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小珍

作品数:7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湛江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静脉
  • 3篇导管
  • 3篇中心静脉
  • 3篇中心静脉导管
  • 3篇静脉导管
  • 3篇护理
  • 3篇干预
  • 2篇外周
  • 2篇化疗
  • 1篇蛋白
  • 1篇导管置管
  • 1篇毒性
  • 1篇血栓
  • 1篇置管
  • 1篇置入中心静脉...
  • 1篇认知干预
  • 1篇深静脉
  • 1篇神经毒
  • 1篇神经毒性
  • 1篇生活质量

机构

  • 7篇广东省农垦中...
  • 1篇湛江中心人民...

作者

  • 7篇周小珍
  • 3篇王帝娣
  • 3篇龙玲
  • 2篇李翠
  • 2篇龙玲
  • 1篇吴惠坤
  • 1篇王博
  • 1篇陈梅
  • 1篇王翠琴
  • 1篇林群英

传媒

  • 1篇吉林医学
  • 1篇黑龙江医学
  • 1篇罕少疾病杂志
  • 1篇国际护理学杂...
  • 1篇全科护理
  • 1篇肿瘤药学
  • 1篇广东医科大学...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护理干预对癌性疼痛患者疼痛症状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癌性疼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所收治老年癌症疼痛患者100例,其中门诊与住院患者各50例,分别将其作为A、B组。A组患者给予常规家庭护理,B组患者行疼痛评估,并根据评估的结果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情绪变化情况、药物依赖性、疼痛缓解以及镇痛药物使用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为期半年的随访,随访结束时,两组患者的情绪变化情况、药物依赖性、疼痛缓解以及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对癌痛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通过对其疼痛情况进行有效评估,并给予针对性护理,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而且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龙玲李翠周小珍林群英吴惠坤
关键词:癌性疼痛疼痛评估临床护理
中心静脉导管慢速输注奥沙利铂对外周神经毒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观察通过中心静脉导管(PICC)慢速输入奥沙利铂对患者外周神经毒性的影响。方法将82例用mFOLFOX6方案化疗胃癌、大肠癌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经PICC输注奥沙利铂,输注时间为5~6 h;对照组经外周静脉留置针输入奥沙利铂,输注时间为2~3 h。比较两组患者外周神经毒性程度和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外周神经毒性程度低于对照组(P<0.01),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PICC配合慢速度输注奥沙利铂可减轻神经毒性反应,提高患者化疗期间生活质量。
王帝娣龙玲周小珍陈秀雄吴海珠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输注速度奥沙利铂神经毒性
改良Khorana评分结合护理干预对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影响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Khorana评分结合护理干预对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化疗的血液肿瘤患者出现导管相关性血栓风险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120例应用PICC化疗的血液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Khorana评分进行预测评估,评分<3分为低危组,评分≥3分为高危组,每组各60例。低危组和高危组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改良Khorana评分结合护理干预)和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各30例,比较低危组与高危组患者在接受两种不同护理后的导管相关静脉血栓、血栓相关症状、非计划拔管率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低危患者中观察1组和对照1组的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及非计划拔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6、0.043、0.191,P>0.05)。干预后,低危患者中观察1组WHOQOL-BREF量表中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240、38.502、11.972、16.696,P<0.05)。高危患者中观察2组的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及非计划拔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7、14.687、11.153,P<0.05)。干预后,高危患者中观察2组WHOQOL-BREF量表中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51、14.745、8.413、12.384,P<0.05)。结论:血液肿瘤患者应用PICC置管化疗期间,可用改良Khorana评分预测导管相关静脉血栓风险,高危患者可尽早进行护理干预,能够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及血栓相关症状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王帝娣龙玲周小珍陈秀雄吴海珠
关键词:护理干预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恶性肿瘤患者深静脉导管相关血栓的风险评估及护理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深静脉导管相关血栓的风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肿瘤内科应用PICC导管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经血管彩超定期随访调查深静脉导管相关血栓的发生率,问卷调查一般资料并分析影响深静脉导管血栓发生危险因素。结果经超声筛查出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患者22例,静脉血栓发生率约2.50%。22例患者中,左侧上臂静脉置管14例(62.0%),右侧上臂静脉置管8例(19.4%),传统方法穿刺15例(68.2%),超声引导下方法穿刺7例(31.8%),Ⅲ期及Ⅳ期患者18例(81.8%),Ⅰ期及Ⅱ期患者4例(19.2%);两组在化疗药物、置管方式、置管部位、输血史、血小板计数升高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上述指标是影响恶性肿瘤患者深静脉导管相关血栓的相关因素。结论行PICC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相关血栓形成受化疗药物、置管方式、置管部位、输血史和血小板计数水平偏高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分析危险因素原因,制定出合理干预措施,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王帝娣龙玲周小珍陈秀雄吴海珠
关键词:恶性肿瘤风险评估护理
宫颈癌术后辅助放化疗病人发生下肢淋巴水肿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宫颈癌术后辅助放化疗病人发生下肢淋巴水肿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1月—2021年3月医院收治的98例宫颈癌术后辅助放化疗病人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病人发生下肢淋巴水肿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宫颈癌术后辅助放化疗病人下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为33.67%(33/9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每日站立时间、术后放化疗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与宫颈癌术后辅助放化疗病人发生下肢淋巴水肿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3.765,95%CI(1.509,9.390),P=0.004]、每日站立时间≥6 h[OR=3.196,95%CI(1.335,7.648),P=0.009]、术后放化疗时间≥1.5个月[OR=2.628,95%CI(1.111,6.217),P=0.028]、淋巴结清扫数目≥20个[OR=3.254,95%CI(1.281,8.267),P=0.013]是宫颈癌术后辅助放化疗病人发生下肢淋巴水肿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宫颈癌术后辅助放化疗病人发生下肢淋巴水肿与年龄、每日站立时间、术后放化疗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密切相关,针对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有助于预防或减少下肢淋巴水肿发生。
周小珍
关键词:宫颈癌下肢淋巴水肿放化疗干预措施
认知干预联合奥施康定控制癌痛的临床疗效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分析认知干预联合奥施康定控制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科收治的80例采用奥施康定治疗的癌痛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癌痛护理管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癌痛管理的基础上配合认知干预。评估和比较两组患者的癌痛控制效果、使用奥施康定的顾虑、服用奥施康定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癌痛控制效果、使用奥施康定没有顾虑的患者百分比、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的人数百分比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干预能使癌痛患者对使用奥施康定的顾虑降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增强药物对癌痛的控制效果,并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龙玲王翠琴周小珍李翠王博
关键词:奥施康定认知干预癌痛生活质量
白血病化疗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白血病化疗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1年4月接受化疗治疗218例白血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生PICC置管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白血病化疗患者PICC置管感染发生率为8.72%(19/21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置管时间、穿刺次数、化疗次数、换药间隔时间、穿刺人员经验、血清白蛋白水平与白血病化疗患者发生PICC置管感染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症与白血病化疗患者发生PICC置管感染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β=1.507,OR=4.512,95%CI=1.013~20.098)、穿刺次数≥2次(β=1.119,OR=3.061,95%CI=1.179~7.945)、置管时间≥2个月(β=3.205,OR=24.667,95%CI=5.058~110.474)、化疗次数≥6次(β=1.026,OR=2.789,95%CI=1.019~7.636)、换药间隔≥7d(β=2.231,OR=9.313,95%CI=3.185~27.232)、穿刺人员经验<50例(β=3.185~27.232,OR=2.959,95%CI=1.115~7.850)、血清白蛋白水平<35g/L(β=0.969,OR=2.637,95%CI=1.019~6.821)是白血病化疗患者发生PICC置管感染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白血病化疗患者发生PICC置管感染与年龄、置管时间、穿刺次数、化疗次数、换药间隔时间、穿刺人员经验、血清白蛋白水平密切相关,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有助于降低PICC置管感染发生率。
周小珍陈梅
关键词:白血病化疗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白蛋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