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涛
- 作品数:10 被引量:119H指数:6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 乡土化抑或正式化:农村低保对象瞄准的运作与反思被引量:1
- 2017年
- 低保制度作为国家社会保障有机体系的一部分,有着为贫困人口维持基本生活的功能要求。低保资源的稀缺性与对象的特定性要求建立一定的对象筛选与甄别机制,即精准识别扶助对象,这是形成低保资源分配效果的关键。农村家庭收入的非正式性与流动性为低保对象瞄准增加了难度。鄂西Y村通过将小组长吸纳到低保领导小组,赋予他们正式身份以及在村庄低保评定大会将他们作为低保对象信息的重要提供者,乡土力量在低保评定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对小组长低保评定权力的监督通过乡土社会的舆论与面子进行硬约束。乡土力量之所以能够在低保对象瞄准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依托于村民小组内生的全息信息网络,这些乡土力量处于关键节点,确保了对低保对象信息的全面真实掌握。农村低保对象瞄准的乡土化机制对于政策部门完善低保制度有着一定借鉴与参考意义。
- 班涛
- 关键词:农村低保乡土化
- “单向度”治理、阶层结构与底层抗争被引量:1
- 2017年
- 当下中国快速而剧烈的社会转型必然涉及到利益的调整与分配,而利益分配格局的重塑必然带来部分群体利益受损,造成各种抗争行动乃至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底层抗争的既有研究可分为'权利诉求—抗争政治'与'道义伦理—底层政治'两种分析框架,前者主要关注上访、集体行动与群体事件等形式的正式的有组织的制度性对抗,后者则研究农民抗争的另一种形式'弱者的武器'。二者都侧重于行动者的主观能动性。
- 班涛
- 关键词:阶层结构富人阶层单向度
- 名实分离与融合:业委会参与社区治理的制度与实践分析被引量:14
- 2017年
- 实证调研发现,业委会在社区治理中的运作实践与将其视为维权自治组织的制度设定之间存在悖离,亦即"名实分离"。分离的原因在于异质化与碎片化的社区结构中业主之间缺乏共同历史记忆与社会关联,造成业委会的实践运作悬浮于社区之上,自利性倾向凸显。融合的实现需要政府以趣缘关系网络为媒介营造社区共同体,进而增强业主间的社会关联,促进现代公民精神成长及提升居民参与治理能力。
- 班涛
- 关键词:业委会维权自治
- 弱关系型民间借贷的运行逻辑与实现机制——以山西田村调查为例被引量:4
- 2016年
- 民间借贷行为在农村一直普遍存在,山西田村作为经济欠发达与社会低度分化地区的代表,其民间借贷行为除了发生在强关系的亲戚朋友之间,以第三方主体为中间人的弱关系的村民间借贷也占据一定地位。不同于市场经济下陌生人间的理性行为,弱关系的民间借贷行为遵循着互惠与道义的运行逻辑,而互惠与道义的实现依托于村庄公共信用体系。村民间互助即仪式性互助与日常生产生活互助奠定了村庄公共信用体系的社会基础。
- 班涛
- 关键词:民间借贷互惠道义公共信用
- 失衡与重构:“单向度”治理、阶层结构与底层抗争——基于浙北S村的经验分析被引量:6
- 2017年
- 底层抗争的既有研究强调行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对行动与结构关系关注较少,文章从阶层关系结构角度分析底层抗争。在东部经济发达村庄阶层分化背景下,富人阶层成为村庄治理的单一主体,且依照私人化逻辑开展治理,形成"单向度"治理格局,底层成为村庄治理中被动的他者,在村庄利益分配结构中处于边缘地位。富人阶层主导的治理秩序产生的结果即为利益分配的失衡,底层作为利益分配格局中的不利一方,通过抗争行动调适利益分配秩序成为其合理选择。底层抗争实践包括正式行动与弱者的武器两种类型,然而底层抗争面临着被瓦解的困境,归根结底在于"压制型"阶层结构,即富人依托权力关系与文化象征双重网络将底层笼罩于其中,底层难以冲破这一结构之网。底层抗争的受阻以及底层在村庄社会生活的被区隔推动了阶层之气的积聚与升华,阶层间对抗行为几率增加。底层抗争从根本上得以缓解的路径在于重构村庄治理格局与阶层关系结构,重构上述结构主要依托外部国家力量,以最终实现村庄社会的和谐有序与良性运行。
- 班涛
- 关键词:阶层分化
- 农村声望地位的阶层确认研究——基于“结构——互动”视角的解读被引量:8
- 2018年
- 基于东部农村的实地调查发现,阶层分化背景下富人阶层凭借经济地位实现了对声望地位的确认,亦即声望地位与经济地位之间存在选择性亲和。声望地位阶层确认的实践机制为富人借助于经济资源以私促公以及以私助私,具体而言公的层面包括富人阶层为其他阶层提供生存型与发展型公共品,私的层面包括富人对其他阶层的日常性的礼物赠予与扶危济困,由此形成了其他阶层对富人资源的依赖。人际交往的互惠原则,即施报平衡,在富人阶层无需其他阶层以有形资源回馈背景下推动了其他阶层让渡对富人阶层的服从与尊敬,以此富人阶层获得较高声望。上层富人对声望地位的阶层确认实践离不开社会结构支撑,高度熟悉与信息对称的熟人社会为富人阶层获得声望地位提供空间基础,地方性规范的软约制保障了富人阶层对其他阶层自愿让渡尊敬与信任,以及村庄的归属与价值共同体意涵构成了富人追求声望地位的动力。上层富人对声望地位的阶层确认实践重塑着社会结构,体现在村民间熟悉与信任度下降以及村落共同体意涵弱化,熟人社会走向半熟人化。
- 班涛
- 关键词:熟人社会
- 社区主导、多元主体协同参与:转型期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路径探讨与完善对策被引量:43
- 2017年
- 农村人口快速老龄化与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家庭结构的微型化与老年人独居与空巢化,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严峻挑战,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成为理性选择。以往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集中关注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功能,忽视了对社区作用的探讨。本文运用社区主位视角分析了上海松江的以社区为主体,社区、政府、社会组织多元主体合作配合与协同参与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这一模式具有从养老服务需求者的角度提供养老服务,提高了养老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服务质量,实现了对社区内部、政府与社会的养老资源的优化整合,理顺了社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有利于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等比较优势。针对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运作中存在的不足,需要从落实与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强化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资金支持、为老年人提供高品质的养老服务、社区组织工作人员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员的技能培训、提升服务质量等几个方面予以完善。城镇化背景下社区主位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于外部资源稀缺的中西部村庄有着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意义。
- 班涛
- 关键词:农村居家养老政府社会组织
- 年轻夫妇“两头走”——乡村家庭权力结构变迁的新现象被引量:18
- 2016年
- 近年来,年轻夫妇"两头走"这一新型家庭居住模式逐渐在鄂西农村变得普遍起来。通过实地调查着重分析了这种物理空间意义上的居住模式重塑的微观家庭权力结构,进而探讨家庭成员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变迁。不同于传统从父居模式下的以男方父代家庭与年轻夫妇为主、女方父代家庭较为次要的主次型家庭权力结构,两头走的婚居模式形塑的家庭权力结构为男女双方父代家庭与年轻夫妇的三角平等结构。这对我们认识当下的代际关系与养老、年轻人的独立等问题有着现实意义。
- 班涛
- 农村养老的区域差异研究被引量:12
- 2017年
- 既有对农村养老的研究从"养儿防老"观念、子代养老意愿与老年人生存状况等层面得出了家庭养老弱化的总体认识,忽略了空间区域变量对农村养老形塑的非均衡格局。基于生成动力、责任主体、预期与实践形态几个要素,可以将农村养老分为伦理型、规则型与情感型。三种养老模式分别对应于南方团结型村庄、北方分裂型村庄与中部分散型村庄。养老模式之所以与空间区域存在选择性亲和,在于不同区域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构成状况与关联程度。从村庄社会结构的区域差异角度理解农村养老,对于我们深化农村养老的理论认识以及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有着一定借鉴与参考意义。
- 班涛
- 关键词:农村养老
- 转型期农村离婚的类型、变迁及后果被引量:12
- 2017年
- 以西部一个乡镇1978-2012年的离婚情况为分析对象,总体分析显示该镇的离婚率呈快速增长态势。依据个体离婚行为产生的主导因素将离婚分为身心缺陷型、性格志趣差异型、性行为越轨型与经济贫乏型,其中经济贫乏离婚,因男性经济条件无法满足女性的消费需求而引起的妇女提出离婚成为主要类型。打工经济背景下婚姻价值的嬗变、城乡消费圈的一体化、妇女在再婚市场的优势地位以及妇女离婚的社会支持网络共同推涨了妇女基于物质因素提出离婚的比例上升。经济贫乏型离婚的上升形塑了农村离婚区域分布的梯度效应与低洼地带,造成了经济困难家庭的弱势累积与心理焦虑,对其可能诱致的社会风险与道德风险需要引起反思与警醒。
- 班涛陈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