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杰 作品数:5 被引量:34 H指数:3 供职机构: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小切口负压治疗对毒蛇咬伤后肢体肿胀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研究多个小切口联合负压治疗对毒蛇咬伤后肿胀消退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7月我科收治的毒蛇咬伤患者29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18~70岁,用随机数字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注册号:Chi CTR-TRC-14004189)。对照组采用传统综合治疗,观察组行患肢近端皮肤多个小切口手术后予以负压吸引,同时采用传统综合治疗。分别在治疗前(0 h),治疗后6、12、24、48、72 h 6个时间点,测量并计算患肢近端、中部、远端肢体周径与健侧对应部位肢体周径差值,同时测血清IL-6和TNF-α浓度,记录平均住院时间。结果不同时间下测量的观察组与对照组肢体周径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在不同测量时间下对照组与观察组IL-6与TNF-α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少于对照组[观察组(5.43±1.07)d,对照组(7.67±1.95)d]。结论毒蛇咬伤后在传统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小切口负压治疗可有效控制肿胀,加速肿胀消退,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缩短住院时间。 曾凡杰 陈聪 张雷 陈翔宇 周小萍 刘明华关键词:毒蛇咬伤 小切口 负压治疗 肿胀 炎症 预镇痛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疼痛和炎症的作用评价 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探讨预镇痛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其对应激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方法前瞻性研究2014年9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多发伤患者,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6~25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3分,视觉模拟评分(VAS)≥4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预镇痛组、传统镇痛组和无镇痛组。预镇痛组在入院时即予舒芬太尼联合曲马多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传统镇痛组在患者疼痛难以忍受时临时予肌注杜冷丁或皮下注射吗啡。无镇痛组暂不予镇痛,当无法忍受疼痛时,予镇痛后排除出组。比较三组入院时及入院后24,48,72,120,168,240h视觉模拟评分(VA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变化。结果共纳入57例患者,其中男46例,女11例;年龄(39.61±12.05)岁。预镇痛组18例,传统镇痛组20例,无镇痛组19例。入院时预镇痛组、传统镇痛组与无镇痛组VAS分别为(6.5±1.5)分、(6.6±1.4)分、(6.4±1.4)分,SIRS评分别为(3.3±0.7)分、(3.4±0.6)分、(3.4±0.8)分,IL-6浓度分别为(109.2±47.9)ng/L、(99.9±44.3)ng/L、(106.3±50.0)ng/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预镇痛组与其余两组比较,VAS与SIRS评分在入院后24,48,72,120,168,240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浓度在入院后48,72,120,168,240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镇痛组VAS、SIRS评分及IL-6的下降速度较其余两组更明显(P〈0.05),而传统镇痛组与无镇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VAS与SIRS评分和IL-6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对于严重多发伤患者,预镇痛可以快速有效缓解疼痛,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多发伤后过度的全身炎症反应,有助于病情的稳定和恢复。 陈聪 曾凡杰 苟亚军 陈翔宇 郭国宁 张雷 刘明华关键词:镇痛 炎症 相同客观条件下同质性群体批量集中发生热射病的防治分析 2015年 目的:分析某高校同质性群体在5km负重比赛中热射病发病相关因素,提出预防建议;分析本次针对批量集中发生热射病的救治情况,总结救治经验。方法:赛后根据热射病发病情况,将参赛人员分为热射病组及非热射病组,对参赛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热射病可能相关因素等,予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χ-2检验,热射病可能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热射病患者行早期综合救治,院内动态监测生命体征及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记录每位患者ICU及总住院时间,随访观察预后状况。结果:共11例热射病患者,热射病组与非热射病组间年龄、体重指数、籍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赛经验与热适应是热射病的保护因素,其对热射病的OR值分别为0.030、0.015,冲刺突然加速、赛前不适情绪、赛前躯体不适是热射病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73.511、99.235、453.769;热射病患者经早期综合救治后,患者生命体征及GCS评分在1h内明显好转,6h内全部恢复正常,平均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分别为(14.18±7.24)h、(76.32±14.4)h,所有患者痊愈出院,无后遗症。结论:本群体高度同质性;热适应等措施可有效预防热射病的发生;越早对热射病患者行综合性救治,预后越好。 陈聪 曾凡杰 苟亚军 郭国宁 张雷 刘明华关键词:热射病 救治 创伤后细胞因子改变的意义及针对细胞因子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16年 严重创伤可以通过启动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系统,促使大量细胞因子的释放,诱导全身炎性反应(SIRS)的产生,同时,各细胞因子间通过复杂的交互网络,产生级联放大效应,促进SIRS的发展,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甚至衰竭(MOF)。当前,与细胞因子相关的治疗研究较多,包括细胞因子拮抗治疗、基因治疗、血液净化治疗等等。本文将阐述创伤后主要细胞因子改变的意义,同时简要介绍针对细胞因子的相关治疗。 陈聪 曾凡杰 郭国宁 刘明华关键词:创伤 细胞因子 应激 炎性反应 负重徒步致足部水疱的发病机制研究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分析远距离负重徒步过程中产生足部水疱的相关因素,探讨足部水疱的发病机制,为足部水疱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300 km负重徒步结束后,统计完成全程徒步人数;记录足部水疱发生的数量、部位及其鞋底磨损情况;发放调查问卷,获悉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是否左利手、徒步前是否存在足部水疱等,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排除未能完成全程徒步者(7人)及在徒步前已出现足部水疱者(17人),剩余590人纳入本研究,有554人出现足部水疱(发病率93.9%),共计有1 282个水疱,其中1 257个发生在足底(占98%)。性别、左右足、左右利手、体重指数、年龄与足部水疱间无显著相关性。足部水疱好发部位依次为:左足,第2、3跖骨头区(28.2%)、拇趾区(21.3%)、第5足趾区(18.1%)、跟骨区(15.8%);右足,第2、3跖骨头区(33.3%)、拇趾区(22.4%)、第5足趾区(18.6%)、跟骨区(14.5%)。鞋底共1 312处出现磨损,磨损率最高的部位为左鞋底,足跟外侧区(34.6%);右鞋底,足跟外侧区(34.2%)。结论性别、左右足、左右利手、年龄、体重指数与足部水疱无显著相关性,这可能与本徒步过程的特殊性有关。足部水疱几乎都发生在足底,且其好发部位与鞋底磨损部位及足底剪切力强度分布基本拟合,验证了剪切力是足部水疱发病机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陈聪 周维均 刘明华 曾凡杰 田铸 郭国宁关键词:剪切力 徒步 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