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伟
- 作品数:4 被引量:14H指数:3
- 供职机构: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青海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高原和平原地区健康成人脑白质扩散张量成像TBSS分析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采用扩散张量成像(DTI)及基于纤维束追踪空间统计分析(TBSS)研究平原与高原健康成人的脑白质微细结构差异。方法对16名高原健康成人和与之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20名平原健康成人行DTI检查,应用TBSS方法分析两组受检者脑白质纤维DTI的相关参数:各向异性分数(FA)、轴向扩散系数(AD)、平行扩散系数(RD)、平均扩散系数(MD)。对两组各项参数进行比较。结果与平原组比较,高原组在胼胝体体部、胼胝体压部、胼胝体膝部、两侧上纵束、两侧上放射冠、右侧内囊前肢、内囊豆状核后肢、右侧丘脑辐射线(包括视辐射线)的AD值显著增高(P<0.05,FWE校正);MD值显著升高的脑区是胼胝体体部、右侧上纵束、右侧上放射冠、右侧内囊前肢(P<0.05,FWE校正);RD值显著升高的脑区是胼胝体体部、右侧上纵束。结论通过DTI及TBSS分析,高原健康成人相对于平原健康成人脑白质纤维存在差异。
- 王芳芳鲍海华李超伟孔德民
- 关键词:DTITBSS脑白质
- 基于体素形态学测量技术对高原地区正常成人脑结构的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基于体素形态学测量(VBM)技术,分析久居高原地区(>3000 m)正常成人脑结构体积的变化。材料与方法选取两组正常成人参与本次研究,其中包括高原组[男8例,女8例,平均年龄(21.81±2.07)岁]和与之年龄、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平原组[男7例、女13例,平均年龄(21.85±1.90)岁],对每个被试行全脑扫描,获取3D-T1结构图像,利用VBM方法对全脑灰、白质图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平原组比较,高原组正常成人左侧后扣带回、颞上回灰质体积增加;右侧岛叶灰质体积减低;白质体积增加区域为左侧丘脑、右侧额上回、左侧豆状核、左侧枕叶。结论利用VBM技术对MRI结构图像分析,能够客观显示高原地区相对平原地区正常成人脑部特定区域体积的变化,从而全面的评价高原长期低氧对脑结构的影响。
- 李超伟鲍海华孔德民李伟霞员强
- 关键词:人体测量术磁共振成像
- 慢性高原病患者默认网络改变:基于后扣带回的功能连接研究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运用种子点相关的功能连接分析方法探讨慢性高原病(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CMS)患者静息状态下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的功能连接改变,为CMS患者脑部病变的发病机制做初步影像学探究。材料与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15年1月根据CMS诊断和排除标准确诊的24例CMS患者,选择海拔高度、年龄、受教育年限、性别相匹配的25例正常志愿者作对照组,以上均选取男性作为被试,对其行全脑扫描,获取平面回波成像(echo planar imaging,EPI)数据。运用基于MATLAB平台的DPARSF2.2及REST 1.8软件包处理,应用种子点相关的功能连接分析方法,以后扣带回(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PCC)为种子点,分析静息状态下DMN改变。组内比较采用单样本t检验,组间采用两样本t检验。结果与正常对照者相比,CMS患者在静息状态时与PCC功能连接强度增加的脑区有:左侧海马旁回、左侧角回、左侧额中回、右侧小脑9区、左侧小脑脚2区。未发现相比正常组功能连接减低脑区。结论CMS患者多个脑区与PCC功能连接强度增加,这为探究CMS患者多种神经精神症状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 孔德民鲍海华李超伟李伟霞王芳芳
- 关键词:慢性高原病静息状态磁共振功能成像默认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