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电针麻醉
  • 1篇血清
  • 1篇血清学
  • 1篇血清学调查
  • 1篇血肿
  • 1篇羊病
  • 1篇羊痘
  • 1篇疫苗
  • 1篇试产
  • 1篇手术
  • 1篇手术处理
  • 1篇牛病
  • 1篇肿病
  • 1篇猪病
  • 1篇猪瘟
  • 1篇综合防制
  • 1篇综合防制技术
  • 1篇流产
  • 1篇流产病
  • 1篇免疫

机构

  • 5篇甘肃省兽医技...
  • 1篇甘肃省畜牧兽...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西北民族大学

作者

  • 5篇孔祥德
  • 4篇詹发茂
  • 3篇连灿
  • 3篇史永年
  • 2篇杨恭
  • 2篇张自强
  • 1篇张德林
  • 1篇毛树德
  • 1篇侯玉莲
  • 1篇兀征
  • 1篇周应志
  • 1篇王茂林
  • 1篇李春鲜
  • 1篇李光喜
  • 1篇李慧萍
  • 1篇杜重波
  • 1篇金兆庆
  • 1篇张国盛
  • 1篇张晓明
  • 1篇马军武

传媒

  • 3篇中国兽医科技
  • 1篇中国畜禽传染...
  • 1篇中兽医医药杂...

年份

  • 1篇1997
  • 2篇1993
  • 1篇1991
  • 1篇199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甘肃省河西地区14县(市区)猪瘟实验考核
1993年
为了更好地开展猪瘟预防工作,我们于1990~1992年采用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查疑似猪瘟病料中的病原,用PPA-ELISA法检测血清免疫抗体的方法,对甘肃省河西地区14县(市)区猪瘟防治效果进行了实验考核。
连灿杨恭史永年侯玉莲周应志王招娣孔祥德詹发茂
关键词:猪病猪瘟
牛副伤寒活疫苗的试产及应用被引量:1
1997年
用STM8002-550弱毒菌株,经通气增菌培养,连续离心沉淀、冷冻真空干燥等工艺生产牛副伤寒活疫苗7批,除1批苗经检验有杂菌污染外,其余6批苗通过安全、效力等项检验,均达到《牛副伤寒活疫苗制造及检验试行规程》规定的标准。1992~1994年在甘肃、青海、四川疫区共免疫牦牛80.5万头,与未免疫牛群相比,副伤寒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下降85.27%和90.01%。
张晓明兀征李光喜贺奋义詹发茂孔祥德康生荣
关键词:牛病副伤寒病疫苗免疫
血肿病案一则
1990年
省供销社奶牛场引进的一头丹麦黑白花奶牛,于1989年8月下旬在左侧腹部(肩关节水平线上)出现一肿块,且逐渐增大。9月3日邀笔者诊治。症见肿块高突,形状似急性瘤胃臌气,触诊敏感,较硬,叩诊呈实音,肿区下部与健区界限明显,上部与健区界限不清。
史永年毛树德马海德贺晓林杨恭孔祥德
关键词:腹壁疝手术处理电针麻醉方药
甘肃省河西地区羊痘综合防制技术的推广和效益被引量:3
1993年
羊痘是由羊痘病毒引起 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以皮肤和粘膜发生特异性丘疹和疱疹为其特征。据记载,我省1935年就有羊痘发生。从1947~1980年累计发病134146只,死亡17121只,死亡率12.76%。80年代初,羊痘再度流行,截止1982年上半年,疫情已蔓延到武威、临夏、定西、天水、兰州和甘南7个地、市、州的15个县(区)。仅古浪、景泰、民勤、夏河、永登、永靖6县就有145482只羊发病,死亡5031只。对当地养羊业造成很大危害。80年代后期,羊痘疫情再度大面积流行,尤其是1988年秋季以来,在河西地区呈爆发流行趋势。仅1989年河西包括兰州市永登县和白银市景泰县在内的7个地(市)22个县(市、区)中就有19个县(市、区)的91个乡(镇)、347个村大范围爆发疫情,共发病129665只,发病率达22.87%;死亡7391只,致死率达5.7%,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余万元。为尽快控制疫情,我站拟定了“甘肃省河西地区羊痘综合防制技术”,并以区域性联防的形式,在流行区组织实施。通过连续三年的工作,完全扑灭了疫情,有效地保障了当地养羊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张国盛连灿詹发茂张自强孔祥德史永年
关键词:羊病羊痘
甘肃省羊流产病原血清学调查被引量:2
1991年
针对甘肃省羊群流产严重的病情,我们对不同地区6个县1047只绵山羊进行了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弓形虫病感染率为17.19%(180/1047)、衣原体病为34.38%(360/1047)、布氏杆菌病未检出。弓形虫病和衣原体病并发感染为73.9%(133/180)。初步证明,甘肃省羊流产的病原为弓形虫和衣原体。
杜重波金兆庆郭志刚张德林马军武李慧萍连灿孔祥德詹发茂张自强王茂林李春鲜律光启郭清印
关键词:流产病血清学病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