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偲
- 作品数:12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儿童胰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通过分析儿童胰母细胞瘤(PB)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预后等因素,提高对PB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我院PB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PB患儿共9例,男5例,女4例,平均年龄5岁(2个月~12岁);8例因偶然发现腹部包块就诊,1例产前(32周)超声检查提示胰腺占位就诊;腹部超声(n=6)及CT(n=7)检查均提示胰腺占位;2例外周血白细胞升高,3例血清甲胎蛋白(AFP)升高;8例行肿瘤切除,1例取瘤组织活检;1例术后第2年和第3年分别发生肝转移;肿瘤累及胰头部6例,体尾部2例,整个胰腺1例;肿瘤最大直径3~18 cm,平均10 cm,结节状,切面灰白色,实性,细腻,部分区域呈囊性,可见明显的出血及坏死;镜下:肿瘤富含细胞,由形态一致的上皮细胞构成,瘤细胞呈实性片巢状排列,混有分化好的腺泡样结构,可见特征性"鳞状上皮小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有腺泡、内分泌和导管分化的证据,表现为胰酶、内分泌标记和癌胚抗原(CEA)的阳性表达。结论胰母细胞瘤是儿童胰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镜下显示有腺泡、内分泌和导管的分化及特征性鳞状小体结构,确诊主要依据病理检查结果,应注意与胰腺其它肿瘤鉴别。首选的治疗方案是肿瘤的完整切除。预后较成人好。
- 邹继珍白云何偲肖萍蔡玲玲吴莎李競贤
- 关键词:病理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血小板活性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6年
- 随着冠心病研究的逐渐深入,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CSFP)与冠心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预后有密切关系,引起广泛关注。血小板主要参与机体的凝血过程,在血栓形成及粥样斑块破裂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血小板参与CSFP的发生发展过程,血小板活性改变与CSFP的病理生理机制密切相关,现总结国内外对于血小板活性与CSFP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何偲杨人强
- 关键词:血小板活性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平均血小板体积
- 胎儿和围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病理分析(附243例报告)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胎儿及围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病理特点。方法对243例先天性心脏病的胎儿及围生儿进行尸检分析。结果胎儿及围生儿先心病检出率为19.6%,其中城区占24.4%,居各类畸形之首,常见的依次为婴儿型主动脉缩窄、心室发育不良、单干动脉及完全性大动易位等;乡镇占15.3%,居各类畸形的第2位。致死性畸形城区多于乡镇;复合畸形乡镇多于城区。结论城区(北京市)先心病的检出率高于乡镇地区(吕梁地区),且检出率与孕周有关。
- 蔡玲玲吴莎邹继珍何偲林久治高宝英高明伟高冬莲杨桂莲许桂英李福莲
- 关键词:胎儿围生儿尸检先天性心血管畸形
- 肺泡蛋白沉积症1例被引量:1
- 2013年
- 儿童发生的肺泡蛋白沉积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PAP)是一种较罕见而独特的肺部疾病,因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临床症状也无特异性,所以诊断相对较困难。治疗主要措施为全肺灌洗和经纤维支气管镜分段肺灌洗法。首都儿科研究所诊断1例,现报告如下。
- 邹继珍蔡玲玲吴莎何偲
- 关键词:肺泡蛋白沉积症经纤维支气管镜肺部疾病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全肺灌洗
- 儿童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 2021年
- 目的总结在儿童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细胞癌(Xp11 RCC)诊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经病理确诊的5例Xp11 RCC患儿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儿中男2例,女3例,年龄4~8岁,均以发现腹部包块就诊,入院完善检查后,4例行肾脏及肿瘤根治性切除术,1例行肿物单纯切除术,术后病理行常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肿瘤组织学形态多样,呈巢片状、腺泡状或乳头状排列,胞质丰富,从完全透明到粉染嗜酸性,可见砂砾样钙化;其中1例肿瘤细胞除经典的排列方式外,还可见部分区域呈微乳头状排列;1例瘤细胞胞质丰富,呈强嗜酸性,并可见细胞内含圆形或椭圆形的嗜酸性小体。5例瘤细胞均呈核弥漫性强表达TFE3,FISH检测均存在异常分离信号。结论Xp11 RCC是一种较少见的肾脏恶性肿瘤,组织学形态多样,应与儿童常见的肾脏肿瘤相鉴别,其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及分子检测均较特异,可结合临床发病情况进行诊断。
- 白云何偲肖萍刘丹邹继珍
- 关键词:儿童荧光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
- 婴儿软骨间叶性错构瘤二例被引量:1
- 2021年
- 患儿1男,6个月,因呼吸急促、哭闹时口唇发绀3个月,咳嗽2周入院。体格检查提示体温为36.3℃,脉搏120次/min,呼吸35次/min;右侧第6肋明显迂曲变形,相应肋间隙增宽,呼吸规律,呼吸音粗,未及啰音。心脏超声检查提示为先天性心脏病可能。胸部X线检查提示右侧胸腔巨大占位伴肋骨破坏(图1)。胸部CT检查提示右胸腔中上部巨大不规则占位,密度不均,右侧第3~6肋骨明显破坏,右胸壁恶性肿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待排;右肺上中叶不张,纵隔左移(图2)。
- 白云何偲肖萍刘丹蔡玲玲邹继珍
- 关键词:右侧胸腔肋间隙右胸腔间叶性错构瘤
- 婴儿型纤维肉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讨婴儿型纤维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我院2007年-2014年收集的15例婴儿型纤维肉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性13例,女性2例,年龄为12天~3岁,平均年龄9.3个月;肿瘤原发部位:发生于四肢9例、眼眶及周围3例、盆腔腹膜后2例及外阴1例。影像学检查(超声=10,CT=13,MRI=7)均提示软组织占位。7例行肿瘤切除,8例行肿瘤活检。所有病例经病理确诊后均辅以化疗。术中见肿瘤最大径约2.5~10 cm,平均5.4 cm。镜下由致密的、幼稚的卵圆形和梭形瘤细胞所构成,瘤细胞呈"人字"形或"鲱鱼骨样"排列,胶原纤维较少。核分裂相较明显,间质血管较丰富,可见出血、坏死及灶状钙化。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无特异性,瘤细胞Vimentin呈阳性表达。随访5个月~7年,13例无事件生存,1例术后远处淋巴结转移;2例切除不净,术后肿瘤局部复发,均再次切除后继续化疗。结论本病主要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尤其是新生儿。男性多见。肿瘤好发于四肢远端,广泛切除肿瘤虽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但部分患儿化疗效果也较佳。应注意与婴幼儿纤维瘤病及横纹肌肉瘤等其它软组织肿瘤相鉴别。
- 邹继珍何偲白云蔡玲玲肖萍刘菁张晓伦李競贤
- 关键词:先天性纤维肉瘤病理
- 儿童肾上腺皮质癌16例临床病理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儿童肾上腺皮质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评估方法及预后,以加深并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23年1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经病理确诊的16例肾上腺皮质癌患儿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临床特征、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等进行归纳总结。在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中,以“肾上腺皮质癌”“儿童”“病理”为关键词查询2018年至2024年的文献。在Pubmed数据库中,以“adrenal corti-cal carcinoma”“Child/Pediatric”“Pathology”为关键词查询2018年至2024年的文献,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16例患儿中男性5例,女性11例,发病年龄5~159个月(平均70.94个月)。10例出现肿瘤生长相关表现(腹部膨隆及包块),5例有库欣综合征表现,2例为影像学偶然发现。发病时区域淋巴结转移2例、肝转移5例、肺转移3例,5例见静脉瘤栓。肿瘤最大径3.5~21 cm(平均10.37 cm),重量22~1220 g(平均344.88 g)。组织学检查瘤细胞形态多样,异型性明显,可见瘤巨细胞(16/16)及病理性核分裂象(13/16),均见包膜和/或脉管侵犯,其中14例见明显出血、坏死及钙化。肿瘤细胞阳性表达SF1(16/16)、IGF2(15/16)、Melan-A(10/16)、a-inhibin(9/16)、Syn(16/16)、Calretinin(15/16)及Vimentin(16/16)等,Ki-67为2%~80%。文献复习了中外文献共66例病例,约89%的患儿为有分泌功能的肿瘤,约45%的患儿发病时已伴有远处转移,组织学检查结果与本文病例相似。结论儿童肾上腺皮质癌发病率虽低,但具有较高的侵袭性,约半数患者在就诊时已发生远处转移。必须结合临床特征、肿瘤大小及重量、包膜及脉管浸润、组织学形态(肿瘤分化程度和瘤细胞增殖活性)、免疫组化结果及分子检测等进行综合评估。
- 白云何偲刘丹肖萍蔡玲玲刘菁邹继珍
- 关键词:儿童肾上腺皮质癌
- 山西省吕梁地区242例围产儿及胎儿神经管畸形的病理学分析
- 2011年
- 为了解山西省吕梁地区出生缺陷的基本情况,尤其是神经管畸形的病理特点,我们于2004年8月至2007年12月在其所辖的柳林县、中阳县、交口县、临县及吕梁市全面开展了围产儿及围产前期胎儿死亡的尸体解剖工作,报告如下。
- 蔡玲玲邹继珍何偲吴莎林久治张霆郑晓瑛高宝英高明伟高冬莲杨桂莲李富莲许桂英
- 关键词:胎儿神经管畸形围产儿病理学分析病理特点尸体解剖
- 婴幼儿先天性中胚层肾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中胚层肾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11例婴幼儿先天性中胚层肾瘤患儿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性9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为胎儿~3岁。6例产前超声发现,4例因腹部包块就诊(2例伴血尿),1例CT检查无意中发现双肾占位。10例活产儿均可触及腹部肿块。影像学均显示肾占位病变,累及右肾及左肾各5例、双肾1例。10例行瘤肾根治切除术,1例为胎儿解剖资料。瘤体最大径约5.2 cm^17.0 cm,平均9.6 cm。大体呈灰白色实性,切面呈编织状或车辐状,部分见囊腔。镜下分为经典型(纤维瘤样)及富于细胞亚型(纤维肉瘤样),本组经典型8例,富于细胞亚型3例。免疫组化:瘤细胞表达Vimentin、SMA及HHF35;不表达WT1、上皮及横纹肌等标记。随访:1例富于细胞亚型者术后虽经化疗,但几乎每隔半年局部复发一次,共复发了7次,并多次重复手术及化疗,至今已随访3年余仍在化疗中;另2例富于细胞亚型者术后仅2周,未化疗,随访中。3例经典型仅术后密切随访,至今健在。4例经典型术后规律化疗,仍在随访中。结论本病主要见于<2岁婴幼儿,尤其是<3个月者。产前超声检查可明显提高检出率。应注意与肾母细胞瘤、肾透明细胞肉瘤及横纹肌样瘤等鉴别。预后较好,绝大多数患儿完整切除瘤肾即可治愈,尤其是经典型者。
- 邹继珍何偲白云蔡玲玲肖萍吴莎李競贤
- 关键词:肾母细胞瘤横纹肌样瘤婴幼儿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