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肿瘤
  • 9篇病理
  • 8篇临床病理
  • 6篇腺癌
  • 3篇预后
  • 3篇原位
  • 3篇原位杂交
  • 3篇前列腺
  • 3篇前列腺癌
  • 3篇临床病理分析
  • 3篇免疫
  • 3篇病理分析
  • 2篇蛋白
  • 2篇直肠
  • 2篇乳头
  • 2篇乳头状
  • 2篇乳头状癌
  • 2篇神经内分泌
  • 2篇神经内分泌肿...
  • 2篇生物标志

机构

  • 14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17篇高巍
  • 9篇滕梁红
  • 6篇卢德宏
  • 4篇刘尚梅
  • 3篇赵莉红
  • 3篇梁晶
  • 3篇鲁海珍
  • 3篇王雷明
  • 2篇徐昕
  • 2篇王明荣
  • 2篇王玮
  • 2篇李卓
  • 2篇连芳
  • 2篇朴月善
  • 1篇梁智勇
  • 1篇王亚军
  • 1篇刘文清
  • 1篇付永娟
  • 1篇王晓辉
  • 1篇王苗

传媒

  • 5篇中华病理学杂...
  • 3篇北京医学
  • 2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国肿瘤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国际肿瘤学杂...
  • 1篇第十四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薄层离心脑脊液肿瘤细胞学阳性85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脑脊液肿瘤细胞学阳性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薄层离心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在诊断脑膜肿瘤细胞播散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3--2015年采用薄层离心法制片检测的6316份脑脊液标本中肿瘤细胞阳性的85例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细胞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结果85例确诊肿瘤细胞阳性的病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脑膜刺激征阳性及神经功能障碍;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脑膜增厚、强化或皮层异常信号,部分病例可见占位性病变。利用薄层离心细胞学技术所制切片85例中有84例(98.8%)为第1次送检脑脊液标本即发现异型细胞,48例进一步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明确了肿瘤细胞来源,其中最常见的病变是脑膜癌病(51例),以肺癌最多见(12例),组织类型主要为腺癌(10例),其他包括淋巴造血系统肿瘤13例,黑色素细胞性病变5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3例及胶质瘤1例。此外,还有12例仅脑脊液证实为肿瘤细胞,但肿瘤细胞的确切来源未知。结论脑膜肿瘤细胞播散性病变的诊断需依赖临床表现、影像学及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其中脑脊液细胞学发现肿瘤细胞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薄层离心脑脊液细胞学检测保证了脑脊液肿瘤细胞阳性病例的检出率,辅助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可帮助进一步明确病变来源及类型,因而在诊断脑膜肿瘤细胞播散性病变,尤其是脑膜癌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高巍李卓王雷明连芳刘翠翠卢德宏朴月善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脑脊液细胞学技术
ERG和SPINK1蛋白在前列腺癌中表达的相互排斥性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ERG及SPINKl蛋白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进行内分泌治疗的前列腺癌穿刺标本118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ERG及SPINKl蛋白在前列腺癌及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118例前列腺癌活检标本中11例ERG蛋白表达阳性(11/118,9.3%),SPINKl蛋白在13例前列腺癌穿刺标本中表达阳性(13/118,11.0%)。未发现同时表达两种蛋白的病例。ERG阳性的患者具有较低的T分期(P=0.001),而患者的发病年龄、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值、Gleason评分、肿瘤范围、远处转移等与ERG的表达均无相关性。SPINKl的表达与上述各项参数也无相关性。7例SPINKl阳性的患者(7/13)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远处转移或者肿瘤相关性的死亡,相对于阴性的病例,具有较短的疾病进展时间(P=0.022)。根据ERG和SPINKl蛋白的表达情况将患者分为ERG’/SPINKl-、ERG-/SPINKl’以及ERG-/SPINKl—3组,分析其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显示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RG一/SPINKl’组的患者与疾病进展具有显著相关性(P=0.029)。结论SPINKl和ERG蛋白的表达具有相互排斥性。前列腺癌中SPINKl蛋白的阳性表达与疾病进展之间存在明确相关性,可以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一个指标。
滕梁红高巍卢德宏许建军赵莉红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免疫组织化学预后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2024年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2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性手术的IMPC患者55例,根据病理诊断学分类中是否伴有其他类型乳腺恶性肿瘤,分为单纯组(n=10)和混合组(n=45),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55例患者平均年龄(57.6±12.4)岁,平均肿瘤大小2.0(1.5,3.6)cm,54例(98.2%)患者的免疫组化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酮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均为阳性,49例(89.1%)患者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阴性。28例(50.9%)存在腋窝转移。25例(45.5%)存在脉管癌栓。与混合组相比,单纯组患者年龄更高[(60.3±17.5)岁比(57.0±11.1)岁],淋巴结转移总数更多[2.0(1.3,3.5)个比1.8(1.5,4.1)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PC患者镜下肿瘤细胞呈“桑葚状”细胞团结构,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染色呈“极性倒置”特点。结论 IMPC患者淋巴结受累率较高,对于病理结果为IMPC的患者,应严格腋窝评估和清扫,以期为患者带来更大获益。
刘文清王亚军蔡伟王晓辉高巍
关键词:乳腺癌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免疫组化病理特征
以海绵窦综合征为首发症状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2019年
目的 回顾分析1例以海绵窦综合征为首发症状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与结果 女性患者,35岁。头面部疼痛1个月、视物成双7天、右上睑下垂4天;头部MRI显示右侧海绵窦区异常信号影,考虑垂体腺瘤或海绵窦综合征可能。激素治疗无效后改行手术部分切除病灶。组织学形态可见肿瘤细胞呈弥漫浸润性生长、异型性明显,胞质丰富、粉染,胞核呈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形,部分胞核呈肾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胞膜表达CD30和CD56,胞膜和胞质表达上皮膜抗原,不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Ki-67抗原标记指数达80%。术后一般情况较差,无法耐受放射治疗和药物化疗,术后3周死亡。结论 临床表现为海绵窦综合征的患者应警惕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可能,必要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与未分化型非角化性鼻咽癌、生殖细胞瘤、浆母细胞性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和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等相鉴别。
徐伟伟滕梁红王玮高巍赵莉红王伟民卢德宏
关键词:海绵窦原位杂交
11号20号染色体非整倍体与胃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014年
目的 探讨11和20号染色体非整倍体在胃腺癌早期病理诊断和预后监测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49例胃腺癌肿瘤、癌旁黏膜、距肿瘤远端切缘处黏膜组织进行11和20号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分析11和20号染色体非整倍体与胃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胃腺癌肿瘤、癌旁、距肿瘤远端切缘处黏膜组织中11号染色体的非整倍体发生率分别为83.7%、40.8%和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号染色体的非整倍体发生率分别为87.8%、53.1%和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胃腺癌肿瘤组织中11号染色体非整倍体与Lauren分型和淋巴结转移均有关(均P <0.05).胃腺癌距肿瘤远端切缘处黏膜组织中11号染色体非整倍体与患者性别和大体分型均有关(均P <0.005).胃腺癌癌旁黏膜、距肿瘤远端切缘处黏膜组织学形态主要呈慢性炎症、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结论 检测11和20号染色体倍体改变可能有助于胃腺癌的早期诊断,并可能成为提示术后复发的有效方法.
高巍刘尚梅鲁海珍梁晶王明荣徐昕
关键词:胃肿瘤腺癌非整倍性
前列腺癌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新进展
本文介绍了PSA、人激肽释放酶2、早期前列腺癌抗原、前列腺癌特异性自身抗体、前列腺癌特异抗原3等几种早期诊断前列腺癌相关性标志物。前列腺癌相关标志物除了可以用来早期诊断以外,还有一部分表达于癌组织并且与肿瘤的进展和生物学...
高巍滕梁红
关键词: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预后因素
文献传递
长链非编码RNA PVT1在肿瘤中的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实验验证,揭示长链非编码RNA PVT1在肿瘤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为肿瘤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从starBase v2.0公共数据库分析PVT1在14种常见肿瘤中的表达,利用PVT1 RNA原位杂交实验验证PVT1在肿瘤中的表达方式。运用UCSC Genome Browser、HMDD v2.0、miRTar Base、JASPAR等数据库对长链非编码RNA PVT1的上游转录因子、下游靶microRNA及靶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及分析,并进一步推导其分子调控通路。结果通过starBase数据库分析及RNA原位杂交实验验证,PVT1在肾透明细胞癌和结直肠癌中高表达。PVT1受上游CREB1、Atf1、SP1、KLF5、STAT3等转录因子的调控;PVT1能与miR-16特异性结合并调控其表达,miR-16的靶基因bcl-2、VEGFA、CCNE1、CCND1、SHOC2与PVT1的转录因子存在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反馈调控通路。结论PVT1在肾透明细胞癌及结直肠癌中高表达,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显示转录因子/PVT1/miR-16/靶基因信号轴可能是肾癌及结直肠癌的重要分子机制,为进一步研究长链非编码RNA功能机制提供新思路。
王苗高巍白云飞卢德宏滕梁红
关键词:计算生物学芯片分析技术原位杂交
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被引量:26
2012年
目的探讨肠道不同组织学类型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其中神经内分泌瘤1级(G1级)89例,神经内分泌瘤2级(G2级)13例,神经内分泌癌(G3级)10例(包括小细胞癌3例,分化差的神经内分泌癌7例),混合型腺-神经内分泌癌(MANEC)2例。以SP法对所有标本进行相关免疫组化标志物染色。结果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男女发病比例为1.33:1,肿瘤多位于直肠,以息肉样隆起型肿物为主。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CgA、Syn、CD56、NSE、CD57、S100、PGP9.5、AE1/AE3、CK8、CDX2和CEA的阳性率分别为43.O%、97.4%、75.4%、95.6%、72.8%、36.0%、84.2%、91.2%、98.2%、32.5%和31.6%。Syn和cgg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99.1%,Syn、CgA与CD56、CD57以及PGP9.5任一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100%。全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92.9%。G1级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98.9%;G2级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6.9%;7例分化差的神经内分泌癌中有2例分别于术后12和78个月死亡,2例失访,3例分别随访4、8和10个月,至今无瘤生存;3例小细胞癌中有2例分别于术后8和24个月死亡,1例失访;2例MANEC术后分别随访84和60个月,至今无瘤生存。不同组织学类型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性别比例、原发部位、大体类型、肿瘤大小、合并肿瘤类型、pT分期、血管神经侵犯情况、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情况以及生存情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转移与肿瘤大小(Z=-6.334,P〈0.001)、组织学类型(r=31.175,P〈0.001)和浸润深度(x2=63.567,P〈0.001)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肿瘤的浸润深度是影响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生转移的重
高巍刘尚梅鲁海珍梁晶袁燕玲刘秀云
关键词:肠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学预后
高侵袭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高侵袭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高细胞亚型PTC(TCV-PTC)、靴钉亚型PTC(HV-PT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2009年8月至2015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诊断明确的21例TCV-PTC和10例HV-PTC作为高侵袭组,选取22例滤泡亚型及21例经典型PTC作为对照,整理临床及病理诊断信息,通过HE观察其组织病理学特征,选择肿瘤组织区域获取DNA,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并分析石蜡样本中的基因突变谱。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4例PTC病例,其中18例为男性,56例为女性。55岁以下57例,55岁及以上17例。54例发生甲状腺被膜侵犯,24例出现甲状腺外侵犯,45例存在淋巴结转移。区域性复发7例,未复发54例,失访13例。高侵袭组(TCV-PTC及HV-PTC)肿瘤平均直径1.6 cm,滤泡亚型为1.1 cm,经典型为1.6 cm。高侵袭组更易发生甲状腺外侵犯、淋巴结转移及复发事件(P<0.05)。74例中BRAF V600E突变检出53例,TERT启动子突变6例。BRAF和TERT双突变更常见于高龄、男性、肿瘤体积更大(中位肿瘤直径1.9 cm),更易发生甲状腺外侵犯(P<0.05);BRAF和TERT双突变病例中,高侵袭组占比最高(5/6)。结论 TCV-PTC与HV-PTC作为高侵袭性PTC,与经典型及滤泡亚型PTC相比侵袭性生物学行为(淋巴结转移、甲状腺外侵犯、复发等)更明显;BRAF和TERT双突变可能与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的发生存在相关性。
张萌段焕利王雷明高巍姚盈盈滕梁红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
胆囊胆固醇性息肉和胆囊胆固醇性结石形成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通过研究胆囊黏膜上皮粘蛋白(MUC)表达与胆固醇逆转运(RCT)的差异,探索胆囊胆固醇性息肉(GCP)和胆囊胆固醇性结石(GCC)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行胆囊切除术的10例GCP和10例GCC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GCP组和GCC组。另选取本院同期收治的切除了正常胆囊的5例患者(因外伤、肝硬化、肝移植等疾病导致胆囊切除)作为对照组。10例GCP组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43.40±9.59)岁。10例GCC组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5例,患者年龄(45.00±8.13)岁。5例对照组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43.80±6.01)岁。免疫组化分析MUC各个亚型及RCT蛋白[ATP结合盒转运体G1(ABCG1)和B族I型清道夫受体(SR-BI)]在各组间的表达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GCP组胆囊黏膜MUC1(3.40±0.70比0)、MUC5AC(1.50±0.53比0)、MUC6(4.70±0.48比0)、ABCG1(3.50±0.53比1.60±0.55)表达均增高,而SR-BI表达评分降低(1.70±0.48比3.40±0.5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与对照组相比,GCC组胆囊黏膜MUC1(4.80±0.42比0)、MUC5AC(4.70±0.48比0)、MUC6(3.30±0.67比0)、ABCG1(3.40±0.52比1.60±0.55)表达均增高,而SR-BI表达评分降低(0比3.40±0.5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MUC1、MUC5AC、MUC6与RCT蛋白的不同表达程度,导致了在胆汁高胆固醇这一共同致病基础上GCP与GCC的差异化形成。
许臣于志浩郑亚民高巍刘爽王伟民李征周震高翔
关键词:胆囊胆固醇结石胆固醇息肉粘蛋白胆固醇逆转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