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军
- 作品数:16 被引量:6H指数:1
- 供职机构: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艾略特文学批评中的“传统”观被引量:1
- 2016年
- 面对"传统"遭遇忽视和放逐,艾略特毅然重视传统,并独具慧眼地对"传统"的内涵进行了极具深度地重新阐释,从而再次确立了"传统"在文学批评中的重要地位。对艾略特文学批评视域下的"传统"观进行深入探究,可以为现代的文学批评理论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重要参考。
- 杨向荣何晓军
- 关键词:艾略特文学批评
- 论布洛赫“前仿真美学”中的三重学理
- 2024年
- 布洛赫的“前仿真美学”由三重相互联系的学理构成,其一是审美象征学理:布洛赫将“前仿真”从德语的“提前照亮”而引申出审美象征性语义,指文艺具有提前模仿未来美好状况之功能,形成仿佛真的实现了一般的审美现象。结合布洛赫关于审美象征性语义与审美活动来理解和把握“前仿真美学”,赋予它的概念内涵。其二是“过程”哲学学理:布洛赫强调以“过程”为“真实”,通过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审美理想的过程化,使文艺审美得以提前仿真式实现,揭示它的审美机制。其三是马克思主义学理:布洛赫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立场,通过审美整体性联动,审美现代性批判和审美愿景意识追求,凸显它的思想本质。此三重学理依次源于生活、真理和理想且以审美活动为纽带而相互联系,在美学构成上则对应于概念内涵、审美机制和思想本质,从逻辑和内容上共筑了他的“前仿真美学”。
- 何晓军李志雄
- 关键词:布洛赫
- 社会历史批评视域下的《活着之上》生存方式的解读
- 2016年
- 《活着之上》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一种是现实性的生存方式,另一种是理想性的生存方式。以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为基点,通过分析《活着之上》生存方式诞生的社会历史语境,并探究各式人物形象对生存方式的不同选择,以期在对《活着之上》的生存方式进行深入解读的同时,进一步明确《活着之上》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 何晓军
- 关键词:社会历史批评
-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性审美实践——基于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
- 2016年
- 《孔雀东南飞》作为一种悲剧性创作实践,精心营造了一场围绕焦仲卿与刘兰芝之间而展开的爱情悲剧。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则从理论上对悲剧进行了深入探究。以《诗学》的悲剧理论为基点,对《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性审美实践进行剖析,既有助于挖掘《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性审美内涵,又有利于检验《诗学》悲剧理论的普适性和合理性问题,从而进一步明确古典悲剧研究的言说立场。
- 何晓军
-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诗学》悲剧审美
- 布洛赫戏剧批评的三重向度探赜
- 2024年
- 布洛赫的戏剧批评理论主要由“体裁批评”“表达批评”和“审美批评”三重向度构成。从体裁批评来看,布洛赫对哑剧、歌剧、喜剧这三种戏剧体裁的内在核心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坚持三种戏剧体裁的有机统一;从表达批评来看,布洛赫既突出戏剧以“蒙太奇”的方式来表达碎片化的美,又强调戏剧以“表现主义”的立场来传达散漫化的美,让戏剧彰显出“蒙太奇”和“表现主义”的典型特色;从审美批评来看,布洛赫重点关注了戏剧的审美情感机制和审美功效,笃守了情感机制与审美功效的有机结合。事实上,布洛赫的体裁批评、表达批评和审美批评之间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它们共同建构起布洛赫特色鲜明而又意蕴丰富的戏剧批评理论体系。
- 肖盼何晓军李志雄
- 关键词:布洛赫戏剧审美批评
- 女作家的创作困境与出路解读——评艾莉丝·门罗的短篇小说《办公室》被引量:1
- 2016年
- 短篇小说《办公室》为女作家创作困境的出现提供了特定的文本语境,女作家创作困境产生的主要原因来自于社会、家庭和女作家自身这三个方面。面对困境,女作家具有独立、倔强、坦然、善于沟通等多方面的独特性格,这就为女作家走出创作困境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出路,即自身持续不断的抗争、坚守与努力。
- 何晓军
- 关键词:艾丽丝·门罗女作家
- 艺术视域下的梅洛庞蒂绘画观
- 2016年
- 梅洛庞蒂的绘画观是在特定的艺术言说视域下提出的。梅洛庞蒂主要通过对"绘画与表现""绘画与身体""绘画与自由""绘画与生活""绘画与价值"这五个维度进行阐释建构起了其绘画观的独特内涵。对梅洛庞蒂的绘画观展开探究,并反思其当代价值和意义,将能有效丰富绘画理论的学理渊源和言说特性。
- 何晓军
- 关键词:绘画
- 论媒介文化视域下的手机霸权被引量:1
- 2016年
- 在媒介文化的社会语境下,随着人类对手机媒介的依赖性越发强烈,手机霸权逐渐形成。其实,手机霸权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手机霸权的建构为人们的生活衍生出多重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手机霸权的主导地位也为社会带来了深度的焦虑与不安。对媒介文化视域下的手机霸权现象进行探究,并展开当代性反思,可以在明确手机霸权地位的同时,从而进一步推进手机服务于人类的现代化进程。
- 何晓军
- 关键词:媒介文化
- 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救赎之维建构
- 2016年
- 法兰克福学派延续了齐美尔的现代性文化批判主题,如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对启蒙的批判和对文化工业的批判,马尔库塞的对单向度社会的批判,本雅明对韵味与震惊体验的反思,等等。法兰克福学派试图通过一种审美的乌托邦来实现对现代人的审美救赎。不论是审美距离还是审美乌托邦式的救赎,都旨在要保持艺术的自主性,避免沦为物的奴隶,并进而实现现代物化生存的审美救赎。
- 杨向荣何晓军
-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单向度审美救赎
- 《堡垒》:事实逻辑与信仰诗意相交融的视听景观建构
- 2024年
-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而拍摄的红色电影《堡垒》于2023年12月16日在毛主席的家乡韶山首映。电影《堡垒》坚持以“红色人物”为依托进行主角形象塑造,遵循以“红色史实”为基础的事实叙事逻辑,践行以“红色信仰”为底色的诗意主题表达,在视听景观的建构上将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创新性的表现手段融于一体,成功实现了事实逻辑与信仰诗意相交融的视听景观建构,它既为新时代党员重温入党初心和使命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思考,又为新主流电影在新时代如何做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工作展开了有益探索,是一部电影佳作。
- 何晓军刘涛
- 关键词: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