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克栋
- 作品数:7 被引量:25H指数:4
- 供职机构:宁波市镇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2例全程免疫麻疹类疫苗的恶性肿瘤患者感染麻疹病毒报告
- 2016年
- 2015年3月,上海市某医疗机构7 d内连续报告2例宁波市镇海区麻疹实验室确诊病例。患者1,2003年2月10日出生,于2003年12月15日和2004年9月25日完成2剂次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2013年7月被诊断为淋巴癌,2015年3月17日出现发热、并于当日出现皮疹,3月19日实验室确诊为麻疹病例;患者2,2007年3月5日出生,于2007年11月26日和2008年9月5日完成2剂次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2011年9月被确诊为白血病,2015年3月24日出现发热、并于当日出现皮疹,3月25日实验室确诊为麻疹病例。2例病例发病前21 d一直在上海某医疗机构住院治疗,且有可疑病例接触史。患者1因淋巴癌死亡,患者2经治疗后麻疹痊愈。建议医疗机构需加强麻疹医院感染的控制,合理设置隔离区。
- 吴永闫克栋陆静珠洪潞
- 关键词:恶性肿瘤麻疹病毒全程免疫
- 宁波市镇海区普通人群戊型肝炎血清学调查分析
- 2016年
- 目的了解宁波市镇海区普通人群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为制定戊肝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镇海区2 300名居民并采集血样,剔除94份不合格血样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戊肝病毒Ig G抗体,进行血清学分析。结果镇海区普通人群戊肝病毒Ig G抗体阳性率为21.85%(482/2 206);男女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不同年龄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随年龄增长抗体阳性率呈上升趋势;不同职业阳性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0.01),农民和养猪户阳性率分别为42.07%、31.71%,占前两位。结论镇海区戊肝感染阳性率与年龄和职业有关,重点人群戊肝感染危险因素高,建议加强戊肝监测与防控。
- 吴永谢益君陈米娜闫克栋刘安平洪潞
- 关键词:肝炎戊型感染率血清流行病学
- 宁波市新型冠状病毒再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再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科学防控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提供依据。方法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传染病监测系统获取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1月30日宁波市新冠病毒既往感染者的资料,对其再感染状况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年龄、距初次感染时间间隔、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剂次及基础疾病史对新冠病毒再感染的影响。结果共调查897例既往感染者,其中115例再感染者,再感染率为12.82%。再感染者两次感染间隔时间M(Q1,Q3)为1 052(504,1 056)d。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剂次、初次感染变异株类型、距初次感染时间间隔、初次感染严重程度与再感染率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0~岁组再感染发生风险高于≥60岁组(OR=2.10,95%CI:1.11~3.97);距初次感染<6个月组无再感染发生,≥12个月组再感染发生风险高于6~个月组(OR=6.68,95%CI:3.46~12.90);初次感染严重程度为普通型和轻型者再感染发生风险高于无症状感染者(OR=2.64,95%CI:1.18~5.88;OR=2.79,95%CI:1.27~6.11)。结论距初次感染时间间隔是再感染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6个月内出现再感染的概率较低。
- 褚衍茹陈奕雷松张言武易波马建明闫克栋王赟李保军吕梦倩许国章张栋梁
-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再感染影响因素
- 镇海区手足口病重复发病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分析宁波市镇海区手足口病重复发病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防控手足口病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镇海区2008年5月-2018年12月手足口病监测资料,对手足口病重复发病病例的三间分布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重复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2008年5月-2018年12月镇海区共报告手足口病13 317例,重复发病974例次,重复发病率为6.82%。其中男童589例,占63.74%;1岁~组365例,占39.50%;散居儿童594例,占64.29%;外来人口568例,占61.47%。手足口病重复发病病例集中在骆驼街道、蛟川街道和庄市街道,占77.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251,95%CI:1.088~1.438)、首次发病年龄<5岁(0岁~组,OR=7.535,95%CI:4.844~11.719;1岁~组,OR=5.469,95%CI:3.602~8.304;2岁~组,OR=4.975, 95%CI:3.243~7.631;3岁~组, OR=3.915, 95%CI:2.530~6.058;4岁~组, OR=2.277, 95%CI:1.379~3.760)和外来人口(OR=1.466,95%CI:1.277~1.683)是手足口病重复发病的危险因素。重复发病病例中外来人口的首次发病年龄较本地人口更小(P<0.05)。结论镇海区手足口病重复发病率为6.82%,应重点关注男性、低年龄发病儿童和外来人口,加强疫苗接种和健康教育。
- 陆静珠曾凡夫金圆闫克栋徐中史陈转
- 关键词:手足口病
- 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引起的宁波市镇海区本土疫情传播链分析被引量:6
- 2022年
- 目的:调查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引起的宁波市镇海区本土聚集性疫情,分析其传播链,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现场调查收集2021年12月6-18日宁波市镇海区新冠病毒感染者个案信息。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描述COVID-19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传播链。结果:首例病例为途经中风险地区,直接或间接接触阳性感染者而感染新冠病毒,后继出现家庭内聚集性疫情,并通过工作、生活、艾灸养生活动等密切接触而传播。疫情共持续14 d,共报告确诊病例74例,潜伏期M(Q1,Q3)为4.0(3.0,5.8)d。所有病例均在一条传播链上,传播6代以上,代间距M(Q1,Q3)为3.5(2.0,5.3)d。基因测序结果为Delta变异株(AY.4进化分支),流行病学调查和基因测序结果均显示宁波市镇海区本土疫情与上海市疫情为同一起关联疫情。结论:本起疫情传播链清晰,Delta变异株(AY.4进化分支)具有明显的家庭、封闭场馆、集中居住地聚集性,要加强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提高核酸检测频次。
- 陈奕闫克栋张栋梁易波王爱红雷松洪航褚衍茹许国章
- 关键词:聚集性传播链
- 2014年宁波市镇海区校外青少年艾滋病易感性行为监测分析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 通过收集分析2014年镇海区校外青年艾滋病防治相关监测数据,为制定该人群合理的宣传和干预策略提供基础。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宁波市镇海区抽取15~24岁不在学校上学的调查对象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和艾滋病、梅毒以及丙肝抗体的血清学检测。结果 共调查校外青少年465名。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57.2%,“认为不可以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比例仅为0.4%,有过性行为的比例为39.8%,首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38.9%,第一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19.28±2.01)岁,检测发现HIV感染者2人。结论 宁波市镇海区校外青少年知晓率较低,艾滋病防范意识较低,第一次性行为的年龄较早,今后仍需加强该人群的艾滋病宣传教育与干预,同时加大检测力度。
- 杨庆伟张亚芬刘巨敏闫克栋项琼珊钱巧芸
- 关键词:校外青少年艾滋病易感性
- 流动儿童免疫规划信息化管理模式效果分析与评价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对建立在村(社区)-镇(街道)-区三级网络基础上的流动儿童免疫规划信息化管理新模式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方法采用分析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流动儿童免疫规划信息化系统启用前、后流动儿童五苗接种覆盖率、麻疹和乙肝首针及时率进行比较。结果新管理模式启用前(2008-2011年)流动儿童五苗接种覆盖率、麻疹和乙肝首针及时率分别为90.71%、59.83%、75.06%;启用后(2012-2015年)流动儿童五苗接种覆盖率、麻疹和乙肝首针及时率分别为100.00%、89.65%、94.59%。启用前后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4.70、260.59、162.77,均P<0.01),启用后流动儿童五苗接种覆盖率、麻疹和乙肝首针及时率均有所提高。结论建立在村(社区)-镇(街道)-区三级网络基础上的流动儿童免疫规划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实时掌握辖区内流动儿童数据,解决流动儿童管理难的问题,提高免疫规划工作效率。
- 闫克栋吴永陆静珠
- 关键词:信息化流动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