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子春

作品数:4 被引量:60H指数:4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心脏
  • 2篇心脏性
  • 2篇心脏性猝死
  • 2篇性猝死
  • 2篇脏性
  • 2篇猝死
  • 2篇除颤
  • 1篇电除颤
  • 1篇心肺
  • 1篇心肺复苏
  • 1篇心理
  • 1篇心理特征
  • 1篇预后
  • 1篇院前急救
  • 1篇院前急救护理
  • 1篇社会功能
  • 1篇抢救
  • 1篇疗效
  • 1篇疗效观察
  • 1篇脑出血

机构

  • 4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4篇胡子春
  • 2篇陈蕾
  • 1篇任仲侨
  • 1篇程丽梅
  • 1篇刘贤玲
  • 1篇王秀凤

传媒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中国健康心理...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多次体外电除颤复苏在心脏性猝死抢救中疗效观察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多次体外电除颤复苏在心脏性猝死抢救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心脏性猝死患者80例,根据抢救方式不同分为心肺复苏组与多次体外电除颤复苏组,每组40例。心肺复苏组患者接受徒手心肺复苏术进行抢救,多次体外电除颤复苏组患者在接受徒手心肺复苏术的基础上加用多次体外电除颤进行抢救。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复苏5、30 min时的动脉氧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及血氧饱和度,复苏后并发症发生率,自主循环恢复即刻与24 h时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及B型氨基端利钠肽原(NT-pro BNP)。结果多次体外电除颤复苏组抢救成功率为22.5%(9/40),显著高于心肺复苏组的5.0%(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30 min时,心肺复苏组与多次体外电除颤复苏组患者的动脉氧分压分别为(8.5±1.0)k Pa与(13.9±1.4)k Pa,高于复苏5 min时的(4.8±1.4)k Pa与(4.8±1.5)k 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氧饱和度分别为(86.7%±1.8%)与(95.3%±2.0%),高于复苏5 min时的(63.8%±5.7%)与(64.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分别为(6.5±0.7)k Pa与(3.4±0.4)k Pa,低于复苏5 min时的(8.8±1.8)k Pa与(8.9±1.8)k 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次体外电除颤复苏组患者的动脉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心肺复苏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心肺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次体外电除颤复苏组复苏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1/40),显著低于心肺复苏组的22.5%(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次体外电除颤复苏组患者抢救成功后,自主循环恢复24 h时的NSE、c Tn I及NT-pro BNP分别为(95.4±19.2)μg/L、(20.2±8.1)μg/L及(214.6±56.9)ng/L,显著低于心肺复苏组的(138.7±24.7)μg/L、(50.2±14.6)μg/L及(303.8±70.4)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体外电除颤复苏应用于心脏性猝�
胡子春
关键词:心脏性猝死电除颤心肺复苏
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35
2011年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应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实施院前急救护理程序的68例患者为观察组,未进行院前急救护理的5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正规治疗时间、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差异。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FMA运动功能评定肢体运动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正规治疗时间为(46.28±10.35)min,短于对照组[(71.92±19.27)min],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住院期间病死率分别为10.3%和19.2%,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及FM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护理程序,有助于减少住院期间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程丽梅胡子春刘贤玲
关键词:脑出血院前急救护理
不同阶段心理特征护理对肺癌患者病耻感的康复效果及社会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探讨针对不同阶段心理特征的护理模式对肺癌患者病耻感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12月期间收治的肺癌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40例,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3个月。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能力,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估生存质量,中文版肺癌患者病耻感量表(Cataldo LungCancer Stigma Scale)评价病耻感康复效果,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价社会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社会功能、羞耻感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耻辱(t=-2.019)、歧视(t=-2.142)、吸烟(t=-2.639)、社会孤立感(t=-2.376)等病耻感评分低于对照组;社会功能缺陷评分(t=-3.019)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U=2.869)明显优于对照组;总体生活质量(t=9.003)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肺癌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特征护理,可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病耻感康复效果、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功能,对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杜微陈蕾胡子春
关键词:肺癌心理特征社会功能病耻感
除颤时间与心脏性猝死除颤复苏成功率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研究除颤时间与心脏性猝死患者除颤复苏成功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接受除颤复苏治疗的心脏性猝死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除颤时间与除颤复苏成功以及心功能舒张早期充盈峰速度(E峰)、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以及E/舒张晚期充盈峰速度(A)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电除颤时间<2 min患者的复苏成功率为60.00%(21/35),显著高于电除颤时间2~5 min、5~10 min以及>10 min患者的34.21%(13/38)、11.11%(3/27)、0.00%(0/20),而电除颤时间2~5 min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又显著高于电除颤时间5~10 min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除颤时间<2 min、2~5 min、5~10 min以及>10 min患者的E峰、LVEF、LVEDD以及E/A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心脏性猝死患者除颤时间与除颤复苏成功率、E峰、LVEF、LVEDD以及E/A均呈负相关关系(r=-0.593,P=0.000;r=-0.476,P=0.001;r=-0.523,P=0.000;r=-0.502,P=0.000;r=-0.469,P=0.001)。结论:除颤时间与心脏性猝死患者除颤复苏成功率呈负相关关系,即除颤时间越早,患者复苏成功率越高。
陈蕾王淞王秀凤胡子春魏柏玲任仲侨
关键词:心脏性猝死抢救复苏成功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