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生成
  • 1篇源性
  • 1篇神经源
  • 1篇神经源性
  • 1篇神经源性大便...
  • 1篇肾母细胞
  • 1篇肾母细胞瘤
  • 1篇失禁
  • 1篇手术
  • 1篇排便
  • 1篇排便功能
  • 1篇肿瘤
  • 1篇外科
  • 1篇外科手术
  • 1篇微血管
  • 1篇微血管计数
  • 1篇细胞
  • 1篇细胞瘤
  • 1篇母细胞

机构

  • 2篇山东医科大学...

作者

  • 2篇陈雨历
  • 2篇袁峰
  • 1篇李威
  • 1篇刘洪琪
  • 1篇董志行
  • 1篇崔新海
  • 1篇李素英

传媒

  • 2篇中华小儿外科...

年份

  • 1篇2000
  • 1篇1998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神经源性大便失禁治疗后排便功能的初步观察被引量:3
2000年
目的 观察神经源性大便失禁治疗后的排便功能。方法 本组28 例,年龄4 ~12 岁,手术方式为双侧髂腰肌转移盆底肌加强或替代术,术后第3 周起行康复训练,采用临床主观评定、钡灌肠以及直肠肛管测压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肛门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术前、康复训练前、康复训练后、术后2 年以及术后5 年以上的临床主观评分分别为1.7 ±0.4 、2.5 ±0.6 、3.5±0 .5 、4 .3 ±0 .4 和4.8±0.6;客观评分分别为2.2 ±0.5 、2.7 ±0.6、3 .4 ±0 .4、4 .1 ±0 .5 和4.0 ±0.7;耻肛尾(PAC) 三角的A 角由(92 .7±7 .2)°提高到(114 .3±11 .6)°。结论 髂腰肌盆底悬吊及术后康复训练是治疗小儿神经源性大便失禁的有效方法;应制定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治疗计划和肛门评定方案。
李威陈雨历董志行崔新海袁峰
关键词:大便失禁肛门外科手术排便功能
肾母细胞瘤中微血管计数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
1998年
目的:探讨肿瘤内微血管计数(MVC)在肾母细胞瘤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对38例肾母细胞瘤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①预后差的间变型较预后好的各型MVC均显著增高(P<0.05),胚芽型较上皮型MVC亦显著增高(P<0.05)。②晚期病例较早期者MVC显著增高(P<0.001)。③生存组与死亡组MVC有显著差异,前者较低(P<0.001);高MVC组较低MVC组的生存率明显降低(P=0.0016)。④随肿瘤内炎细胞浸润程度的增加,MVC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MVC是判断肾母细胞瘤预后一较理想的指标。
袁峰陈雨历刘洪琪李素英
关键词:肾母细胞瘤肿瘤血管生成微血管计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