瑛金海鹏
- 关键词:针刺中风吞咽障碍
- 陈应龙子午补泻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随机对照试验
- 2024年
- 目的:观察陈应龙子午补泻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并初探其生物力学机制。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子午补泻针法组(36例,脱落2例、剔除1例)和常规针刺组(36例,脱落1例、剔除1例)。其中常规针刺组选用廉泉及双侧风池、完骨、通里、照海、合谷、太冲进行常规针刺,子午补泻针法组在常规针刺组取穴基础上施加陈应龙子午补泻针法。两组均每次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治疗6 d后休息1 d,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评估两组患者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分、Rosenbek渗漏/误吸量表(PAS)分级、下颌骨-舌骨距离缩短率、中文版吞咽生存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比较两组患者鼻饲管拔除率,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SSA评分、PAS分级均较治疗前降低(P<0.001),且子午补泻针法组低于常规针刺组(P<0.01,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下颌骨-舌骨距离缩短率、SWAL-QO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01),且子午补泻针法组下颌骨-舌骨距离缩短率高于常规针刺组(P<0.001)。子午补泻针法组鼻饲管拔除率为87.9%(29/33),高于常规针刺组的61.8%(21/34,P<0.05)。子午补泻针法组总有效率为84.8%(28/33),高于常规针刺组的61.8%(21/34,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陈应龙子午补泻针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降低误吸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其疗效可能与增加舌骨位移幅度有关。
- 张于泓高玲金海鹏王永施镇国
- 关键词:随机对照试验
- 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针灸治疗近况被引量:10
- 2012年
- 对近10年有关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文献,从针灸治疗的现状、取穴、操作方法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整理、分析,结果表明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是有效的疗法,优于药物治疗。存在的问题有整体质量可信度不高、疗程不统一、病例的完整性不够、质量控制几乎缺失、临床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混乱、观察指标多样化。建议今后开展按更加严格的科研设计标准进行的随机、对照、盲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科研,规范针灸手法的操作与穴位的选择、疗效判断等,进一步完善随访机制,使针灸在卒中后吞咽障碍上的临床研究水平得到提高,使其疗效更具真实性与可靠性。
- 金海鹏吴秋燕张卫陈进春
- 关键词:卒中吞咽障碍针灸疗法
- 针刺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62
- 2013年
- 目的:评价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康复组和单纯康复组,每组60例。单纯康复组采用以OT(综合康复疗法)为主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针刺康复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取穴太渊、足三里、悬钟、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髃,每天1次,7天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上肢疼痛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甲襞微循环等指标,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1)针刺康复组与单纯康复组的上肢疼痛程度、上肢综合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甲襞微循环及临床症状在治疗后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治疗后针刺康复组与单纯康复组的上肢疼痛程度(0.90±0.71vs 1.80±0.66)、上肢综合运动功能(42.43±13.57vs 29.98±15.11)、神经功能缺损(8.60±1.61vs 13.0±1.74)、甲襞微循环(总积分3.18±1.32vs 4.34±1.23)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针刺康复组优于单纯康复组;(3)针刺康复组显效率为50.0%(30/60)、总有效率为93.3%(56/60),优于单纯康复组的16.7%(10/60)、63.3%(38/60,均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均有效,可改善甲襞微循环情况,且前者优于后者。
- 万文蓉王天磊程绍鲁赵银龙张卫吴秋燕金海鹏洪秀瑜李应霞
- 关键词:肩手综合征针刺疗法康复
- 针灸治疗帕金森病合并吞咽障碍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系统评价针灸治疗帕金森病合并吞咽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知网(CNKI)、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linical trials、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8月。筛选与针灸防治帕金森病合并吞咽障碍有关的论文。结果最终纳入9个随机对照试验(RCT),61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帕金森病合并吞咽障碍的总有效率、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分、吞咽透视检查(VFSS)评分及营养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RR=1.37,95%CI(1.24,1.50),P<0.00001]、[MD=-2.62,95%CI(-3.95,-1.29),P=0.0001]、[MD=1.30,95%CI(0.88,1.73),P<0.00001]、[SMD=1.16,95%CI(0.37,1.96),P=0.004]。结论针灸治疗可以改善帕金森病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营养情况,但本结论仍需要更高质量的研究加以验证。
- 刘艺雯金海鹏
- 关键词:针灸帕金森病吞咽障碍META分析
- 针刺调节NMDA受体干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 2023年
-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的离子型受体中的一种重要亚型,NMDA受体活性调节的失衡可能是血管性痴呆、阿尔兹海默症及缺血性脑卒中等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的基础。该文重点就针刺调节NMDA受体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针灸医师提供治疗依据。
- 梁芙宁金海鹏
- 关键词:NMDA受体针刺缺血性脑卒中血管性痴呆阿尔兹海默病
- 经络刺激改善老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7年
- 观察经络刺激改善老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疗效。方法:将98名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慢性基础病治疗、睡眠卫生教育;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选择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胆经头部诸穴于每天15∶00~16∶00以及20∶00~21∶00进行循经梳头,每次3分钟,8周为1疗程。结果:同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实验组睡眠质量、入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和PSQI总体得分,以及对照组的睡眠效率、日间功能和PSQI总体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之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日间功能、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眠时间及PSQI总体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有效率为65.90%,对照组有效率为42.22%,实验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律的经络刺激有利于改善老年失眠患者的症状,提高睡眠质量。
- 桂齐金海鹏张彩毅陈雅靖
- 关键词:失眠老年人
- 基于DTI技术探讨廉泉、天容可视化齐刺治疗环咽肌功能障碍所致吞咽困难的中枢效应机制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观察廉泉、天容可视化齐刺治疗环咽肌功能障碍(CD)所致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并基于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从脑白质纤维束结构与密度的改变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68例CD所致吞咽困难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4例。观察组给予廉泉、天容可视化齐刺治疗,并在每侧的夹廉泉及天容旁连接电针;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分、舌骨喉复合体动度及患侧脑区各向异性分数(FA),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观察组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舌骨上移、舌骨前移、甲状软骨上移、甲状软骨前移距离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观察组舌骨上移、舌骨前移、甲状软骨上移、甲状软骨前移距离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侧小脑下脚、小脑中脚、小脑上脚、大脑脚、脑桥束、皮质核束FA值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观察组患侧脑区上述6项FA值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6%,高于对照组的8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廉泉、天容可视化齐刺可改善CD所致吞咽困难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相关脑区白质纤维束的结构及密度改变增强了其神经可塑性。
- 金海鹏李相良王永叶清景莫映楠
- 关键词:吞咽困难齐刺廉泉弥散张量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