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静
- 作品数:11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理学更多>>
- 大学物理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 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走进行教学改革的着力点,也是制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点之一.本文介绍了在大学物理教学中试点的几种教学方法,实践表明这些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有利于学生自立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
- 杨华侯德亭何静
-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学实践科学思维自立学习
- 包层折射率改变的光子晶体光纤双折射特性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分析了一种通过改变包层空气孔径向折射率产生双折射的光子晶体光纤,比较了几何对称性对这种光纤双折射特性的影响。利用有限元法对该光纤基模的电场分布、归一化双折射,偏振等特性进行了数值分析,并且分析了一些参数对双折射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通过调节包层径向孔内介质折射率n,空气孔直径d和包层空气孔间距∧的大小,控制光子晶体光纤的双折射特性。当同时改变光纤的几何结构和径向孔内折射率时,双折射效应明显增大,得到了比普通保偏光纤高出一个数量级的结果。这一结果为光子晶体光纤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 何静郜伟余仲秋
- 关键词:纤维与波导光学光子晶体光纤双折射
- 光子晶体光纤的色散特性分析
- 2007年
- 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光子晶体光纤的色散特性。在考虑纯石英材料自身色散的前提下,计算光子晶体光纤的模场分布,基模有效折射率和色散系数等参数。结果表明,调节空气孔直径d和包层空气孔间距∧的大小,改变空气孔填充介质的折射率n,可以有效地控制光子晶体光纤的色散,为光子晶体光纤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 何静余仲秋李彬郜伟
- 关键词:光子晶体光纤有限元法色散
- 以科学论证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大学物理教学实践探索
- 2024年
- 以科学论证能力培养为核心,在大学物理教学中融合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以问题为牵引,将教学流程分为提出任务阶段、知识学习阶段、自主探究阶段、讨论反思阶段和改进总结阶段五部分,通过探究式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研究型学习的能力,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 何静张晖宋冬灵
- 关键词:大学物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 基于物理学术竞赛平台 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被引量:3
- 2017年
- 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是中国借鉴国际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的模式创办的全国性赛事,由于该竞赛独特的竞赛模式和竞赛理念,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本文根据作者在学校组织校物理学术竞赛和选拔组队参加全国赛的探索经验,就如何开展物理学术竞赛和相关的组织培训工作,以及依托物理学术竞赛进行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探讨。
- 郭东琴何静
- 关键词:选拔
- Vista中信任链建立机制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信任链机制是Vista建立可信环境的基础,对其实现过程及安全性分析将为Vista的安全评估提供重要依据。针对Vista中信任链的建立过程,对可信计算机制在Vista中的实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通过逆向工程的手段对Vista信任链建立过程中的相关代码进行了剖析,给出它们的实现方式和主要的工作流程。并对Vista信任链机制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给出其安全隐患。
- 郜伟何静
- 关键词:VISTA可信环境可信计算逆向工程
- 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被引量:9
- 2008年
- 数据库技术是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支撑技术,数据库的建立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结构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对应用系统的效率以及实现的效果产生影响。本文重点介绍系统开发过程中数据库部分的设计,并以高校教师的信息管理为例对具体设计环节进行分析和讨论。
- 李彬何静张岩
-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开发数据库设计关系数据库
- 光子晶体光纤的色散特性分析及高双折射结构设计
- 光子晶体光纤是一种新型的光纤,由于它具有普通光纤所无法比拟的特殊的光学特性,在近几年成为光纤研究领域的热点。 本文介绍了光子晶体光纤的研究背景及发展现状,分析了它的结构特性,并列举了一些不同结构的光子晶体光纤,简单介绍了...
- 何静
- 关键词:光子晶体光纤有限元方法色散双折射
- 操作系统可信机制功能模型研究
- 2012年
- 提出了一种操作系统可信机制功能模型建立方法,基于XML设计了存储结构,并用于可信机制层次功能模型的存储和转换;设计了IDA反汇编工具的相关插件,实现了从二进制代码中自动抽取和保存函数依赖关系、函数CFG图和层次功能模型的功能。
- 郜伟高红霞何静
- 关键词:操作系统函数依赖二进制代码
-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模式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使移动学习成为可能。文章给出了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平台模型,基于此平台阐述了课堂教学中及时学习反馈以及结合反馈进行同伴讨论的教学模式,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的诸多弊端。
- 郜伟何静沈建京姚世军
- 关键词: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