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军
- 作品数:37 被引量:226H指数:9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乳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11
- 2013年
- 目的研究有症状乳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了2008年1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36例有症状胸腔积液乳腺癌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手术病理分期、手术后无病生存期(DFS)、胸腔积液是否为初次复发部位、是否复发后一线化疗、是否伴有其他积液、是否双侧胸腔积液],胸腔积液的情况[是否血性胸腔积液、胸水细胞数、胸水单核细胞数、乳酸脱氢酶(LDH)、癌胚抗原(CEA)、CA153、CA125、蛋白、胸水量]及胸腔积液的治疗情况(胸腔局部治疗方式、胸腔局部化疗药物、是否使用IL-2)中各种因素对于胸腔积液疗效及控制时间的影响。结果患者手术至出现胸腔积液的中位时间44月(0~180月)。手术至出现胸腔积液的时间>44月有效率显著高于手术后DFS≤44月者(P=0.046),分别为66.7%,33.3%;复发后一线化疗者有效率显著高于复发后二线及以上化疗者(P=0.044),分别为65.0%和31.3%;胸水单核细胞数>1×106/L的患者有效率显著高于胸水单核细胞数≤1×106/L(P=0.046)的患者,分别为66.7%,33.3%。胸腔积液中位控制时间为4月,胸腔积液LDH≤400 u/ml较LDH>400 u/ml的患者的胸腔积液控制时间显著延长(P=0.032),胸腔积液中位控制时间分别为6月和2月。结论胸腔积液是乳腺癌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术后DFS时间长、复发后一线化疗及胸水单核细胞高者有效率高,胸腔积液LDH浓度高是胸水控制时间短的不良预后因素。
- 邵彬余靖邸立军宋国红朱步东车利贾军姜晗昉祝毓琳梁旭张洁王超颖严颖吕敏林晓琳黄晓蕾尤渺宁王小利周心娜任军
- 关键词:乳腺癌恶性胸腔积液预后因素
- 结直肠癌中伊立替康化疗疗效及毒性预测分子标志物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中伊立替康化疗疗效及毒性预测分子标志物。方法:收集国内外发表的文献并对伊立替康作用机制、化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等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化疗在其综合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肿瘤的异质性以及患者个体的差异性,不同的患者对于化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差异很大,因此寻找化疗药物的潜在分子标志物是很重要的,可以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孙志伟贾军张晓东
- 关键词:结直肠癌伊立替康分子标志物
- 消化道肿瘤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 探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导致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的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1年10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诊治的95例接受ICIs治疗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irAEs发生情况。irAEs、内分泌irAEs危险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95例患者共应用ICIs治疗458例次,中位应用3例次(范围:1~33例次)。irAEs的发生率为55.8%,3~4级irAEs发生率为9.5%。最常见的irAEs为皮肤irAEs(27.4%)和内分泌irAEs(22.1%)。内分泌irAEs中甲状腺功能减退最常见(16.8%),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2.1%)和垂体炎(1.1%)少见。多数irAEs发生于免疫治疗初期,78.2%发生于12周内。过敏反应、皮肤irAEs最早发生,中位发生时间分别为2周(范围:0.9~3.1周)和3.8周(范围:0.9~17.9周),内分泌irAEs中位发生时间为6.9周(范围:3.0~52.1周)。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OR=5.197,95%CI:1.166~23.154,P=0.031)和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OR=35.048,95%CI:2.756~445.787,P=0.006)是内分泌irAEs发生风险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免疫治疗联合化学药物治疗(OR=0.107,95%CI:0.021~0.412,P=0.001)是内分泌irAEs的独立保护性因素。结论 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应用ICIs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女性和MSI-H患者出现内分泌irAEs风险增加,联合化学药物治疗可能降低内分泌irAEs发生风险。
- 孙婧史幼梧杜丰杨颖孙志伟余靖肖艳洁张晓东贾军
- 关键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 散发性肠型和遗传性弥漫型胃癌中上皮钙黏附素的表达差异及意义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探讨上皮型钙黏附素(E-cadherin,E-cad)在肠型和弥漫型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疾病发生、治疗和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30例正常胃或胃炎粘膜上皮组织、30例散发性肠型胃癌组织和30例遗传性弥漫型胃癌组织中E-cad表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正常或胃炎上皮组织中E-cad全部为阳性表达,表达均匀,散发性肠型胃癌和遗传性弥漫型胃癌组织中E-cad表达均明显减低(P<0.05),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3%(19/30)和23%(7/30)。散发性肠型胃癌中E-cad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相关(P<0.05),遗传性弥漫型胃癌中E-cad的表达与疾病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论散发性肠型胃癌E-cad表达降低,呈断续性或者胞浆异位性表达,并与临床分期相关,可能对肠型胃癌的预后评估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E-cad在遗传性弥漫型胃癌中表达降低更为明显,大部分癌组织中呈现表达缺失,但与分期无关,E-cad表达缺失在遗传性弥漫型胃癌发病的早期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 汪海丹任军贾军斯晓明黄若宇张燕军张联张阳
- 关键词:钙粘附素胃癌遗传性
- 不同原发部位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化疗疗效差异分析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探讨肿瘤原发部位与转移性结直肠癌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1996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行一线及二线化疗的721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肿瘤原发部位划分,其中回盲部61例(8.5%),升结肠或结肠肝曲126例(17.5%),横结肠或结肠脾曲26例(3.6%),降结肠或乙状结肠172例(23.9%),直肠336例(46.6%)。依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版将化疗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病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并计算总有效率(CR与PR例数之和/所有患者例数)。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原发部位转移性结直肠癌接受一线与二线化疗的疗效差异。结果接受一线化疗的571例患者中,无CR病例,190例(33.3%)为PR,277例(48.5%)为SD,104例(18.2%)为PD,总有效率为33.3%(190/571)。原发于回盲部、升结肠或结肠肝曲、横结肠或结肠脾曲、降结肠或乙状结肠、直肠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有效率分别为21.3%(10/47)、35.3%(36/102)、14.3%(3/21)、41.3%(57/138)和31.9%(84/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不同原发部位患者接受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一线化疗方案,其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而接受以伊立替康为基础的一线化疗和氟尿嘧啶单药一线化疗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原发灶位于横结肠或结肠脾曲的患者接受以伊立替康为基础的一线化疗方案,疗效明显优于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方案和氟尿嘧啶单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而原发灶位于其他部位患者接受不同方案一线化疗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接受二线化疗的352例患者中,无CR病例,43例(12.2%)为PR,186例(52.9%)为SD,1
- 孙志伟王晰程贾军刘传玲张晓东沈琳
- 关键词:原发部位化疗疗效
- 淋巴结转移率与食管鳞癌根治术后预后及术后辅助化疗的关系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率(LNR)与食管鳞癌根治术后预后及术后辅助化疗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9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21例行食管鳞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05例,女16例;中位年龄为58岁,年龄范围为42~76岁。患者均行至少两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术后部分患者施行对应化疗和放疗。胸部和腹腔淋巴结分组参照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第7版标准,清扫淋巴结按分组进行标记,清扫淋巴结均行病理学活组织检查。观察指标:(1)随访情况。(2)不同AJCC N分期中LNR对预后的影响。(3)LNR与术后辅助化疗的关系。采用门诊、电话和医院统计室查询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2月。无病生存时间为手术日至确认肿瘤复发的时间,总体生存时间为手术日至患者死亡或末次随访时间。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情况分析。结果(1)随访情况:121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0~9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7.1个月。随访期间,121例患者中98例肿瘤复发转移(64例死亡),22例未发生转移,1例肿瘤转移情况不详。患者总体生存时间平均为30.8个月,1、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7.1%、20.3%、5.9%,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3.1%、48.7%、35.3%。(2)不同AJCC N分期中LNR对预后的影响:121例患者中,46例N0期,42例N1期,28例N2期,5例N3期。42例N1期患者中,35例00.15无病生存时间为6.9个月(2.1~23.1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8,P<0.05)。28例N2期患者中,12例00.15无病生存时间为4.4个月(1.0~52.7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7,P>0.05)。46
- 王方贾军杨颖余靖孙志伟刘传玲肖艳洁杜丰史幼梧张晓东
- 关键词:食管肿瘤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率预后辅助化疗
- 血液炎症相关指标在晚期胰腺癌中的预后价值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评估血液炎症相关指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monocyte ratio,LMR)、白蛋白(albumin,ALB)及联合炎症指标在晚期胰腺癌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7月至2020年10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VIP-Ⅱ病区收治的晚期胰腺癌患者诊断时的基线资料。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炎症相关指标临界值,根据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估计预后因素的准确性。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估预后价值。结果50例晚期胰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7.2个月(95%CI:3.568~10.699)。炎症相关指标的临界值分别为:NLR=4.5(AUC=0.840,95%CI:0.732~0.948,P<0.001),PLR=138(AUC=0.671,95%CI:0.517~0.826,P=0.038),LMR=4.0(AUC=0.873,95%CI:0.770~0.975,P<0.001),ALB=41.5(AUC=0.726,95%CI:0.582~0.870,P=0.006)。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NLR≥4.5(HR=11.936,95%CI:4.571~31.169,P<0.001)、PLR≥138(HR=2.246,95%CI:1.045~4.828,P=0.038)、ALB<41.5 g/L(HR=3.214,95%CI:1.463~7.060,P=0.004)为独立危险因素;LMR≥4(HR=0.336,95%CI:0.165~0.687,P=0.003)为独立保护因素。联合炎症指标NLR_ALB、PLR_ALB、LMR_ALB为独立预后指标,评分越高,预后越差。结论NLR、LMR、PLR、ALB可以作为晚期胰腺癌的预后指标,联合血液炎症相关指标有助于简便、迅速地评估预后,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 孙婧史幼梧贾军杨颖孙志伟杜丰余靖肖艳洁张晓东
- 关键词:胰腺肿瘤预后
- BRAF基因突变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进展
- 2023年
- BRAF基因突变结直肠癌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亚型,BRAF突变以BRAFV600E突变最为常见.BRAFV600E突变结直肠癌的疗效和预后较差,晚期一线可选择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治疗策略,后线治疗采用BRAF抑制剂联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方案可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目前BRAFV600E突变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探索包括阻断各种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靶向药物联合以及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联合等治疗策略.文章就BRAF突变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分子生物学特点、临床病理特征以及BRAFV600E突变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史幼梧贾军
- 关键词:转移性结直肠癌BRAF靶向治疗免疫治疗
- 115例病例分析造血干细胞对化疗药物肝毒性的保护作用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对化疗药物引发的急性药物性肝毒性可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常规毒性判定标准3.0版(NCI CTC 3.0)为标准,调查了北京肿瘤医院2005年1月–2009年10月肿瘤内科115例造血干细胞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5例患者中,40例患者在化疗联合干细胞输注后肝功能较前一周期化疗有所改善,P=0.000,说明与单纯化疗相比,化疗联合干细胞治疗可以明显减小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第一周期化疗后,患者2~4度肝毒性的发生率为13.9%(16例),第二周期后为6.1%(7例),P=0.048,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干细胞支持后,患者中重度肝细胞毒性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与单纯化疗相比,造血干细胞支持下的化疗中,患者发生严重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比率明显下降,造血干细胞对化疗药物引发的肝细胞毒性可能存在保护作用。
- 梁旭宋国红邸立军卢元丽祝毓琳张洁贾军严颖任军
- 关键词:化疗药物性肝损伤造血干细胞
- 外周造血干细胞支持下大剂量化疗治疗年轻转移性乳腺癌疗效观察被引量:7
- 2011年
- 背景与目的:年轻乳腺癌的发病率成逐渐升高的趋势,预后较差,尤其对于复发转移性年轻乳腺癌的治疗更是很难达到理想的疗效,缺乏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干细胞支持下大剂量化疗(high dose chemotherapy,HDC)在乳腺癌中的应用目前仍存在争议,有可能一些亚组人群在其中获益。本研究旨在探讨外周造血干细胞支持下大剂量化疗对于年轻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30例年龄≤40岁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其中16例接受外周造血干细胞支持下的HPC,14例接受常规剂量化疗(standard dose chemotherapy,SDC)。HDC组:首先应用化疗多西他赛120 mg/m2和G-CSF 5μg/kg动员。采集外周血CD34+干细胞,然后行2个周期大剂量化疗,方案为15例接受了3药联合化疗:多西他赛120 mg/m2+塞替派175 mg/m2+卡铂AUC=6,1例接受两药联合化疗:多西他赛120 mg/m2+塞替派175 mg/m2。SDC组:多西他赛75 mg/m2+塞替派50~60 mg/m2,每21 d为1个周期,应用4~6个周期或至疾病进展。比较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时间(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结果:HDC组部分缓解5例,有效率为31.3%;SDC组部分缓解1例,有效率为7.1%。HDC组PFS为9个月(2.3~15.7个月);SDC组PFS为3.8个月(2.7~4.9个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HDC组OS为11.8~21.2个月(中位生存期18个月),SDC组OS为6.8~16.0个月(中位生存期是11.4个月),差异接近有统计学意义(P=0.058)。大剂量化疗安全性良好。结论:干细胞支持下大剂量化疗对年轻转移性乳腺癌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今后进一步推广研究。
- 宋国红任军邸立军余靖贾军邵彬
- 关键词:年轻乳腺癌大剂量化疗造血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