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静
- 作品数:7 被引量:31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腹直肌分离的治疗效果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腹直肌分离的治疗效果,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选取90例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腹直肌分离的产妇,通过问卷调查相关病例资料,采用腹部触诊法检查产妇治疗前后腹直肌分离的距离,观察其治疗效果,并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通过6~12次治疗,共49例产妇腹直肌间距恢复正常,治愈率为54.44%(49/90),未恢复41例,未愈率为45.56%(41/90)。在2.7 cm≤腹直肌间距<4 cm组,治愈率为90.91%;4 cm≤腹直肌间距<5 cm组,治愈率为50.00%;腹直肌间距≥5 cm组,治愈率为18.75%,腹直肌分离越严重治愈率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3,P<0.05)。90例产妇治疗前腹直肌分离间距(4.25±0.81)cm,治疗后腹直肌分离间距为(2.79±0.7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5,P<0.05)。将治愈组与未治愈组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当检验水准α取0.20时,治疗前腹直肌分离间距大、2次剖宫产史是影响腹直肌分离治疗效果的因素。结论通过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显著缩小腹直肌间距,但是随着腹直肌分离程度增加,治愈率降低。治疗前腹直肌分离间距大、2次剖宫产史是影响腹直肌分离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
- 朱开欣江华梅士娟梅士娟朱丽娟
- 关键词:神经肌肉电刺激治愈率影响因素
- 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在炎性慢性盆腔痛合并盆腔肌筋膜痛中的疗效被引量:13
- 2017年
- 目的调查炎性慢性盆腔痛(ICPP)中盆腔肌筋膜痛(MFPP)的发生率,观察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在ICPP合并MFPP中的疗效。方法以ICPP合并MFPP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A组,n=29)、康妇炎胶囊联和康妇消炎栓(B组,n=33)进行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ICPP中MFPP的发生率为63.27%(62/98),MFPP激痛点以闭孔内肌和肛提肌为主,且随着疼痛程度的增加,MFPP痛点的数目亦显著增加(P<0.05)。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药物治疗均可有效降低ICPP合并MFPP患者的疼痛指标、数值等级规模(NRS)评分和疼痛分度(P<0.05);同时,A组缓解程度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治愈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FPP在ICPP患者中极为常见,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是治疗ICPP合并MFPP的有效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 吴晓丽何静朱丽娟马逸娇朱开欣何雨欣梅士娟吴江平
- 关键词:电刺激
- 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的影响因素及治疗被引量:14
- 2018年
-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MFPP)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模式治疗方案对MFPP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产后42~90天的产妇300例,其中有产后MFPP的妇女200例为研究组,同期正常产妇100例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并将研究组分为两组,采用不同模式治疗方案。结果:产妇身高、分娩孕周和孕期增重与产后MFPP发生有关(P<0.05)。镇痛三联配合手法按摩可有效缓解产后MFPP,提升盆底肌力(P<0.05)。间隔组的治疗次数少于连续组(P<0.05)。结论: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的发生可能与产妇身高、分娩孕周和孕期增重等因素有关。镇痛三联配合手法按摩可有效缓解产后MFPP,提升盆底肌力,采用间隔1天治疗1次的方案更有效。
- 何静梅士娟江华吴江平
- 关键词:产后肌筋膜疼痛影响因素镇痛治疗
- 接触过敏与淋巴细胞亚群Th1//Th2平衡的研究
- 目的 接触过敏(Contact Hypersensitivity,CH)是对接触致
敏原发生的主要由Th细胞介导的迟发型变态反应(DTH)。
Th细胞根据其产生的细胞因子不同,...
- 何静
- 文献传递
- 南京城区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与自我报告2型糖尿病之间关系的研究
- 第一部分2011年南京城区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与自我报告2型糖尿病之间关系的现况研究目的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发生巨大改变,人群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病...
- 何静
- 关键词:2型糖尿病家庭人均收入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