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曙萍
- 作品数:19 被引量:48H指数:4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动态血压监测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昼夜血压峰分布规律 ,评价监测血压价值。方法 采用MOBIL -GRAPH型动态血压监测仪检测 2 4h血压 ,按时间段统计峰值血压检出率。结果 男性收缩压在上、下午和傍晚检出率接近 ,而舒张压以下午检出率最高 ,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峰值检出率接近。女性收缩压以上、下午最高 ,舒张压以下午最高 ,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峰值检出率差别不大。结论 不论男女 ,在上、下午检测最高收缩压值接近 。
- 盛利华邓汉华胡曙萍左进葛健赵智深李建军
-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血压并发症
- 阵发性房颤的动态心电图特点分析
- 2003年
- 目的 比较风湿性心脏病与无器质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的诱因 ,以探讨阵发性房颤的诱发机制。方法 将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有阵发性房颤的患者分为风湿性心脏病组 (风心病组 )与无器质性心脏病组 (对照组 ) ,分析其阵发性房颤发作前房性心律失常的特点。结果 风心病组由房早诱发的阵发性房颤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两组中诱发房颤的房早与未诱发房颤的房早比较 ,其联律间期显著缩短 ,早搏指数显著增加 (P <0 .0 5 )。结论 风湿性心脏病的阵发性房颤多由房早诱发 ,并且能够引起Af的房早的联律间期更短 。
- 葛健陈葵邓汉华胡曙萍
- 关键词:心房颤动心电描记术
- 原发性高血压与肾性高血压的动态血压特点及其与心肌肥厚的关系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与肾性高血压的动态血压特点,以了解其造成心肌肥厚的原因。方法 将未予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组64名,肾性高血压组64名,比较2组的脉压(PP)、血压变异性(BPV)、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彩色多普勒测定心肌重量指数(LVMI),统计分析LVMI与各动态血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肾性高血压组的PP、BPV、LHVI较原发性高血压组明显增高,2组的dSBP、dDBP、nSBP、nDBP差异无显著性;2组的LHVI均与PP、BPV明显相关。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与肾性高血压的心肌肥厚均与PP、BPV相关,提示PP、BPV可能是心肌损害的预测因子;而在平均动脉压相同的情况下,肾性高血压比原发性高血压对心肌的损害作用更大。
- 陈葵邓汉华胡曙萍葛健盛利华左进
- 关键词:动态血压高血压左室心肌肥厚
- 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QT离散度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对它的影响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加支架安置 (PTCA+stent)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 QT离散度 (QTd)的影响 ,以及梗死部位对 QTd变化的影响。方法 :AMI患者 70例 ,按体表心电图定位分类 ,均成功施行 PTCA+stent,分别记录术前、术后 1、5、7d的 12导联心电图 ,计算 QTd及 QTcd。结果 :各组患者 QTd比对照组显著增加(P<0 .0 1) ,不同梗死部位时 QTd、QTcd变化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P>0 .0 5 ) ,各组 QTd、QTcd术前与术后 1d比较有显著差异 (P<0 .0 1) ,术后 5 d、7d与术后 1d比较有显著差异 (P<0 .0 1)。结论 :AMI患者 QTd增大 ,PTCA+stent可以明显缩短 AMI患者
- 胡曙萍左进钱海燕
- 关键词:心肌梗塞急性QT离散度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 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 2001年
-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QTd)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105例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和未溶栓组。测定其溶栓前及溶栓治疗1、2周后QTd变化,并与未溶栓组比较。同时比较三组治疗2周时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结果:溶栓治疗再通治疗1、2周后QTd显著缩小(P皆<0.01),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低.其与未通组和未溶栓组比较,差异皆有显著性(P<0.01)。而未通组、未溶栓组治疗前后QTd变化和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皆无差异(P<0.05)。结论:AMI后2周内QTd增大者,其溶栓再通的可能性小,发生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
- 邓汉华盛利华陈江斌胡曙萍左进葛建
- 关键词:心电描记术心律失常QT离散度急性心肌梗死血栓溶解疗法
- 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被引量:3
- 2003年
-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程度与房性心律失常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对血压控制不佳组 12 1例进行 2 4h动态心电图检查 ,并与 10 0例血压控制正常者对照 ,以探讨高血压病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及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高血压控制不佳组房性心律失常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48.8%和 2 5 .6 % )明显高于高血压控制正常组 (2 0 .0 %和 14 .0 % )(P <0 .0 5 ) ;而两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又明显高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P <0 .0 5 ) ,且随着病程的增加 ,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结论 高血压控制水平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 。
- 葛健邓汉华盛利华胡曙萍
-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高血压心律失常
-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心率变异性特点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目前有研究发现,室性心动过速(VT)的发作常常伴有低频成分的损害,并且有动态性改变。本文研究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改变,以期揭示自主神经系统状态与NSVT的关系。方法选择记录有NSVT的动态心电图96份,按有无心脏病分为:无器质性心脏病组(A组)56例,有器质性心脏病组(B组)40例,另选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组(C组)。分析各组24h HRV以及NSVT发作前2h和15min HRV。结果NSVT患者较正常人的HRV时域、频域均降低。B组24h TP、LFP、LFP/HFP均较A组降低,其LFP的动态改变为在NSVT发作前2h下降,而在15min前明显升高;而A组NSVT发作前2h稍升高,到15min前明显下降。结论NSVT患者的HRV呈总体降低趋势,但在NSVT发作前低频部分的动态改变会有所不同。有器质性心脏病的NSVT患者其心率变异低频成分LFP较低,而在VT发作前会增高,与无器质性心脏病不同。在不同HRV背景下LFP的反应不同可能是器质性心脏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的一种表现。
- 曲哲陈葵黄从新邓汉华胡曙萍葛建左进
- 关键词: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率变异性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动过速患者心率变异性无器质性心脏病自主神经系统神经功能受损
- Ⅱ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
- 1998年
- 邓汉华胡曙萍葛健
- 关键词:心率变异性动态心电图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QT间期频率依赖性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被引量:11
- 2011年
- 目的探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QT问期频率依赖性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3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效病例资料。检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QT间期离散度(QTd)、心率变异性(HRV)、QT/RR相关直线的斜率、24h室性早搏(VPB)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的次数。比较有NSVT和无NSVT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别,研究上述指标与NSVT的相关性。结果31例心力衰竭患者中,有17例动态心电图记录到NSVT。有NSVT与无NS—VT的患者比较,VPB次数[(5631.2±7218.0)对(285.9±371.7),P〈0.05],QTe/RR斜率[(0.210±0.049)对(0.161±0.058),P〈0.05]和QTp/RR斜率[(0.195±0.046)对(0.151±0.041),P〈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全部31例患者中,QTd(r=0.414)、VPB次数(r=0.768)、QTe/RR斜率(r=0.380)、QTp/RR斜率(r=0.433)和NSVT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QT间期频率依赖性是反映QT间期动态变化的指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QT/RR斜率与室性心律失常有较好的相关性,在心脏性猝死的风险评估中有一定价值。
- 谭团团于胜波包明威陈葵葛健左进胡曙萍周纪宁杨剑雪王芳哈飞
- 关键词:QT间期心力衰竭心脏性猝死心律失常
- 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分析糖尿病心率变异性(HRV)及 Q—T 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42例糖尿病患者和40例健康正常人行12导联常规心电图及24h 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糖尿病组的各项 HRV 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Q—Td 显著增大(P 均<0.01);糖尿病组室性早搏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复杂性室性早搏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糖尿病患者室性发生与 HRV 各值呈负相关。结论:糖尿病患者的 HRV 及 Q—Td,可作为评估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
- 葛健胡曙萍盛利华陈葵
- 关键词:室性心律失常糖尿病患者Q-T离散度心率变异性自主神经功能异常Q-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