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索同侧非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前循环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月-2022年5月连续住院的急性单侧前循环缺血性ESUS患者。采用颈动脉超声评估双侧非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比较梗死同侧颈动脉与对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多发斑块的发生率、不均质回声斑块的比例以及颈动脉斑块厚度等特征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01例ESUS患者,平均年龄60.7±14.1岁,男性72例(71.3%)。梗死同侧非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66.3%(67/101),梗死对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55.4%(56/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梗死同侧颈动脉多发斑块发生率为41.6%(42/101),梗死对侧多发斑块发生率为31.7%(32/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梗死同侧不均质回声斑块的发生率高于梗死对侧颈动脉(39.6%vs.23.8%,P<0.001)。另外,梗死同侧颈动脉斑块平均厚度大于梗死对侧颈动脉(2.8 mm vs.2.1 mm,P<0.001)。结论本研究急性ESUS患者中,梗死灶同侧的颈动脉较对侧颈动脉更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且多发斑块、斑块不稳定的比例也更高,斑块平均厚度更大,提示ESUS的发生与非狭窄性颈动脉斑块超声特征有一定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和左乙拉西坦对脑梗死诱发癫痫发作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016年6月到2018年12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急性期诱发癫痫的患者82例,依据患者的身份证号码末位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全部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左乙拉西坦,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丙戊酸钠缓释片。对比两组在急性期和远期的治疗效果;两组在治疗后2周到治疗后6个月之内的癫痫首次复发时间分布情况;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的癫痫发作情况;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的认知功能;两组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在治疗后2周内,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z=2.196,P<0.05),在治疗后6个月,两组的治疗效果差异无显著性(z=0.343,P>0.05),对照组的癫痫首次复发时间中位数为107.99d,观察组为89.69d,差异无显著性(χ^2=0.009,P>0.05)。经过6个月的治疗,两组的癫痫发作持续时间和癫痫发作频率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t分别为26.408、21.053、23.761、19.841,P<0.05);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分别为-0.868、1.054,P>0.05)。经过6个月的治疗,对照组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增高,观察组的MMSE评分降低(t分别为-2.098、2.031,P<0.05)而两组间比较,观察组的MMSE评分低于对照组(t=5.030,P<0.05),观察组肝功能异常比例高于对照组,情绪烦躁比例低于对照组(χ^2分别为4.496、7.289,P<0.05)。结论丙戊酸钠对脑梗死急性期癫痫大发作具有较高有效性,但长期应用两者治疗作用相当,左乙拉西坦对认知影响更小,临床仍需坚持个体化选药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