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春艳

作品数:5 被引量:20H指数:2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舟山市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清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急性
  • 2篇急性脑梗死
  • 2篇梗死
  • 1篇动脉
  • 1篇动脉内
  • 1篇动脉内膜
  • 1篇动脉内膜中层...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血清胱抑素
  • 1篇血清胱抑素C
  • 1篇血行
  • 1篇血行播散
  • 1篇血液
  • 1篇抑素
  • 1篇中层厚度
  • 1篇生物标志
  • 1篇生物标志物

机构

  • 5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台州市立医院

作者

  • 5篇刘春艳
  • 3篇何松彬
  • 3篇唐维国
  • 3篇张亚萍
  • 2篇王斌达
  • 1篇吴舟娜
  • 1篇施正祥
  • 1篇李海军
  • 1篇杨登法
  • 1篇陈瑛

传媒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年份

  • 2篇2017
  • 3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表达的抗体芯片分析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应用细胞因子抗体芯片技术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段血清中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40例,按不同发病时段分为发病2 h组、4 h组、6 h组、24 h组及72 h组,每组8例;另外,健康对照组8例。采用细胞因子抗体芯片技术平台,测定血清中60种细胞因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患者血中细胞因子表达谱发生了明显变化:1有15种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普遍呈现为高表达,包括:IL-1β、IL-1ra、IL-2、IL-5、IL-6、IL-7、IL-10、IL-15、IL-16、GM-CSF、M-CSF、TNF-α、LIGHT、GDNF、Leptin等。其中,有部分在脑梗死发病早期表达高于后期,包括:IL-6、IL-7、IL-10;另有一部分在后期表达高于早期,包括:IL-5、GM-CSF;还有部分在脑梗死的某时段特别高,包括:IL-5、IL-3、IL-15、MCP-4;2有9种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普遍呈现为低表达,包括:BMP-4、Eotaxin-3、IGFBP-3、IGFBP-4、GCP-2、I-309、MCP-1、RANTES、CNTF。结论细胞因子可能直接或间接参与炎症细胞的活化和浸润,并在神经元的损伤与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王斌达张亚萍刘春艳唐维国何松彬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抗体芯片细胞因子
急性脑梗死超早期血液生物标志物β-acti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发病<6 h)血液β-actin的表达状态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设立为急性脑梗死组,并且按不同发病时段,分为脑梗死2 h组、脑梗死4 h组、脑梗死6 h组、脑梗死24 h组及脑梗死72 h组,每组16例;并且与非脑梗死组进行对照比较。非脑梗死组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脑出血组及健康人群组,每组1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液β-actin的表达状态,并与临床病情结合进行分析。结果:1急性脑梗死组的血液β-actin含量为(4.24±2.74)ng/mL,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的(2.25±1.6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脑梗死2 h组血液β-actin含量与非脑梗死人群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通过ROC曲线确定血液生物标志物β-actin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截断值为2.10 ng/mL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一定的特异度;3急性脑梗死组血液β-actin水平与梗死面积大小以及NIHSS评分呈一定相关性。结论:急性脑梗死超早期血液β-actin的表达升高可能是一种实用的血清生物标志物。
张亚萍王斌达刘春艳叶指南唐维国吴舟娜何松彬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Β-ACTIN生物标志物
注射海洛因致脊髓硬膜外脓肿一例
2017年
脊髓硬膜外脓肿(SEA)是硬脊膜外间隙的化脓性感染,它的病原菌绝大部分来源于血行播散或邻近感染组织。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长期注射海洛因引起的SEA患者报道如下。
叶指南刘春艳陈瑛杨登法李海军
关键词:长期注射海洛因化脓性感染血行播散病原菌
血清胱抑素C对体检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体检人群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作用。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对体检人员进行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测定,根据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将体检者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各134例。再将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根据有无斑块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采用乳胶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PETIA)检测血清胱抑素C水平及相关生化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分析血清胱抑素C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作用。结果 1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胱抑素C、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颈动脉斑块组血清胱抑素C、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等级相关分析发现: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内膜厚度呈显著相关(P<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高水平血清胱抑素C、年龄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体检人群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密切相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
施正祥张亚萍刘春艳何松彬唐维国
关键词:血清胱抑素C颈动脉粥样硬化体检人群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帕金森病患者视觉功能障碍的研究
目的:  ⑴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患者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及本顿视觉保持测验(Benton visual retention tes...
刘春艳
关键词:帕金森病视觉认知临床病理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