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慧
- 作品数:4 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Hct、LP(a)、MPV动态变化及其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
- 2023年
-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红细胞比容(Hct)、脂蛋白(a)[LP(a)]、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动态变化及其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对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CABG的115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3个月采用血流依赖性舒张功能(FMD)评估血管内皮功能,依据其是否发生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分为发生者65例(设为研究组)和未发生者5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术后2 d、7 d的Hct、LP(a)、MPV水平。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术前血清内皮素-1(ET-1)、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ECAM-1)、血管内皮细胞钙粘连蛋白(VE-cadherin)、神经型钙粘连蛋白(N-cadherin)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Hct、LP(a)、MPV与ET-1、PECAM-1、VE-cadherin、N-cadherin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ABG治疗前后Hct、LP(a)、MPV差值(△2 d、△7 d)对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2 d、7 d的Hct明显低于对照组,LP(a)、MPV明显高于对照组,而Hct、LP(a)、MPV差值(△2 d、△7 d)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ct与ET-1、PECAM-1水平呈负相关(r=-0.425、-0.369,P<0.05),与VE-cadherin、N-cadherin水平呈正相关(r=0.512、0.608,P<0.05);LP(a)与ET-1、PECAM-1水平呈正相关(r=0.471、0.519,P<0.05),与VE-cadherin、N-cadherin水平呈负相关(r=-0.531、-0.567,P<0.05);MPV与ET-1、PECAM-1水平呈正相关(r=0.385、0.437,P<0.05),与VE-cadherin、N-cadherin水平呈负相关(r=-0.509、-0.533,P<0.05);CABG治疗前后Hct、LP(a)、MPV差值联合预测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ROC下面积(AUC)大于单项指标预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t、LP(a)、MPV表达水平与CABG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有关,联合检测其水平对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 龙美静孙静静张慧慧王雪玢
-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红细胞比容平均血小板体积血管内皮功能
- AMI患者PCI术后血清PAF、CK-MB、sCD40L水平变化及其与再缺血的关系
- 2024年
-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与术后再缺血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25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围手术期(术前、术后3 d、术后14 d)所有患者的血清PAF、CK-MB、sCD40L水平,术后接受为期1年随访,根据PCI术后有无再缺血发生分为再缺血发生组30例和再缺血未发生组19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PAF、CK-MB、sCD40L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AMI患者PCI术后再缺血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PAF、CK-MB、sCD40L水平对AMI患者PCI术后再缺血的预测价值。结果再缺血发生组患者的中国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优选方案(OPT-CAD)评分为(102.41±15.83)分,明显高于再缺血未发生组的(82.37±10.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缺血发生组患者术后3 d、14 d的血清PAF水平分别为(89.15±20.11)ng/mL、(78.60±13.24)ng/mL,明显高于再缺血未发生组的(79.85±17.69)ng/mL、(67.42±10.38)ng/mL,CK-MB水平分别为(38.28±11.94)μg/L、(23.09±6.83)μg/L,明显高于再缺血未发生组的(34.83±10.16)μg/L、(17.69±5.12)μg/L,sCD40L水平分别为(4681.69±305.63)pg/mL、(3721.59±175.63)pg/mL,明显高于再缺血未发生组的(4369.39±227.84)pg/mL、(3129.46±132.88)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OPT-CAD评分及术后3 d、14 d血清PAF、CK-MB、sCD40L水平均为AMI患者PCI术后再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经ROC分析结果显示,术后3 d血清PAF、CK-MB、sCD40L联合预测再缺血发生的AUC为0.877,术后14 d血清PAF、CK-MB、sCD40L联合预测再缺血发生的AUC为0.930,均大于各时间点三项血清指标单独预测。结论血清PAF、CK-MB、sCD40L水平是AMI患者PCI术后再缺
- 韩艳平张慧慧菅广敏刘红春龙美静
- 关键词: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
- 外周血或骨髓肿瘤性NK细胞形态特征观察及其与反应性淋巴细胞的鉴别
- 2021年
- 目的探讨外周血或骨髓肿瘤性NK细胞形态特征,为NK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的诊断提供细胞形态学的线索和证据。方法收集4例确诊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及2例确诊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骨髓或外周血标本,其肿瘤性淋巴细胞均经流式细胞术(FCM)免疫表型分析和/或病理活检证实为肿瘤性NK细胞。观察其细胞形态特点,分析肿瘤性NK细胞的总体特征。结果6例患者肿瘤性NK细胞形态特征相似:胞体总体偏大且形状不规则,周围可见一个或多个伪足样突起;胞核形态多样,染色质聚集,核仁不见或模糊不清;胞浆量较丰富,呈嗜碱性,有厚实感,浆内可见多少不等的粗大或细小紫红色颗粒。结论肿瘤性NK细胞有特殊的形态学特征,与3种反应性淋巴细胞明显不同。
- 王红梅张慧慧李兴武
- 关键词:NK细胞NK细胞淋巴瘤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
- 不伴皮肤病变的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一例
- 2015年
- 患者,男,19岁。2014年6月12日住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凶出现间断发热(体温38.5~39.5℃)伴乏力、纳差、恶心,无呕吐、腹痛、腹泻。20余天前自觉上述症状加重,伴眼睑、全身皮肤黏膜黄染。既往体健,个人史、家族史尢特殊。入院查体:体温38.2℃,神志清,精神可,贫血貌,
- 刘帅李曌博张慧慧岳保红
- 关键词:浆细胞样母细胞性皮肤病变间断发热皮肤黏膜住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