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双

作品数:3 被引量:69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雷暴
  • 2篇地形
  • 2篇复杂地形
  • 1篇局地
  • 1篇局地暴雨
  • 1篇局地大暴雨
  • 1篇个例
  • 1篇个例研究
  • 1篇辐合
  • 1篇辐合线
  • 1篇暴雨
  • 1篇出流
  • 1篇大暴雨

机构

  • 2篇北京市气象局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中国气象局北...

作者

  • 3篇陈双
  • 2篇张文龙
  • 2篇王迎春
  • 1篇陈明轩

传媒

  • 1篇气象
  • 1篇暴雨灾害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复杂地形下雷暴增强过程的个例研究被引量:54
2011年
本文基于多普勒雷达变分同化分析系统(VDRAS)反演的对流层低层热力和动力场,并结合多种稠密观测资料,对北京地区2009年7月22日一次弱天气尺度强迫下雷暴在山区和平原增强的机理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雷暴过程受大尺度天气系统影响不明显,对流前期地面弱冷锋,是此次雷暴新生的触发机制,高层冷平流、低层偏南暖湿气流的稳定维持和对流不稳定能量的聚集是本次雷暴增强的必要条件。雷暴从河北北部移进北京西北山区后,在下山和到达平原地区时,经历了两次明显的发展增强阶段。雷暴第一阶段下山增强,地形强迫起着主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地形斜坡使得雷暴冷池出流下山加速与稳定维持的偏南气流形成了强的辐合区;(2)地形抬升使得偏南暖湿入流强烈地上升,从而加剧了对流的发展;(3)地形抬高了冷池出流高度,使得出流与近地面偏南气流构成随高度顺转的低层垂直风切变,低层暖空气之上有冷平流叠加,使得雷暴前方的动力和热力不稳定增强。雷暴第二阶段在平原地区再次增强的主要原因是:组织完好的雷暴到达平原地区后,其冷池与低层暖舌在城区(朝阳地区)的对峙,产生了强的扰动温度梯度;强的冷池出流与势力相当的偏南暖湿气流相互作用产生了强的辐合上升气流,并与下沉气流在较长时间内共存;冷池出流形成的负涡度与低层切变产生的正涡度达到近似平衡状态。运用RKW理论,三者导致雷暴前方低层的辐合抬升最强,最有利于雷暴的维持发展。
陈双王迎春张文龙陈明轩
关键词:复杂地形辐合线
北京香山“7.29”γ中尺度短时局地大暴雨过程综合分析被引量:15
2016年
基于加密自动站、风廓线、微波辐射计等多种稠密观测资料,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变分同化分析系统(VDRAS)反演的对流层低层热力动力场,对2009年7月29日发生在北京香山地区的局地暴雨过程(简称"7.29"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是一次典型的局地新生雷暴引发的γ中尺度局地大暴雨过程,其发生发展突然、持续时间短、局地性强、降水强度大;降水环境场上,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使得新生雷暴的触发不需要太强的辐合抬升机制;北京北部山区雷暴冷池出流形成的300 m左右厚度的边界层偏北风与环境场偏南风的辐合,对香山雷暴的新生起到关键触发作用,有利的局地水汽条件为香山雷暴产生强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香山雷暴发生后,由于缺乏雷暴冷池出流与环境低层垂直风切变的相互作用,导致香山雷暴难以获得有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在其发展成熟后很快消亡;复杂地形在对流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雷暴新生前期通过山前辐合抬升起到触发机制作用,另一方面对大气垂直上升运动起到增幅作用。
陈双王迎春张文龙
关键词:局地暴雨
弱天气尺度背景下的雷暴增强和新生的机理研究
北京地区多年的观测分析和临近预报业务经验表明,从河北境内移进北京西北部山区的雷暴占到了北京地区雷暴的50%以上。部分雷暴下山后,或增强或减弱,其演变趋势,常常是临近预报中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在天气尺度强迫较弱的情况下,雷暴...
陈双
关键词:复杂地形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