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梗死
  • 2篇血管
  • 2篇手术
  • 2篇术后
  • 2篇脑血
  • 2篇急性
  • 1篇蝶骨
  • 1篇蝶骨嵴
  • 1篇蝶骨嵴脑膜瘤
  • 1篇对冲性
  • 1篇修补颅骨缺损
  • 1篇修复术
  • 1篇血管病
  • 1篇血管性认知功...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血管造影技术
  • 1篇血清
  • 1篇血肿

机构

  • 6篇潜江市中心医...
  • 3篇江汉大学
  • 1篇江汉大学附属...

作者

  • 10篇彭一鹏
  • 3篇欧阳存
  • 3篇欧阳方
  • 3篇赵文旭
  • 3篇朱春丽
  • 3篇吴丹
  • 3篇毛胜
  • 2篇邓立军
  • 1篇蔡治平
  • 1篇朱春丽
  • 1篇杨克俊
  • 1篇朱国超
  • 1篇胡成伍
  • 1篇黄显雄
  • 1篇王书新
  • 1篇胡昉
  • 1篇徐翊

传媒

  • 4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第16届中南...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微创软通道技术治疗小脑及四脑室出血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微创软通道技术治疗小脑及四脑室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01—2013-09收治的小脑及四脑室出血患者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行微创软通道技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d、治疗后21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2组患者的病死率、治愈率、总有效率等,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而观察组的病死率、治疗后1d、治疗后21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治愈率以及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软通道技术治疗小脑及四脑室出血效果好、损伤小、安全性高。
彭一鹏
关键词:微创小脑血肿
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2013年
目的探讨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经病理证实的26例蝶骨嵴脑膜瘤患者,其中内侧型12例、中部型6例、外侧型8例;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其中翼点开颅18例,额颞断颧弓开颅6例,额眶颧开颅2例。结果肿瘤全切18例,大部分切除5例,部分切除3例。22例患者获得随访,4例失访;随访时间3-168月,平均70月;复发5例,复发率为19.2%,再次手术3例,保守治疗1例,伽玛刀治疗1例。结论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肿瘤为蝶骨嵴脑膜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个体化的手术入路有助于全切肿瘤,精细操作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尹璋星赵文旭毛胜彭一鹏陆业平廖黎庆
关键词:蝶骨嵴脑膜瘤显微手术
数字化塑形钛网修补颅骨缺损98例临床分析
2015年
颅骨缺损综合征常发生在去骨瓣、骨切除减压术及开放性颅脑损伤清创术后,少数发生在颅骨骨髓炎手术后。颅骨缺损是颅脑损伤后的一种最常见并发症,颅骨缺损修补术是神经外科最常见手术之一,修补材料不断改进和完善,尤其是数字化塑形钛网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我院神经外科2007-01-2014-01对98例外伤性颅骨缺损患者应用数字化塑形钛网行颅骨缺损修补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陆业平赵文旭毛胜尹璋星廖黎庆彭一鹏
关键词:数字化塑形钛网颅骨缺损修复术
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特征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方法报道我院确诊的3例RPL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国内外报道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5例患者中19例(29.2%)早期被误诊,46例(70.7%)预后良好。经采取降压、脱水及对症等治疗1~3周后,59例(91%)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M RI复查病灶)可完全或大部分恢复至病前水平。结论 RPLS主要以急性、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头痛、精神行为异常、癫痫、皮质盲、精神行为异常、视觉改变、小脑性共济失调、偏瘫等。采用降压、脱水及对症等治疗,如果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则可能随病情加重出现脑梗死或脑出血,导致不可逆神经损伤,甚至死亡。
朱春丽彭一鹏黄显雄蔡治平胡成伍杨克俊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远端缺血后适应处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探讨远端缺血后适应处理(RIPC)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连续纳入2012年1月—2015年6月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武汉市第六医院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RIPC。分析治疗前、治疗后2周血清促炎因子(INFγ、TNF-α、IL-18以及IL-8)和抗炎因子(IL-13、TGFβ以及IL-4)水平变化。结果对照组血清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102.7±22.8)pg/ml vs.(61.3±12.1)pg/ml,t=2.335,P=0.013]和IL-18[(37.7±5.4)pg/ml vs.(14.3±3.7)pg/ml,t=2.247,P=0.016]水平明显下降(P<0.05),血清IL-13水平[(15.9±3.6)pg/ml vs.(52.2±4.1)pg/ml,t=2.300,P=0.014]上升,且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RIPC与△TNF-α(r=0.641,P<0.05)、△IL-18(r=0.687,P<0.05)以及△IL-13(r=0.732,P<0.05)呈正相关。结论 RIPC治疗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抗炎/促炎系统,可能是潜在的急性脑梗死治疗方法。
朱春丽彭一鹏欧阳存欧阳方魏从兵吴丹邓立军王书新
关键词:促炎因子抗炎因子
88例对冲性双额叶脑挫裂伤诊治分析
目的:总结对冲性双额叶脑挫裂伤救治体会和经验教训,探讨对冲性双额叶脑挫裂伤的危险因素、安全有效的诊疗方法及手术指征。方法:对我科2005年3月—2012年3月,88例对冲性双额叶脑挫裂伤的临床资料,分析病情演化过程,总结...
陆业平赵文旭毛胜廖黎庆尹璋星彭一鹏
关键词:对冲性双额叶脑挫裂伤手术指征
基底节脑梗死和皮层脑梗死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对比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部位对脑梗死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134例,按脑梗死影像学分型分为中梗死组52例,小梗死组43例,腔隙性脑梗死组39例,3组均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临床记忆量表(clinical memory scale,CMS)、词语流畅性测验(verbal fluency test,VFT)、画钟测验(clock drawing test,CDT)评定,并进行比较。结果中梗死组MMSE评分[(22.78±3.22)分]、CMS评分[(67.98±10.17)分]、VFT评分[(12.30±3.75)分]、CDT评分[(2.67±0.81)分]低于腔隙性脑梗死组[(26.02±2.88)、(72.16±11.17)、(16.30±4.47)、(3.25±0.65)分](P<0.05),小梗死组MMSE、CMS、VFT、CDT评分[(24.48±3.81)、(68.85±10.01)、(14.15±2.70)、(2.99±0.75)分]与中梗死组和腔隙性脑梗死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梗死组和小梗死组额叶、颞叶梗死灶MMSE、CMS评分低于基底节区、顶叶和枕叶(P<0.05),基底节区梗死灶MMSE、CMS评分低于顶叶和枕叶(P<0.05),额叶梗死灶VFT、CDT评分低于颞叶、顶叶、枕叶和基底节区(P<0.05);腔隙性脑梗死组额叶、颞叶、顶叶、枕叶和基底节区梗死区MMSE、CMS、VFT、CDT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灶大小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中、小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程度与梗死部位有关,额、颞叶梗死者认知功能受损明显,其次为基底节区梗死和顶、枕叶梗死;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程度与梗死部位无关。
朱春丽欧阳存彭一鹏欧阳方魏从兵邓立军吴丹胡昉
关键词:脑梗死临床记忆量表画钟测验
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的镇痛镇静效果及延迟拔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7月江汉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观察采用右美托咪定+瑞芬太尼,对照组采用右美托咪定+0.9%NaCl注射液。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同时达到最佳镇静[-2≤Richmond躁动-镇静量表(RASS)评分<0]、镇痛[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CPOT)评分≤3)]的时间,最佳镇静、镇痛率,躁动发生率(RASS评分>0的患者比例),需要丙泊酚、芬太尼辅助达到最佳镇痛、镇静效果的例数及人均量,拔管期间的CPOT评分,拔管时间(进入重症医学科至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吸痰拔管前、拔管即刻及拔管后30 min的生命体征(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及不良血流动力学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达到最佳镇静、镇痛的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最佳镇静、镇痛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需要丙泊酚和芬太尼的比例低于对照组,需要丙泊酚和芬太尼的人均量及拔管期间CPOT评分低于对照组,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在拔管即刻升高,在拔罐后30 min降低;脉搏血氧饱和度在拔管即刻降低,在拔罐后30 min升高(P<0.05)。观察组有2例发生心动过缓,2例出现低血压;对照组2例发生心动过缓,1例出现低血压。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联合使用瑞芬太尼和右美托咪定在达到良好镇痛效果的同时,可对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及意识进行评估,且不影响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缩短拔管时间,有利于患者安全、舒适、平稳的术后恢复。
朱国超廖铁徐翊杜娇陈净李瑞雪彭一鹏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瑞芬太尼
手术时间窗对外伤性脑疝手术患者术后脑梗死发病率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间窗对外伤性脑疝手术患者术后脑梗死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296例外伤性脑疝患者,根据其Glasgow评分和不同手术时间窗进行分组。对比不同小组间术后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A组(Glasgow6~8≤3h)72例患者中,8例发生不同程度脑梗死,梗死率11.11%。B组(Glasgow6~8,〉3h)83例患者中,术后梗死29例,梗死率34.93%,B组术后梗死率明显高于A组(χ2=12.05,P=0.00);C组(Glasgow3~5,≤2h)67例患者中,9例发生不同程度脑梗死,梗死率13.43%,D组(Glasgow3~5,〉2h)74里患者中,术后梗死31例,梗死率41.89%,D组梗死率明显高于C组(χ2=14.01,P=0.00)。结论外伤性脑疝患者,越早手术其术后脑梗死发生率越低,超过最佳手术时间窗的患者,应警惕术后脑梗死的发生。
彭一鹏
关键词:外伤性脑疝脑梗死
CT血管造影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研究被引量:18
2016年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78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CTA检查,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与表面阴影成像技术(SSD)对所获得的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并将CTA检查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所见结果相比较,评价CTA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CTA对急性脑血管病诊断的准确率为96.15%,对自发性颅内出血、脑缺血性疾病、脑血管畸形诊断的准确率高达100.0%,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率也较高,为90.63%(29/32),CTA对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结果与DSA或手术所见结果大致相同,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血管造影对急性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可作为神经内科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朱春丽彭一鹏欧阳存欧阳方魏从兵吴丹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