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前列腺
  • 4篇特异
  • 4篇前列腺特异
  • 4篇小鼠
  • 4篇抗原
  • 3篇阴茎
  • 3篇隐匿
  • 3篇隐匿阴茎
  • 3篇松解
  • 3篇松解法
  • 3篇特异抗原
  • 3篇年龄
  • 3篇前列腺特异抗...
  • 3篇肿瘤
  • 3篇细胞
  • 3篇腺癌
  • 3篇疗效
  • 2篇增生
  • 2篇特异性
  • 2篇特异性抗原

机构

  • 9篇马鞍山市人民...
  • 5篇山西省肿瘤研...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安徽省马鞍山...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广西中医学院...
  • 1篇马鞍山市市立...
  • 1篇佛山市南海区...
  • 1篇皖南医学院第...

作者

  • 17篇孙伟桂
  • 12篇郑奇传
  • 6篇米振国
  • 6篇蒋堃
  • 5篇叶章群
  • 4篇任连生
  • 4篇王全红
  • 3篇韩存芝
  • 3篇梁朝朝
  • 3篇王宏志
  • 2篇史天良
  • 2篇郭素堂
  • 2篇叶章群
  • 1篇丁方成
  • 1篇黄群联
  • 1篇包娟
  • 1篇齐梦霁
  • 1篇蒋垄
  • 1篇韩成芝
  • 1篇陈翔

传媒

  • 5篇中华临床医师...
  • 2篇中华男科学杂...
  • 2篇中华泌尿外科...
  • 2篇中国男科学杂...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安徽医药

年份

  • 3篇2016
  • 3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09
  • 3篇2008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电子输尿管软镜治疗上尿路疾病临床疗效被引量:1
2016年
【摘要】目的探讨电子输尿管软镜治疗上尿路疾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应用电子输尿管软镜治疗上尿路疾病60例。采取全身麻醉,患者取截石位。先用输尿管硬镜经尿道逆行检查至输尿管上段并留置斑马导丝,置入输尿管软镜扩张鞘,软镜检查输尿管上段、肾盂及各肾盏,并用钬激光处理结石或钙化灶。结果57例上尿路结石患者治疗有效率93%(53/57),结石最大直径〈20mm的碎石成功患者结石清除率75%(18/24),结石直径≥20mm患者结石清除率38%(11/29)。1例血尿患者和1例输尿管肿瘤患者成功确诊。1例肾钙乳症患者术中确诊,术后仍有残留。结论电子输尿管软镜具有微创、安全、灵活、有效、可重复等优势,对最大直径〈20mm的上尿路结石清石效果较好,适用于上尿路疫病的腔内诊治。
陈翔黄群联郑奇传包娟丁方成孙伟桂
关键词:上尿路疾病钬激光
膀胱原发性绒毛状腺瘤癌变伴粘液腺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孙伟桂郑奇传蒋堃童贤周刘志
改良简化的小鼠BPH模型及其特点被引量:16
2008年
目的探讨更简易和合理有效的前列腺增生(BPH)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并对比分析其不同特点。方法选用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去势睾酮组)和实验组(非去势睾酮组),两组均为20只。对照组先作双侧睾丸切除术,而实验组则做同一切口但不切除睾丸。1周后,两组小鼠都同时给予丙酸睾酮(12.5mg/kg·d-1)腹腔内连续注射20d,第21天所有小鼠均采血处死。解剖观察前列腺特点并称重,做病理检查,血清作睾酮、雌二醇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结果两组小鼠BPH模型均建立成功。实验组前列腺增生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呈单侧腹侧叶结节状非对称性增生,与临床BPH发病机制和病理相比,对照组更接近。结论小鼠不经去势而使用睾酮原液腹腔内注射,可获更为简易和合理的BPH模型。
孙伟桂叶章群米振国王全红任连生王宏志
关键词:小鼠前列腺增生
健康男性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指标的年龄相关性及其曲线分布特征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PSA指标与年龄之间的关系,并分析PSA诊断价值缺陷的潜在原因。方法对238名11~94岁年龄段的马鞍山地区健康男性统一检测PSA指标,并剔除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过高(4 ng/ml以上)的可疑癌患者数据(17名,7.15%)。按每10岁一组分为8组,分别统计分析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及%fPSA等指标均值和95%可信区间,绘制与年龄相关的3条PSA曲线并分析曲线特征。结果随年龄增长,tPSA和fPSA均逐渐增大,与年龄成正比(P<0.001),而%fPSA与年龄不成正比(P>0.05)。70岁之前,tPSA曲线有2个快速上升区,分别为0~19岁(0~0.9 ng/ml,年均增速为0.045 ng/ml)和60~69岁(1.13~1.39 ng/ml,年均增速为0.02 ng/ml)。在20~59岁的40年中,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仅为0.006 ng/ml(0.9~1.13 ng/ml)。70岁以后,tPSA 出现负增长,曲线呈下降趋势,70~79岁为终生最高峰(tPSA=1.39 ng/ml)。以40岁(tPSA=1.00 ng/ml)为临界点,tPSA曲线可分为40岁前后两个阶段和三个区间(0~39岁快速增长期、40~69岁缓慢增长期和70岁以后衰退期)。与tPSA不同,70岁以后fPSA仍继续上升,并在80~89岁达最高峰(fPSA=0.46 ng/ml)。%fPSA曲线在10岁之前快速上升到0.57,10岁以后%fPSA曲线总体呈现负增长,曲线呈逐渐缓慢下降趋势,并在50~59岁为最低(%fPSA=0.37)。结论 tPSA、fPSA和%fPSA肿瘤标记物不仅与年龄关系极为密切,且在男性终生各年龄段各具不同的动态变化特点,在中老年阶段更显迥异,尤其tPSA是三者中最易受年龄因素干扰的指标。因此,年龄也可能是导致PSA临床诊断价值和敏感性下降的原因之一。
孙伟桂胡晓武李之珍武萍郑奇传
关键词:前列腺前列腺特异抗原年龄分布
白术挥发油对LNCaP与DU145细胞表达性激素和PSA等指标的影响及意义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研究白术挥发油对人前列腺癌细胞株的体外抗肿瘤作用。方法常规培养LNCaP和DUl45细胞株。设4个对照组:不含血清的空白培养液(A组),含血清的培养液(B组),含血清培养LNCaP细胞(C组),含血清培养DUl45细胞(D组)。设6个实验组,C组加入白术挥发油浓度分别50μg/ml(C1组)、250μg/ml(C2组)及500μg/ml(C3组),D组分别加入上述3种浓度的白术挥发油(D1组、D2组、D3组)。10组细胞铺24孔板,每组均设3个复孔,两种细胞均分别按每孔2×10^6铺板。常规培养48h后,6个实验组加入各自浓度的白术挥发油,4个对照组以等量培养液替代。电镜观察各组细胞凋亡现象,取各组培养液上清并冷离心收集标本,分别检测睾酮(T)、雌二醇(E2)、孕酮(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tPSA和fPSA浓度。实验数据行多样本比较的统计学分析。结果C1和D2组生长抑制效应较好,LNCaP细胞呈时间效应正比关系,但DUl45细胞仅在药物作用24h后达到一次抑制率最大化(60.96%)。与对照组相比,C、D组T浓度均为0,E2分别为269pg/ml和239.81pg/ml,呈高表达(P〈0.05);P组问变化差异不显著;VEGF、b-FGF和fPSA均呈高表达,2组分别为102.96pg/ml、0.26ng/ml、0.16ng/ml和1763.40pg/ml、6.41ng/ml、0.44ng/ml,以D组更明显(P〈0.05);tPSA分别为0.36ng/ml和0。发生凋亡的c1、c2、c3和D3组中,T最高由0升至0.37ng/ml;E2最高由239.81μg/ml升至649.90pg/ml(P〈0.05);P最高由0.98ng/ml升至9.83ng/ml(P〈0.01)。VEGF、b-FGF和fPSA呈总体下降趋势。c2和D2组fPSA分别由0和0.04ng/ml升至1.78ng/ml和0.23ng/ml。结论白术挥发油对人前列腺癌细胞具有一定的凋亡诱导作用。雄激素非依赖性DUl45细胞在性激素、细胞因子和PSA等表达方面
孙伟桂叶章群王宏志蒋垄郑奇传史天良韩存芝米振国
关键词:白术挥发油
前列腺良恶性疾病小鼠模型及癌细胞学体外实验综合对比研究
孙伟桂叶章群米振国郑奇传齐梦霁
前列腺增生症(BPH)、癌前病变(PIN)和前列腺癌(PCa)多年来都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重点热点,但其病因机制、内在联系及与性激素的关系、有效防治等均尚不完全清楚。对于PCa,因其预后差、死亡率高、PSA系列诊断价值...
关键词:
关键词:前列腺疾病肿瘤细胞学动物实验
健康男性前列腺健康指数各年龄段分布曲线特征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综合对比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各指标,探讨健康男性各年龄段前列腺健康指数(PHI)指标潜在价值及意义。方法对238名10~90岁年龄段马鞍山地区健康男性统一检测tPSA、fPSA、p2PSA等指标,按每10岁一组共分为8组,分别计算各组均值及其95%可信区间(CI),综合对比tPSA、fPSA、%fPSA、p2PSA、%p2PSA及PHI指标,绘制各指标年龄相关分布曲线并统计分析曲线特征。结果与其他曲线趋势不同,PHI指标终生随年龄变化特征相当显著:PHI曲线在10~29岁期间相对平稳,但随后出现2个高峰和1个低谷,分别为青春期高峰于30~39岁,PHI=31.83±10.29(95%CI 10.29~53.37);老年期最高峰于60~69岁,PHI=42.85±9.06(95%CI 23.96~61.75);中年期低谷于40~49岁,PHI=9.16±2.05(95%CI 8.19~16.76)。与fPSA终生持续缓慢上升不同,PHI与tPSA两者均在老年期转向下,但PHI转折点(60~69岁)较tPSA提早约10年。结论 PHI与年龄的相关性较PSA单一指标更敏感更超前,似能更准确反映前列腺总体功能在男性各年龄段的生理或病理动态变化特征。同时综合计算多指标而获取的PHI新指标,可能较以往PSA单一肿瘤标记物具有更多的潜在研究价值。
孙伟桂夏慧新郑奇传李之珍武萍胡晓武梁朝朝
关键词:前列腺特异抗原
改良半脱套松解法治疗青少年及成人短小阴茎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在半脱套松解法处理儿童隐匿阴茎3年经验的基础上,探讨继续改良并拓展运用于成人短小阴茎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我们在自2012年报道运用半脱套松解法治疗儿童隐匿阴茎并获得良好疗效的基础上,继续采用该技术并改良运用于青少年隐匿阴茎及成人短小阴茎的手术治疗。本组共51例,年龄19.1(10~38)岁。其中10~18岁青少年患者31例(60.78%),18岁以上成人患者20例(39.22%)。手术包括矫正包皮口狭窄使龟头完全外露、冠状沟近段环形切口半脱套切割发育不良纤维条索带及肉膜直达阴茎悬韧带前缘、解除阴茎体束缚但不需阴茎根部固定、包皮及阴囊角整形等主要步骤。术后纱条捆扎,不留尿管,48 h后拆除包扎及引流条,完全敞开伤口,外涂红霉素及地塞米松乳膏,术后3~5 d出院,1周后来院复查。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性手术成功,平均手术时间26.36(15~35)min。无再次手术者,无术后出血、感染、水肿、皮瓣坏死等并发症。术后儿童及成人患者阴茎松软状态下体外长度分别从术前1.45(0.5~4.0)cm及3.13(2.5~5.5)cm延长至3.60(3.0~8.5)cm及7.92(5.5~10.5)cm。大多数患者(167/178,93.82%)术后1周来院复查时显示术后恢复好,伤口已愈,外观满意。少数患者(11/178,6.18%)伤口尚未完全愈合,改用美宝湿润烫伤膏外敷,3~5 d后即愈。远期随访1~3年,包括阴茎长度及外观、局部卫生及排尿、性心理及后期发育、成人勃起功能及性生活满意度等,均明显提高。结论半脱套松解改良术式快捷简便,术后恢复快,无明显并发症,且远期随访疗效好,不仅适合儿童及青少年隐匿阴茎,且同样适合成人短小阴茎。
孙伟桂强鹏储旭蒋堃郑奇传
关键词:疗效
安徽马鞍山地区健康男性p2PSA及%p2PSA各年龄段分布特征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体(p2PSA)相关指标价值及其与年龄相关性。方法对238名10~90岁年龄段马鞍山地区健康男性统一检测PSA和p2PSA等指标,按每10岁一组分8组,分别统计分析各组p2PSA和%p2PSA均值及其95%可信区间,与tPSA、fPSA及%fPSA等指标综合对比,绘制年龄相关曲线并分析曲线特征。结果 p2PSA 与 tPSA 曲线均随年龄增加而总体呈上升趋势。tPSA曲线以40岁为标志性临界点(1.0 ng/ml),p2PSA曲线按年龄段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p2PSA上升低区(0~29岁,95%CI 2.22~5.91 pg/ml)、波动上升期(30~59岁,95%CI 4.66~11.74 pg/ml)和老年上升期(60~89岁,95% CI 7.44~18.63 pg/ml)。其中40~49岁区间, p2PSA由5.24 pg/ml快速升至9.93 pg/ml,年增速度0.47 pg/ml,显著大于tPSA增速(P<0.001)。70岁后,与tPSA转为下降趋势完全不同,p2PSA依然继续上升。40岁之前,%p2PSA曲线与%fPSA相似,呈总体下降趋势。但40~49岁期间走势与%fPSA下降趋势完全相反,由17.01再次快速上升,在45岁左右与%fPSA曲线交叉,至50~59岁期间达到26.65,为终生最高峰。p2PSA/tPSA曲线与年龄相关性较小,10岁后曲线终生都相对平稳,波动于5~10之间。结论 p2PSA及%p2PSA指标与PSA一样,也呈现年龄相关性特点。同时结合多指标和患者年龄因素综合分析判断在临床各方面潜在价值可能优于以往单一PSA指标。
孙伟桂夏慧新胡晓武李之珍武萍郑奇传梁朝朝
关键词:前列腺特异抗原
半脱套松解法治疗隐匿阴茎疗效探讨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简化隐匿阴茎术式,既有较好手术效果,又减少减轻各种术后并发症。方法:58例隐匿阴茎患者,平均年龄6.8(3~15)岁。术式包括矫正狭窄包皮口使阴茎头完全显露、半脱套法翻转包皮并矫形、沿白膜表面切除发育不良条索带达阴茎悬韧带前端、使阴茎体释放但不作白膜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性手术成功,手术时间平均33(15~45)min,术后阴茎体外长度从术前平均1.4(0.5~2.8)cm增至3.9(3.2~8.5)cm。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3年,包括阴茎外观、长度和自我感觉等,均效果满意。该术式简便、并发症少且术后恢复快。手术不影响阴茎根部深处神经血管和阴茎悬韧带等,不损伤阴茎本身结构及功能。结论:该术式简单有效,术后效果较好,尤其适合过度担忧手术并发症、将来性功能和生育问题的部分患者。
孙伟桂郑奇传蒋堃
关键词:隐匿阴茎术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