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丰涛

作品数:18 被引量:20H指数:2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艺术
  • 5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智取
  • 4篇《智取威虎山...
  • 3篇戏剧
  • 3篇戏曲
  • 3篇民族
  • 2篇样板戏
  • 2篇题材
  • 2篇文本
  • 2篇剧院
  • 2篇话剧
  • 2篇程式化
  • 1篇雪夜
  • 1篇雪原
  • 1篇样板戏研究
  • 1篇仪式化
  • 1篇赵氏孤儿
  • 1篇遮蔽
  • 1篇知青
  • 1篇上海京剧
  • 1篇上海京剧院

机构

  • 11篇南通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12篇郭丰涛
  • 1篇丁富生
  • 1篇张节末

传媒

  • 4篇戏剧文学
  • 2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东方艺术
  • 1篇戏剧之家
  • 1篇文艺争鸣
  • 1篇南京工程学院...
  • 1篇南通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1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智取威虎山》六个版本的美学分析——从仪式化角度谈起被引量:10
2013年
现代京戏《智取威虎山》,取材于1957年出版的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1958年由上海京剧院集体改编演出。1966年底,《智取威虎山》连同其余七个文艺作品,被官方宣布为"革命样板戏"。(1)其前后共经历六个版本:1958年版(上海文艺出版社1958年出版)、1964年汇演演出本、1964年10月修订本(载《剧本》1964年12月号)、1967年版(载1967年《红旗》第8期)、1969年版(载1969年《红旗》第11期)以及1971年版(人民出版社1971年出版)。
张节末郭丰涛
关键词:《智取威虎山》美学分析仪式化《林海雪原》《红旗》上海京剧院
样板戏与戏曲现代性转型被引量:1
2016年
晚清,基于国民的启蒙宣传,戏曲被从文坛边缘询唤到舞台中心,展开一系列现代化改革。异于西方现代艺术自主自律的发展,戏曲现代性转型开始即与宣传工具职能混合。其内容与形式的改革,始终以某种意识宣传为是。自晚清启蒙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戏曲艺术自主探索、抗战革命宣传、新中国成立后"新民"塑造,戏曲改革呈现前所未有的多元景观。样板戏,实乃晚清以来"戏改"中的一链。本文采用长时段视角,立足戏曲本体,通过梳理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与戏曲改革内在逻辑的发展演变,呈现样板戏生成的历史因缘。
郭丰涛
关键词:样板戏现代民族国家工具化
“屈原戏”的现代转型与审美裂变
2024年
较之元明清,现代“屈原戏”在抒情主题、审美追求、悲剧结撰三个层面发生裂变:(1)跳出科场、仕途的古典抒情主题,通过植入自我、国族、人民等现代性话语,契合不同时段的政治文化规范,提升屈原抒情的现代品格;(2)摆脱儒家“怨而不怒”的诗教规范,将屈原的“怨情”导向具有突破性力量的“怒”,激发主体的反抗意志;(3)跳出古典戏曲“大团圆”的结撰传统,叙事终止于屈原投江,那一刻悲剧情感达至饱和,震动不同时代的观者。现代“屈原戏”为知识分子发抒情感以及参与现代中国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能量源,但是,对戏剧功能性的强调以及剧中自我/他者二元对立的抒情模式,减弱了其美学价值。
郭丰涛
关键词:悲剧意识
欧阳予倩南通戏曲改革活动探赜
2017年
1919年,欧阳予倩应张謇之邀前往南通主持戏曲教改工作。期间,欧阳氏坚持自己的戏剧理念,努力在艺人、剧场、剧评诸方面确立戏曲艺术的主体地位,构建了一套极具现代意义的戏曲教、演与批评系统。但因戏剧理念不同,不满三年,欧阳予倩便黯然离去。戏改活动虽告中止,但居通时形成的教改模式在其后来诸如广东戏剧研究所、广西桂剧改革以及任职中央戏剧学院过程中不断修正沿用。可以说,提供欧阳予倩第一块戏剧改革试验基地的,正是近代第一城南通。
郭丰涛
关键词:戏曲改革
新程式化——基于《知青》《智取威虎山》《赵氏孤儿》三个文本的考察
梁晓声反思"文革"的影视剧《知青》,人物按照人性/阶级性的正反两极原则设定,致使人物转向两极对立的角色,步入"新程式化"表演,迷失了历史真实。让人吃惊的是,角色两极对立的程式化设置,近接于样板戏的美学原则。《智取威虎山》...
郭丰涛
关键词:角色化两极化
谈新版《风雪夜归人》的改编
2018年
近来重翻吴祖光名剧《风雪夜归人》(1944年上海开明书店本),这部七十五年前创作的作品,依然深深打动了我。感慨之余,又特意从网上找到2012年由国家大剧院制作、北京人艺著名导演任鸣执导的话剧《风雪夜归人》,虽未有现场观剧的立体感,不过对《风》剧的改编仍可窥其大体。
郭丰涛
关键词:《风雪夜归人》改编国家大剧院开明书店北京人艺《风》
《智取威虎山》文本生成分析——基于戏剧文体的视角
2018年
《智取威虎山》拥有完整有序的文本生成谱系。1958年,北京人艺取材曲波小说《林海雪原》,改编话剧《智取威虎山》。同年,上海京剧院在借鉴话剧基础上改编现代京戏《智取威虎山》,其后,现代京戏复历五次文本修改。究其文本演进的主要动力,无疑乃主流观念的需求,但不容忽视的是不同戏剧文体基于自身美学传统的革新探索对《智》剧文本转换、生成的重要意义。另外,透过这一历程,还可细绎主流观念与京剧美学如何达成统一。
郭丰涛
关键词:《智取威虎山》文本戏曲现代化
“样板戏”研究刍议
2018年
20世纪90年代至今,"样板戏"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存在一些问题:过于强调政治意识对于艺术创作的压制;忽视样板戏生成历史尤其缺乏戏剧史脉络的梳理;援引西方理论术语,学术原创性有待提高。另外,诸研究过于注重政治、文化层面的阐释,致使"样板戏"自身的艺术特质尚未深析即给遮蔽掉了。笔者认为目下样板戏的研究应首先回归文本,对其版本谱系的梳理及文本细读乃首要任务,借此细绎其艺术特质;其次,回到历史语境,尤其从戏剧史层面审视样板戏的生成逻辑,庶几更为客观地认识与评价样板戏。
郭丰涛
关键词:文本戏改
20世纪屈原题材戏剧的三种书写被引量:2
2021年
屈原及其作品被援引入20世纪戏剧文学中,诞生二十多部屈原题材剧目,成为20世纪屈原接受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20世纪剧作家对于屈原题材的戏剧重构,采取自喻性、政治化、反思性三种书写方式。自喻性书写,与剧作家主体觉醒后用“现代”眼光观照自身“边缘化”的生存所获得的生命体验有关,屈原形象呈现浓郁的自我抒情色彩;政治化书写,主要应和时代政治所需,凸显屈原的爱国热忱及人民属性;反思性书写,借由屈原展开对传统道德的反思与重建。20世纪屈原题材戏剧为现代知识分子寻求自我认同、参与民族国家创建提供重要的精神资源,并且形塑了民众对屈原的现代认知。
郭丰涛
被“遮蔽”的屈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六部屈原题材剧作
2021年
郭沫若创作于1942年的历史剧《屈原》,基本奠定屈原的现代形象。事实上,郭剧之前,已存在的六部以屈原为主角的现代剧作郭沫若独幕诗剧《湘累》(1920)、王显廷独幕剧《怀沙》(1929)、高佩琅六幕话剧《屈原》(1934)、止戈二幕话剧《抱石投江》(1935)、侯枫三幕歌剧《屈原》(1936)、茨荪独幕剧《汨罗江畔》(1939)塑造了别样的屈原形象,然而多未被学界关注。对这几部作品的作者、剧艺及屈原形象等进行考析,一方面可为屈原形象研究提供新的面向;另一方面亦可考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借屈原发抒情感、确定自我身份的戏剧实践。
郭丰涛
关键词:戏剧作品自我身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