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凤兰

作品数:3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红树
  • 2篇红树林
  • 1篇多环芳烃
  • 1篇氧化酶
  • 1篇幼苗
  • 1篇植物
  • 1篇生理生化
  • 1篇生理生化指标
  • 1篇桐花树
  • 1篇桐花树幼苗
  • 1篇群落
  • 1篇群落结构
  • 1篇无瓣海桑
  • 1篇抗氧化
  • 1篇抗氧化酶
  • 1篇海桑
  • 1篇红树植物

机构

  • 3篇深圳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香港城市大学

作者

  • 3篇李凤兰
  • 2篇雷安平
  • 2篇昝启杰
  • 2篇曾小康
  • 1篇廖文波
  • 1篇刘莉娜
  • 1篇郝文龙
  • 1篇董明杰
  • 1篇杨磊

传媒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生态科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深圳坝光红树林沉积物和植物多环芳烃的分布被引量:6
2013年
调查了深圳市坝光红树林表层沉积物、红树植物地下根及叶片中16种美国环保局优控多环芳烃(PAHs)的组成和含量,分析了沉积物及植物体中PAHs的来源。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总含量均值为996.0 ng/g干重(范围312.8~2 829.7 ng/g),通过反映PAHs来源的参数(菲/蒽、荧蒽/芘)的分析,推断坝光红树林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来源为矿物燃料的热解。红树植物地下根PAHs的总含量均值为679.6 ng/g干重(范围439.6~957.5 ng/g),而红树植物叶片PAHs总含量均值为2 112.0 ng/g干重(范围1567.5~2847.4 ng/g)。PAHs总含量在不同样品材料中含量梯度是:叶>沉积物>根,说明红树植物叶片更容易积累PAHs。各材料样品中离村庄最近的B点其PAHs总含量均高于离村庄较远的A、C两点,说明村庄的生活垃圾排放或相关的矿物燃料的热解是该地PAHs污染的主要来源。沉积物及植物体中PAHs的组成及优势PAHs类似,但沉积物中高环PAHs的比例较植物体高(沉积物、地下根及叶片中高环PAHs的比例分别为49.2%,29.2%和37.1%),说明低环PAHs较易被植物吸收,而更多高环PAHs残留和积累在沉积物中。
曾小康李凤兰周凯杨骏达郝文龙昝启杰雷安平
关键词:多环芳烃红树林
芘对红树植物桐花树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研究了一种典型多环芳香烃—芘处理(浓度为20 mg·kg^(–1))及不同处理时间对红树植物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L)Blanco)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芘处理显著提高了桐花树的株高(7.43%)和生物量(38.55%),而对地径和叶数无显著影响;随生长时间延长,芘处理植株和对照(CK)植株的株高、地径、叶片数和生物量均显著增加。芘处理对桐花树的叶绿素(Chl)含量不产生影响;但随生长时间延长,Chla和Chla/b显著降低,而Chlb和Chl(a+b)显著下降后在150 d时又恢复至最初水平。芘处理对桐花树的净光合速率P_n和气孔导度G_s影响不大,却显著提高了其蒸腾速率E和胞间CO_2浓度C_i。添加芘显著提高了桐花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过氧化物酶(POD)等抗氧化系统酶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使其分别提高了9.23%,94.30%,70.09%和27.40%。随生长时间延长,SOD、GST和POD显著升高,而MDA含量在第50天时显著升高后在第100天和第150天又相继显著下降。上述结果表明,添加浓度为20 mg·kg^(–1)的芘处理不会对桐花树的光合作用产生显著影响,而显著促进其生长和生物量积累;此浓度下的芘处理提高了桐花树的抗氧化酶活性,说明桐花树对芘胁迫具有一定的耐受性。
曾小康董明杰杨磊雷安平李凤兰
关键词:桐花树抗氧化酶红树林
无瓣海桑群落特征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为确定无瓣海桑林的群落特征,以深圳湾为例,采用固定样地取样法,对不同年龄的无瓣海桑林(人工林:3a 和5a,天然林:8,11,13,18a)的群落组成、结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瓣海桑为优势种群且优势显著,群落共有4-7个不同种群,但种群多度不随群落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乡土种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Kandelia obovata)、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进入人工林或天然林群落下层,并随群落年龄增长,逐渐进入幼树层、乔木亚层.群落垂直结构随群落年龄的增加而复杂,群落垂直结构的形成较快,从3a 较简单,到8,11,13a 较复杂,再到18a 各个高度级均有分布的复杂结构,而乔木上层主要由无瓣海桑占据;群落多样性指数(Ds,Dh,Dm)、均匀度指数(Js,Jm)并随年龄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群落不同层次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未呈现“幼苗层跃幼树-灌木层跃乔木层”的递减规律.无瓣海桑群落结构特征有别于陆地森林群落和乡土红树林群落.
刘莉娜胡长云李凤兰孙红斌昝启杰廖文波
关键词:无瓣海桑群落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