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令文

作品数:5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安徽省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原虫
  • 4篇疟原虫
  • 2篇恶性疟
  • 2篇恶性疟原虫
  • 1篇蛋白
  • 1篇抑瘤
  • 1篇抑瘤作用
  • 1篇易感
  • 1篇易感性
  • 1篇疫苗
  • 1篇异性蛋白
  • 1篇原虫感染
  • 1篇原核表达
  • 1篇约氏疟原虫
  • 1篇约氏疟原虫感...
  • 1篇妊娠
  • 1篇妊娠期
  • 1篇生长发育
  • 1篇鼠疟
  • 1篇鼠疟原虫

机构

  • 5篇蚌埠医学院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作者

  • 5篇孟令文
  • 4篇方强
  • 4篇夏惠
  • 3篇李江艳
  • 3篇陶志勇
  • 2篇杨小迪
  • 1篇焦玉萌
  • 1篇陈勇
  • 1篇王雪梅
  • 1篇陶莉
  • 1篇胡守锋
  • 1篇崔洁
  • 1篇孙希萌
  • 1篇薛洪宝
  • 1篇张青锋
  • 1篇王旗
  • 1篇计永胜
  • 1篇宋迪
  • 1篇吴琦
  • 1篇张慧

传媒

  • 2篇中国寄生虫学...
  • 2篇中国血吸虫病...

年份

  • 2篇2017
  • 3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恶性疟原虫配子体期特异性蛋白Pfgdv1克隆表达及鉴定
2016年
目的克隆恶性疟原虫配子体期特异性基因(Plasmodium falciparum gametocyte development 1 gene,Pfgdv1),体外表达和鉴定重组Pfgdv1蛋白。方法通过PCR法从恶性疟原虫感染病人血液DNA样本中扩增Pfgdv1基因,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构建p ET28a-Pfgdv1重组表达质粒,转化至大肠埃希菌(E.coli)BL21(DE3+),通过异丙基-β-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诱导表达重组蛋白,经Ni+-亲和层析柱纯化重组蛋白,纯化产物经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 PCR扩增的Pfgdv1基因长度约为1.65 kb,重组p ET28a-Pfgdv1质粒构建成功,插入方向正确无框移,转化至E.coli BL21(DE3+)所表达的重组蛋白分子量约为67 k Da,且能被抗His标签单克隆抗体识别。结论成功克隆了Pfgdv1基因,表达并纯化了重组Pfgdv1蛋白,为进一步研究恶性疟原虫配子体期传播阻断疫苗奠定了基础。
苏胖胖孟令文李江艳陶志勇陈勇乔继琛武肖肖金赟王好鹏方强王雪梅夏惠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配子体传播阻断疫苗原核表达
金丝桃素体外抗刚地弓形虫速殖子效果的观察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观察金丝桃素对体外培养的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RH株速殖子的杀伤作用,探讨金丝桃素抗弓形虫的效果。方法将生理盐水(A组)和终浓度为5μg/ml(B组)、50μg/ml(C组)、500μg/ml(D组)的金丝桃素分别加入含弓形虫速殖子1×106个/孔的24孔培养板中,于2、4、6 h后收集虫体,台盼蓝染色检测速殖子着色率,吉氏染色观察速殖子形态和结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速殖子超微结构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相同处理的携带黄色荧光蛋白的弓形虫的存活情况。结果弓形虫速殖子经不同浓度金丝桃素作用2 h后,B组、C组和D组虫体的台盼蓝着色率分别为(11.0±3.6)%、(25.0±6.3)%和(40.0±2.7)%,D组着色率高于C组和B组(P<0.01),3组均高于A组(6.0±3.0)%,但B组和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作用4 h后,D组着色率为(97.0±2.0)%,高于C组(30.0±7.2)%、B组(20.0±3.0)%和A组(10.0±1.0)%(P<0.01);作用6 h后,D组着色率为(98.0±1.7)%,亦高于C组(42.7±5.5)%、B组(34.0±6.6)%和A组(19.3±4.9)%,两两比较,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吉氏染色观察发现,随时间的延长和剂量的增高,虫体两端逐渐变圆、肿胀、坏死。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随金丝桃素作用时间延长,虫体逐渐肿胀,胞膜与基质间出现明显空隙,虫体内空泡增多、变大,胞膜破裂,内部结构溶解。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弓形虫速殖子存活率在金丝桃素作用后的各时间段内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金丝桃素作用2 h后,D组无弓形虫存活,C组弓形虫存活率为(7.9±1.9)%,低于B组(38.1±5.5)%和A组(81.8±6.0)%(P<0.01);作用4 h后,C组无弓形虫存活;B组在作用4 h和6 h后,弓形虫存活率分别为(14.3±7.9)%和(1.4±1.8)%,均低于A组的(73.8±11.3)%和(64.1±14.4)%(P<0.01)。结论金丝桃素具有较强的体外抗弓形虫速殖子效果,且随剂量增高和作用时间延长抗虫效果更明显。
杨小迪孙希萌王旗崔洁计永胜薛洪宝胡守锋苏胖胖李江艳孟令文乔继琛丁忆晗宋迪吴琦方强陈兴智
关键词:金丝桃素刚地弓形虫速殖子体外
利用sgRNA串联表达框架编辑恶性疟原虫K13和NUP116基因的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利用单链引导RNA(sg RNA)串联表达框架编辑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K13和NUP116基因。方法根据恶性疟原虫K13和NUP116基因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K13和NUP116基因的同源臂,并引入突变位点。PCR串联基因K13和NUP116的sg RNA,将同源臂和串联的sg RNA与载体p L6cs连接,构建用于电击转染实验的载体p L6-K13-NUP116,将其与表达Cas9蛋白的质粒一同通过电击转染法,转入恶性疟原虫体内,利用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9(CRISPR/Cas9)系统对基因进行编辑修饰,通过筛选药物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WR)和杀稻瘟菌素(BSD)筛选转基因疟原虫,提取转基因疟原虫的基因组,对其进行PCR检测,最终通过测序鉴定K13和NUP116基因是否成功被突变修饰。结果 PCR扩增出K13和NUP116串联的同源臂(K13全长557 bp,NUP116全长569 bp)以及串联的sg RNA,与载体p L6cs连接后成功获得用于电击转染实验的表达载体p L6-K13-NUP116。电击转染后通过药物筛选转基因疟原虫,培养至第28天涂片镜检发现疟原虫。PCR检测结果显示,转基因疟原虫K13和NUP116基因突变修饰成功。测序表明,K13和NUP116基因的目标位点被成功突变。结论基于CRISPR/Cas9编辑技术的串联sg RNA表达载体可同时对恶性疟原虫K13和NUP116基因进行编辑。
孟令文赵月蒙夏惠方强张青锋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
约氏疟原虫感染对小鼠黑色素瘤的抑制作用
2017年
目的观察约氏疟原虫17XL虫株感染对小鼠黑色素瘤的抑制作用。方法取C57BL/6小鼠20只,腋下注射传代培养的B16F10黑色素瘤细胞;次日,将小鼠随机分为约氏疟原虫(P.y)感染组和对照组2组,10只/组;P.y感染组小鼠每只腹腔注射1×106个含虫红细胞率为20%的小鼠红细胞;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的C57BL/6小鼠正常红细胞。观察两组小鼠黑色素瘤出瘤时间并测量肿瘤的体积。结果 P.y感染组小鼠黑色素瘤出瘤时间为注射黑色素瘤细胞后(11.30±0.21)d,晚于对照组[(10.40±0.22)d](P<0.05);自可精确测量瘤体起至实验终点,2组小鼠肿瘤均不断增长,P.y感染组瘤体体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均<0.05);P.y感染组瘤体生长速度为(71.10±6.29)mm3/d,明显慢于对照组[(302.80±49.94)mm3/d](P<0.05),且P.y感染组肿瘤每日生长速度亦明显慢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约氏疟原虫感染可以延缓肿瘤出瘤时间,且对小鼠黑色素瘤瘤体的增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乔继琛张慧焦玉萌杨玉婷董家军王争争李江艳孟令文杨小迪陶志勇夏惠方强
关键词:约氏疟原虫黑色素瘤抑瘤作用小鼠
妊娠期母鼠感染伯氏鼠疟原虫(P.berghei)对子代鼠生长发育及易感性的影响
目的 观察妊娠期母鼠感染伯氏鼠疟原虫(P.berghei)对子代鼠的生长发育及其易感性的影响.方法 在母鼠妊娠第14天腹腔接种1×106个/只P.b作为实验组,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的Nacl,饲养孕鼠到自然分娩,分娩后继续...
陶莉陶志勇苏胖胖孟令文夏惠
关键词:妊娠期生长发育易感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