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雅楠
- 作品数:29 被引量:16H指数:2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低氧抑制miR-34a诱导的头颈鳞癌细胞的衰老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低氧下过表达miR-34a(microRNA-34a)对头颈鳞状细胞癌(HNSCC)细胞衰老的影响。方法:qRT-PCR检测39例HNSCC及对应的癌旁正常上皮中HIF-1αmRNA和miR-34a的表达。低氧培养UMSCC-23、Fadu和Cal-27细胞0,6,12,18和24h,qRT-PCR检测miR-34a的表达。构建稳定的miR-34a过表达细胞UM-SCC-23-pCDH-miR-34a(S-34a)和Fadu-pCDH-miR-34a(F-34a)以及对照细胞UM-SCC-23-pCDH-control(Scon)和Fadu-pCDH-control(F-con),MTT法检测其增殖。低氧下,β-gal染色法检测各时间点S-con、S-34a、F-con及F-34a的衰老。GraphPad Prism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HIF-1α表达升高的组织样本中,80.0%的肿瘤组织miR-34a表达显著下降。在UM-SCC-23、Fadu、Cal-27细胞中,低氧显著抑制miR-34a的表达(P<0.05),且具有时间依赖性。常氧下过表达miR-34a可明显抑制HNSCC的增殖并促进衰老(P<0.05);低氧下miR-34a过表达细胞的衰老率随时间延长而降低(P<0.05)。结论:低氧可通过抑制miR-34a的表达,进而抑制miR-34a诱导的HNSCC细胞衰老。
- 陈吉荣王瑜蒋芳艳孙雅楠张佳莉陈新明
- 关键词:细胞衰老低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 病理学聚类分析方法在口腔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 目的:经典口腔病理学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依次向学生介绍疾病的组织学特征。本项目旨在寻找一种新的病理特征聚类教学方法,可以补充经典口腔病理学教学,提高口腔病理学学习的效率。方法: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2018级77名本科生随机分...
- 孙雅楠杨邵东王丽张佳莉
- 关键词:口腔病理学聚类分析方法肿瘤样病变
- HIPK2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作用及胞浆再定位表达
- 盘月梅孙雅楠郑雪晴陈新明张佳莉
- Barx2驱动口腔鳞状细胞癌肿瘤特异性MHC-Ⅱ类信号诱导CD4^(+)T/CD8^(+)T细胞活化
- 2023年
- 目的:探究BarH-样同源框蛋白2(BarH-like homeobox 2,Barx2)通过促进MHCⅡ类信号通路杀伤肿瘤细胞的机制。方法:(1)通过高通量测序,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分析Barx2过表达的OSCC细胞系中CⅡTA/MHC-Ⅱ信号轴相关分子的表达量;(2)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Barx2与CⅡTA pⅢ启动子的结合;(3)提取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分别与对照组和Barx2过表达组肿瘤细胞共培养。共培养后,结晶紫染色检测肿瘤细胞的数量;应用CFSE染色标记及流式细胞学实验分析PBMC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增殖活性。结果:(1)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结果结合GSEA-基因集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发现,过表达Barx2上调了抗原加工与提呈通路MHC-Ⅱ信号分子相关因子;在Barx2过表达细胞系中,qPCR及Western blot进一步验证了上述基因表达的显著上调;(2)Barx2能直接与CⅡTA pⅢ启动子上游结合,促进主要表达于淋巴细胞的CⅡTA转录本的转录。(3)肿瘤细胞与PBMC共培养后,Barx2过表达肿瘤细胞的增殖被显著抑制;过表达Barx2的肿瘤细胞显著促进了CD4^(+)T和CD8^(+)T细胞的增殖活性。结论:Barx2通过驱动CⅡTA/MHC-Ⅱ信号轴活化,促进肿瘤细胞表达以HLA-DR为主的MHC-Ⅱ类分子,从而活化CD4^(+)T细胞和CD8^(+)T细胞,发挥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 李易玮孙雅楠潘军臣胡雅英张钰莹马纪源张佳莉
- 关键词:口腔鳞状细胞癌
- 转录因子XBP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组织中X盒结合蛋白1(X box binding protein 1,XBP1)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应用qRT-PCR法检测50例OSCC肿瘤和癌旁正常黏膜上皮中剪切型XBP1(XBP1splicing,XBP1-s)的表达;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染色相结合的方法检测100例OSCC癌旁上皮、肿瘤中心、侵袭前沿及淋巴结转移灶中XBP1蛋白的表达。结果:qRT-PCR显示:XBP1-s mRNA表达显著上升(log2(倍数)≥1)的病例与颈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XBP1蛋白在OSCC侵袭前沿和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均高于癌旁上皮和肿瘤中心(P<0.05);且在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侵袭前沿(P<0.05)。此外,XBP1蛋白表达还与OSCC组织病理学分级相关(P<0.05)。结论:XBP1可能是促进口腔鳞状细胞癌侵袭和转移的一个重要因子。
- 蒋芳艳王瑜陈吉荣孙雅楠陈新明张佳莉
- 关键词:口腔鳞状细胞癌
- 病理学特征聚类分析法在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
- 2023年
- 本研究提出一种以学生为主导的新教学方法,即病理学特征聚类分析(pathological feature clustering,PFC)法,学生将具有相同病理特征的不同疾病进行聚类,并对这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纳入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2018级77名本科生,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将学生分为4组,每组18~20名同学。每组学生将从以下4个主题中选择一类疾病作为主题并总结疾病的组织学特征:①口腔黏膜疾病;②牙源性肿瘤及瘤样病变,口腔颌面部囊肿;③唾液腺疾病;④上皮源性肿瘤和瘤样病变(简称为主题1、2、3、4)。在讨论特定类型疾病时,选择该类疾病为主题的小组为总结组(SG组),其他组为非总结组(NSG组)。各组学生通过相同的病理特征对疾病进行总结后,通过幻灯片分享展示总结结果,并由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通过比较课前测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评价教学效果。通过调查问卷评估学生对PFC教学方法的接受度(≥3分表示满意),问卷包括8个客观问题和1个主观问题,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scale)设计,每个问题1~5分,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对每个问题打分。各组间的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进行比较。课前测试结果显示,主题1、2、3的SG组学生得分[分别为(5.6±0.8)、5.0(1.0)和(2.9±1.0)分]均显著高于NSG组[分别为(5.1±1.0)、4.0(2.5)和1.5(2.5)分](U=402.50,P=0.047;U=392.00,P=0.026;U=295.00,P=0.003)。期末考试成绩显示,在主题1、2、3、4中,SG组与NSG组的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组间分享PFC教学方法的总结结果后,SG组与NSG组之间的差异缩小,进一步证明PFC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1.8%(63/77)学生对PFC教学方法非常满意,13.0%(10/77)学生感到满意,5.2%(4/77)学生基本满意。根据李克特量表客观评价问卷的反馈,每个问题的平均分在4.19~4.77分之间不等,表明学生认为PFC教学法对口腔病理学的学习有较�
- 孙雅楠王丽杨邵东张佳莉
- 关键词:实验课教学组织学特征聚类分析
- 牙源性透明细胞癌中EWSR1基因断裂的研究
- 目的:牙源性透明细胞癌(CCOC)是一种少见的由空泡状或透明细胞为主组成的牙源性肿瘤。尤文肉瘤断裂区域1基因(Ewing sarcoma breakpoint region 1 gene,EWSR1),最早在尤文肉瘤中发...
- 孙雅楠张慧熊世春李源陈新明张佳莉
- 关键词:牙源性细胞癌
- 文献传递
- HIPK2的失活阻遏P53依赖的E-Cadherin表达促进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侵袭和转移
- 郑雪晴盘月梅孙雅楠陈新明张佳莉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线上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背景下,线上教学成为各高校的主要教学手段。而对于医学实验课来说,线上授课面临许多困难。武汉大学口腔组织病理学教研室充分利用数字化切片以及网络平台,成功保障实验课程的顺利进行。教研室针对现有条件下存在的...
- 孙雅楠王丽杨邵东张佳莉
- 关键词:口腔组织病理学
- 人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系WU-TSC-1的建立及鉴定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建立1株人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系WU-TSC-1并鉴定其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将所获得的舌鳞状细胞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组织块标本进行原代培养,传代后建立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系WU-TSC-1,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其细胞形态和生长特性,行基因组DNA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并对其倍增时间、凝集反应、细胞表面标记物、染色体核型和裸鼠成瘤能力等特性进行检测。结果:WU-TSC-1可稳定传代50余代,为人源肿瘤细胞,无其他细胞交叉污染。细胞呈卵圆形或方圆形,失去接触抑制。染色体核型为非二倍体染色体。体外细胞倍增时间为51.15 h,体内具有成瘤能力。结论:该研究成功建立了1株人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系WU-TSC-1,为揭示舌鳞状细胞癌的发病机制,探索诊断指标和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实验细胞系。
- 郑小风孙雅楠孙雅楠吕宜楠杨可李易玮张佳莉
- 关键词: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系原代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