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帅

作品数:6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贵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贵州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前列腺
  • 4篇前列腺癌
  • 4篇细胞
  • 4篇腺癌
  • 3篇前列腺癌PC...
  • 2篇手术
  • 2篇羟基乙酸
  • 2篇米粒
  • 2篇纳米粒
  • 2篇聚乳酸
  • 2篇姜黄素
  • 2篇腹腔
  • 2篇腹腔镜
  • 2篇苯乙双胍
  • 1篇凋亡
  • 1篇动脉
  • 1篇动脉阻断
  • 1篇信号
  • 1篇信号通路
  • 1篇增殖

机构

  • 6篇贵州医科大学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安顺市人民医...

作者

  • 6篇唐帅
  • 5篇陈方敏
  • 5篇石家齐
  • 5篇钟思文
  • 4篇姜锡男
  • 4篇陈程
  • 4篇胡瑞洁
  • 4篇陈绪龙
  • 3篇李登宝
  • 3篇杨昊
  • 1篇杨锦瑜
  • 1篇孙发

传媒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临床泌尿外科...
  • 1篇中国科技期刊...

年份

  • 4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苯乙双胍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抗前列腺癌作用机制研究
2017年
探讨苯乙双胍对PC-3细胞的抑制作用与Hedgehog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苯乙双胍分别干预PC-3细胞24、48、72小时,实时荧光定量PCR及蛋白质印记分析检测SMO及GLI-1的表达情况。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记技术结果显示SMO及GLI-1表达量下调。结论:苯乙双胍能够抑制前列腺癌PC-3细胞的机制可能与调控Hedgehog信号通路有关。
唐帅钟思文姜锡男陈方敏胡瑞洁刘畅翔
关键词:苯乙双胍前列腺癌细胞凋亡
姜黄素-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的体外研究
2017年
目的:制备姜黄素(curcumin,Cur)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Cur-PLGA-NPs),并考察其理化性质、体外释药特性及对PC-3细胞的体外影响。方法:运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Cur-PLGA-NPs,利用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外观形态;动态激光粒度仪分析其粒径大小及分布;超速离心法测定载药率和包封率;透析法观测体外释放效果;采用CCK-8比色法检测其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流式细胞仪(FCM)进行细胞凋亡率检测,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并与单纯Cur进行比较。结果:透射电镜下姜黄素纳米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平均粒径为(165.36±24.21)nm,包封率为(83.05±1.07)%,载药率为(10.87±0.58)%,体外药物释放试验显示,Cur-PLGA-NPs在最初的24 h内释放率超过44.02%,10 d累计释放率达84.81%。5~40μmol/L Cur及Cur-PLGA-NPs作用PC-3细胞24~72 h后细胞的抑制率(9.38%~83.62%vs.10.56%~89.53%)。浓度为20μmol/L和40μmol/L的Cur和Cur-PLGA-NPs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CM显示同浓度实验组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显示Cur-PLGA-NPs作用PC-3细胞后出现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特征。结论:Cur-PLGA-NPs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特性,增强了Cur对PC-3细胞的体外杀伤和抑制增殖能力。
钟思文姜锡男陈方敏石家齐李登宝陈绪龙唐帅陈程
关键词:姜黄素纳米粒聚乳酸-羟基乙酸前列腺癌
苯乙双胍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的影响
2017年
有研究结果证实苯乙双胍还具有广泛地抗肿瘤作用[1],如能够抑制肺癌、乳腺癌、卵巢癌等肿瘤细胞的生长.本研究旨在观察苯乙双胍对PC-3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对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细胞是否具有抑制作用.
唐帅姜锡男陈方敏石家齐钟思文胡瑞洁杨昊陈绪龙陈程
关键词:人前列腺癌PC-3细胞苯乙双胍PC-3细胞增殖前列腺癌细胞抗肿瘤作用
后腹腔镜节段性肾动脉阻断保留肾单位手术对患肾功能的保护及生存结果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对比后腹腔镜节段性肾动脉阻断保留肾单位手术(SRPN)与后腹腔镜肾动脉阻断保留肾单位手术(LPN)的临床结果,探讨SRPN对术后患肾功能的保护及生存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8年4月~2012年3月治疗的47例局限性T1a期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9例患者行SRPN(A组),28例行LPN(B组)。随访5年,监测患肾GFR变化情况,收集并统计患者生存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5年,无一例患者出现转移及复发,A组1例患者术后第27个月发现输尿管结石,B组1例患者术后第23个月不慎摔伤导致肾挫伤,1例患者术后第38个月发现肾结石,1例患者于术后第47个月就诊发现肾功能急剧下降。两组5年总生存率均为100%,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4.7%、89.3%(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60个月,两组患肾功能下降绝对值分别为(6.87±1.78)ml/min vs.(12.64±1.64)ml/min、(8.45±1.75)ml/min vs.(13.93±2.08)ml/min、(9.92±1.88)ml/min vs.(15.02±2.41)ml/min、(11.31±2.00)ml/min vs.(16.31±2.58)ml/min、(12.76±2.45)ml/min vs.(17.93±3.33)ml/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手术方式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相同,说明手术方式的选择不影响患者存活期;术后患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A组下降程度小于B组,提示SRPN手术可减缓术后肾功能下降,对术后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胡瑞洁陈方敏石家齐姜锡男钟思文唐帅陈绪龙刘畅翔杨昊
关键词: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
腹腔镜下非萎缩性肾实质切开取石术治疗鹿角形肾结石的初步探讨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非萎缩性肾实质切开取石术治疗鹿角形肾结石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40例鹿角形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4例,女16例。年龄17~73岁,中位年龄46岁。体重指数18.4~27.3 kg/m2。40例均行腹腔镜下非萎缩性肾实质切开取石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结石最大径、结石表面积、无石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患侧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血肌酐(SCr)、肾皮质厚度等。 结果本组40例的手术时间为87~142 min,中位值102.5 min。术中热缺血时间14~36 min,中位值20.3 min。术中出血量20~120 ml,中位值50 ml,无输血病例。无中转开放手术。结石表面积550~1583 mm2,中位值796 mm2。结石最大径34~72 mm,中位值59 mm。住院时间6~12 d,平均(9.2±2.1)d。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7.5%(7/40),其中漏尿4例,菌血症3例,无尿源性脓毒血症、延迟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术后3 d复查KUB或腹部CT,5例有残留结石,于术后3个月行体外冲击波碎石,3例排石效果好,余2例部分排石,一期结石清除率为87.5%。40例均获随访,术后6个月患侧肾GFR较术前下降(13.3±3.7)ml/min,SCr较术前平均下降27.5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IVU及CT检查示患肾皮质萎缩不明显,肾积水较术前减轻,总肾功能有改善。 结论腹腔镜下非萎缩性肾实质切开取石术治疗鹿角形肾结石是可行的治疗方式之一,具有结石清除率高、术后并发症较少、肾功能影响小等优点。
钟思文陈方敏石家齐李登宝孙发姜锡男陈绪龙唐帅胡瑞洁陈程
关键词:手术并发症
姜黄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的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姜黄素(Cur)已被发现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炎、抗氧化剂和伤口愈合等作用。然而由于Cur具有较低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水溶性差和容易迅速降解等缺点,限制了其临床适用性。纳米粒(NPs)是一种人工制造的、直径不超过100nm的微型颗粒。我们以生物可降解性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材料,制备了姜黄素纳米粒(Cur—PLGA—NPs),观察其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的体外影响。
钟思文陈方敏石家齐李登宝杨锦瑜杨昊唐帅陈程
关键词: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前列腺癌PC-3细胞纳米粒姜黄素生物可降解性口服生物利用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