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长巧

作品数:2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舒城县农科所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栽培
  • 2篇栽培模式
  • 2篇栽培模式研究
  • 1篇早稻
  • 1篇双季稻
  • 1篇双季晚粳
  • 1篇双季早稻
  • 1篇水稻
  • 1篇晚稻
  • 1篇晚粳
  • 1篇粳稻
  • 1篇季稻
  • 1篇高产
  • 1篇高产优质
  • 1篇高产优质高效

机构

  • 2篇舒城县农科所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作者

  • 2篇刘长巧
  • 1篇李奕松
  • 1篇蒋之埙
  • 1篇黄仲青

传媒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安徽农学院学...

年份

  • 1篇1993
  • 1篇199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安徽双季晚粳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模式研究被引量:7
1993年
1990和1991年在芜湖和舒城两地选用秀水664进行双季晚粳秧龄、密度和每公顷施氮、磷、钾量五水平的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该五因素对产量及构成因素之间的影响极显著。用回归方程模拟选优,每公顷产量达6750kg以上组合有836个,95%置信度的秧龄32.7~33.4天,48~49.5穴/m^2,每公顷施纯氮175.5~180kg,磷52.5~57kg,钾123~135kg。本文还制订了与回归数模相配套的栽培模式表。
蒋之埙黄仲青李奕松薛贞德刘长巧
关键词:晚稻粳稻栽培
安徽双季早稻“四少四高”栽培模式研究被引量:8
1992年
选用8B40和早秈213进行双季早稻秧龄、亩穴数和施N、P、K量五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结果表明:五因素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之间的影响极显著。用二次回归方程模拟选优,亩产450千克以上的组合有574个,其95%置信度的农艺措施是秧龄29~30天、亩穴数3~3.5万穴、亩施纯氮、P_2O_5和K_2O量依次为11~12、3.8~4.3、12~13千克。根据试验和调查数据研制的与回归数模相配套的栽培模式表,内容包括技术路线、产量构成因素及栽培技术体系。其技术路线是四少四高栽培法,即选用当地本季适宜的早稻良种,适当减少播种量、大田穴苗数、分蘖肥和灌水量,在适宜亩穗数基础上提高分蘖穗率、茎蘖成穗率、结实率和穗谷重,达到高产高效。
黄仲青蒋之埙李奕松刘长巧薛贞德
关键词:早稻栽培水稻双季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