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锷
- 作品数:8 被引量:55H指数:4
- 供职机构: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观察被引量:27
- 2010年
-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96周的病毒学应答和临床疗效。方法 36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口服ETV0.5mg/d。疗程中监测患者生化学指标、凝血功能、HBVDNA载量,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 1)32例患者(88.88%)各项指标得到明显改善,疗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2例(5.56%)总胆红素曾一度上升,经治后恢复正常;1例(2.78%)出现消化道出血死亡;1例(2.78%)出现原发性肝癌死亡。2)患者12周、24周、48周、96周时HBVDNA阴转率分别为37.14%(13/35)、68.57%(24/35)、88.24%(30/34)、91.18%(31/34)(P<0.0001)。3)患者基线、12周、24周、48周、96周时Child-Pugh积分分别为10.0±1.9、8.7±1.8、7.6±1.8、6.4±1.1、6.4±1.1(P<0.0001)。结论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较好病毒学应答和Child-Pugh积分改善。
- 祝卫东陈良云陈俊飞朱跃红衣展华丁锷赵卫峰
-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恩替卡韦
-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2年
- 干扰素对HBV有一定的抗病毒及抗纤维化作用,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药物。本研究比较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PEG-IFNα-2a)和干扰素α-2a(IFN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
- 衣展华陈俊飞丁锷陈祖涛
- 关键词: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抗纤维化作用IFNΑ抗病毒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a-2a(PEG-INFa-2a)冶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84例CHB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予PEG-INFa-2a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
- 陈俊飞丁锷衣展华陈祖涛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临床疗效安全性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CH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40例基因1b型CHC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48周,随访24周,观察病毒学应答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VR)、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c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比例分别为65.0%、82.5%、90.0%、82.5%,获得RVR者均获得SVR;合并脂肪肝者获得SVR的比例低于无脂肪肝者(P<0.05);治疗过程中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减量者8例,利巴韦林减量者6例。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1b型CHC疗效良好;合并脂肪肝患者疗效低于无脂肪肝患者;治疗中不良反应普遍,但均能耐受。
- 梅蕾祝卫东朱跃红陈俊飞丁锷衣展华
- 关键词:丙型肝炎利巴韦林聚乙二醇干扰素
- 补肾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疗效观察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研究补肾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ETV)分散片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临床疗效。方法 50例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6例应用补肾化瘀方联合ETV分散片治疗,对照组24例单用ETV分散片,疗程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生化学指标、HBVDNA定量及血清纤维化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治疗结束时症状体征显著改善,肝功能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恢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HBVDNA阴转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补肾化瘀方联合ETV分散片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疗效优于单用ETV分散片。
- 丁锷陈良云
-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补肾化瘀方恩替卡韦分散片
- 异甘草酸镁治疗何首乌致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以往认为中药为纯天然制品,毒副作用少。但近年来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报道逐渐增多,有报道中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的比例已超过药物性肝炎总数的50%,何首乌致肝损伤报道亦屡见不鲜,近三年我科收治何首乌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65例,应用异甘草酸镁治疗33例,报道如下:
- 丁锷
- 关键词:异甘草酸镁何首乌肝损伤
- 麻疹234例临床分析
- 2009年
- 目的探讨局部流行麻疹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2009年2月~5月收住的234例麻疹病例,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点。结果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及大于30岁者为主(79.9%);部分患者临床不典型:使用激素后出疹时间延迟,发热到出疹时间〉6d著39例,占16.7%;并发症发生率高:肝功能酶谱异常者占65.7%(132/201),电解质紊乱占41.8%(84/201)。结论为预防和控制麻疹:婴幼儿应提前接种麻疹疫苗、成人需加强接种;麻疹患者应加强监测,注意不典型病例和并发症。
- 祝卫东丁锷衣展华席薇莲
- 关键词:麻疹电解质紊乱
- 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比值联合检测在肝硬化细菌性腹水诊治中的意义被引量:13
- 2018年
- 我国约有3亿人患有肝病,肝硬化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1]。腹水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肝硬化自然病程进展的重要标志,一旦出现腹水,1年病死率约15%,5年病死率约44%一85%[2,3]。SBP是病原微生物侵入腹腔,造成明显损害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在肝硬化等终末期肝病患者中发生率可达40%-70%[4]。SBP可使肝硬化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是终末期肝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既往研究显示,SBP的30d死亡率高达24.1%[5]。Kim SU等研究发现培养阳性的SBP仅占28.5%[6]。BA或称中性粒细胞不增高单株细菌性腹水(MNB),曾被认为大多无症状,无需治疗,但亦早有研究发现,相当量的细菌性腹水患者是有症状的,且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腹水检查指标及住院病死率等均与SBP及腹水培养阴性的中性粒细胞增多性腹水(CNNA)相似[7]。
- 陈良云朱跃红衣展华丁锷姚克飞周婧陈俊飞祝卫东
-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血清降钙素原细菌性C反应蛋白腹水住院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