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室外定点观察,子实体诱导及r DNA ITS、MS204、tef1-α3种分子标记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对板栗褐缘叶枯病Phomopsis castaneae-mollissimae的协同致病菌板栗蛇孢日规壳Ophiognomonia castaneae的生活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每年7月下旬至8月初叶片发病初期很少分离到O.castaneae,随着病斑扩大该菌的分离频率逐渐增大,至发病后期其分离频率可高达78.5%,甚至可超过致病菌P.castaneae-mollissimae,10月下旬板栗落叶背面的病斑上开始形成O.castaneae的分生孢子盘,11月下旬开始形成O.castaneae的子囊壳原基,次年5、6月越冬落叶背面的病斑上长出子囊壳;带病斑的叶片经室内外诱导,0–25℃范围均可产生成熟子囊壳;湿度是决定子囊壳能否形成的关键因素,强光照不利于子囊壳的产生;分离物的菌丝体在PDA培养基上培养,易产生分生孢子;将分离物分为两种交配型,相互交配后6个月所有处理均未长出该菌的有性型子实体。室外定点观察及r DNA ITS、MS204、tef1-α3种分子标记表明分离物和病斑上的子囊孢子及其萌发菌丝为O.castaneae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