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新文

作品数:10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杭州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马一浮
  • 2篇六艺
  • 2篇经学
  • 1篇熊十力
  • 1篇学术
  • 1篇学术背景
  • 1篇学术定位
  • 1篇学术规范
  • 1篇一心
  • 1篇元代
  • 1篇之学
  • 1篇儒家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学
  • 1篇现代学术
  • 1篇六艺论
  • 1篇检讨
  • 1篇交融
  • 1篇工夫
  • 1篇贵和

机构

  • 5篇杭州师范大学
  • 5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10篇邓新文

传媒

  • 2篇学术界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浙江学刊
  • 1篇中州学刊
  • 1篇杭州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马一浮“六艺一心论”对经学的整合被引量:1
2008年
马一浮的"六艺一心论",是继郑玄的《六艺论》之后系统阐述六艺要旨的一部大论。摆在马一浮面前的有两大问题:一是学科纷呈,学派纷争,如何求其统合的问题;二是经学如何从近三百年的疑古—考古—复古—疑古的循环变奏和受西学冲击后的苦闷彷徨中寻找出路的问题。马一浮"六艺一心论",可以说是解决上述两大问题的一次比较成功的尝试。"六艺一心论"是如何解决的呢?一是依其"同本异迹"的统类方法,将全部学术汇归于六艺;二是依其"心外无物"的本体论,将六艺摄归于一心。前者解决的是学科纷呈、学派纷争的问题,后者解决的是经学向何处去的问题。
邓新文
关键词:马一浮六艺一心经学
元代佛教史评议被引量:3
2005年
任宜敏的新著《中国佛教史——元代》是我国佛教史研究领域的一项填补空白的著作。该著在材料处理和写作方法上都有别具一格的地方,在思想和观点上都有大胆创新的成果。但也正因为如此,该著又有可能成为一部极具争议性的作品。本文抛砖引玉,从“两大特点”、“两点不足”和“一点商榷”三个方面,开诚布公地予以评议。希望能引起学术界和佛教界的热烈讨论。
邓新文
关键词:元代佛教史藏传传承
马一浮与熊十力的六艺论之异同被引量:1
2007年
马一浮和熊十力都是在20世纪初中国社会全面反传统的历史背景中,挺身而出,坚决捍卫儒学价值的著名人物。二人虽相知甚深,却又和而不同。二人都以六经为依归,都以阐发六经大义为本分,但他们的六艺论,既有大纲大要上之异同,又有许多具体观点之分歧。
邓新文
关键词:马一浮熊十力六艺论
马一浮之学及其定位问题被引量:3
2006年
马一浮学贯中西,精通儒、释、道及诸子百家,最终却以六艺为归。这一取向已非“文化保守主义”所可盖棺论定。马一浮道德学问之造诣同其在学术史上之地位殊不相称,个中原因乃在学术界对其学术定位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马一浮算不算新儒家?马学是不是哲学?马学是心学还是理学?本文试图做一抛砖引玉的解答。
邓新文
关键词:马一浮学术定位
“贵和”取向与“致和”工夫被引量:3
2006年
建设和谐社会,人多寄望于政府的宏观调控,以为均贫富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利益的杠杆作用固然必不可少,但文化、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是不可或缺。社会和谐的实现,关键在于辨明“贵和”取向与笃行“致和”工夫。“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中国古圣先贤对于“和”的体认,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惟其如此,在“贵和”的价值取向上许多流行的观念实际上是似是而非的。对此不进行一番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工夫,和谐社会的建设便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贵和”的取向难免导致“失和”的结局。
邓新文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学
理解马一浮的障难试析
2008年
下里巴人从者众,阳春白雪和者寡。被梁漱溟先生誉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的马一浮先生,其人其学,向来曲高和寡。最近几年,随着国学的升温,马一浮先生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然纵观这些研究成果,浮慕其成就者多,赞叹其躬行者少;识其博者众,知其约者寡:一言以蔽之,大多得其性之所近,述其习之所在,罕有真能步入堂奥而心领神会者。个中原因何在?本文认为当前学界理解马一浮先生的困难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价值取向上的背道而驰,二是学问涵养上的天地悬隔,三是方式方法上的南辕北辙,四是艺心文风的雅俗异趣。
邓新文
关键词:马一浮
马一浮“六艺一心论”对经学的整合
<正>马一浮的"六艺一心论",是继郑玄(127—200)的《六艺论》之后系统阐述六艺要旨的一部大论。一千八百多年来,中国学术不仅经历了先秦传统的遗传与变易,而且经受了两度深刻而持久的外域文化的激荡与挑
邓新文
文献传递
儒家富强观试析被引量:3
2013年
儒家价值与国家富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和文化、学术史的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儒家精英的富强观与世俗社会的富强观有着本质的区别。儒家的政治理想在"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其中,"正德"是富强的基础,"利用"是富强的手段,"厚生"是富强的目的。所以,儒家的富强观,不是物丰兵利的富强,而是仁义充实的富强;不是急功近利的富强,而是长治久安的富强;不是自私自利、弱肉强食的富强,而是自他兼利、己欲达而达人的富强。一言以蔽之,儒家富强之真义,在道德之富强而不在物力之富强。儒家不为争强好胜而富强,而是为正德、厚生而富强。能令富强不异化、不偏离正轨的保证即在于正德,而厚生之终极目的仍然在于正德。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德不仅是儒家富强观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儒家富强观的目的与归宿。偏离"正德"的富强,是异化的富强,是害生的富强,不是儒家的富强。
邓新文
关键词:儒家
从马一浮再思士之为士被引量:2
2005年
士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不仅有其特殊的社会地位,而且在文化上也有其特殊的意义与特殊的价值。当前学术界和普通民众对士的理解,基本上是一种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理解。这种理解基本上是从士作为一个知识群体在历史上的表现和功能,即从“相”和“用”两个维度进行的,对于士之为士的“体”却缺乏深切透辟的体认。之所以选取马一浮作为省思士之为士的典型,不仅因为他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最孤寂、最笃实地恪守了士的精神,而且因为他对士的本质有与孔子不一不异的论述。
邓新文
关键词:马一浮
中国现代学术规范之省思被引量:1
2005年
尊师之道,是中国两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并影响东亚各国。当前教育界、学术界相继出现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失落,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以及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我们以忧患的心情,从各个层面阐发了学术自由与规范、创新与抄袭、道德与腐败、责任与义务等的关系,并从中国现代学术规范的省思中,反思中国儒、佛两家的学术规范。这种不良行为的根源,是因为师不尊、道不重的缘故。尊师重道,一为尊师之道;一是自尊之道。前者为为学之道,后者为为师之道。教育界、学术界教师只有自尊,才能获得社会、他人、学生的尊敬。教师的为师之道包括师德、师才、师法,教师为人师表、为人模范,是人们所敬仰的人类灵魂的塑造者,这就要求教师有崇高的道德情操,才能肩负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的重任。在学术研究中要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严禁学术腐败。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既要勤学、勤思、勤练,学问渊博,掌握新知,又要精心备课,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严以律己,才能净化学术生态环境。学生要像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样尊敬老师,向老师学习。学生一方面要勤学苦练,虚心好学,学以致用,成为国家的栋梁;另一方面“师不必贤于弟子”,师生平等讨论,教学相长。尊师的为学之道和师自尊的为师之道都应以“诚?
邓新文
关键词:学术规范现代学术学术背景检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