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勋
- 作品数:3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温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髋臼骨折不同移位类型对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术后的复位质量,并且分析复位质量对髋臼骨折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77例髋臼骨折患者,其中男45例,女32例;年龄19-78岁,平均42.4岁。按照Judet-Letournel分型:简单骨折41例,复杂骨折36例。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2周50例,〉2周27例。采用Matta复位标准对患者术后进行复位质量和远期影像学评价;根据改良d'Aubigné-Postel评分标准对患者的髋关节临床功能行评估,分析复位质量与临床结果的相关性。结果:全部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时间12-34个月,平均17个月。手术时间2.5-10.5 h,平均4.5 h;术中出血量400-5 500 ml,平均1 652 ml。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末次随访时d'Aubigné-Postel评分:疼痛4.60±1.35,行走4.80±1.14,关节活动度4.50±1.37,总分14.60±2.73;其中优12例,良43例,可15例,差7例,优良率71.4%(55/7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位质量与手术疗效有关(P〈0.05)。内旋阶梯状移位和外旋阶梯状移位同手术疗效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复位质量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而阶梯状移位对髋臼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明显,故主张手术时要注意阶梯状移位、尽量达到解剖复位,以最大限度地恢复髋臼骨折术后患者的功能。
- 董伊隆钱约男刘良乐张元勋蔡春元杨国敬
- 关键词:髋臼骨折
- 影响髋臼骨折患者术后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探讨影响髋臼骨折患者术后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髋臼骨折患者77例,对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手术时机、手术入路、复位质量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7例患者术后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0.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手术入路与髋臼骨折患者术后临床疗效无关(均P>0.05),而年龄、骨折类型、手术时机、复位质量、异位骨化、创伤性关节炎与髋臼骨折患者术后临床疗效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骨折类型、手术时机、复位质量是影响髋臼骨折患者术后临床疗效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骨折类型、手术时机、复位质量是影响髋臼骨折患者术后临床疗效的独立因素,而手术时机和复位质量是手术医生可控的,故临床工作中要选择适当手术时机、尽量达到解剖复位,以最大限度地恢复髋臼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的功能。
- 张元勋董伊隆钱约男吴芝芝柯大观
- 关键词:髋臼骨折临床疗效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不同台阶状移位对髋臼骨折的生物力学影响被引量:1
- 2017年
- 探讨髋臼骨折块不同旋转方向的台阶状移位对髋臼应力分布及大小等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髋臼骨折及预后评估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采用5具成人骨盆标本(10个髋关节),其中男性尸体标本3例,女性2例,年龄在23~66岁,平均年龄38.7岁。排除骨折、畸形、发育未完全及退行性病变。分别测量完整髋臼(I组)、解剖复位(K组)、不同台阶移位(A组:1 mm、B组:2 mm、C组:3 mm、D组:4 mm;a组:-1 mm、b组:-2 mm、c组:-3 mm、d组:-4 mm)时髋臼与股骨头之间的接触特性。所获数据经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比较差异。结果表明,完整髋臼负重区平均应力为(3.06±0.27)MPa,骨折后负重区应力有增大趋势。K组的平均应力为(2.98±0.50)MPa,当内旋使台阶移位达到2 mm或更大,当外旋使台阶移位达到3 mm时,负重区平均应力显著性增大。负重区的峰值应力在完整髋臼为(5.05±0.38)MPa,骨折后负重区峰值应力有增大趋势。解剖复位组的平均应力为(5.58±0.72)MPa(与完整髋臼负重区峰值应力相比P>0.05);当内旋使台阶移位达到1 mm或更大,外旋使台阶移位达到3 mm或更大时,负重区峰值应力与完整髋臼有显著性差异。髋臼双柱骨折产生的台阶状移位改变正常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使髋关节的接触面积、平均应力以及峰值应力均发生重新分布。
- 董伊隆黄祥祥钱约男刘良乐张元勋钟熙强蔡春元
- 关键词:髋臼关节面生物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