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凯
-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饮用水处理中臭氧化副产物生成与控制研究被引量:4
- 2016年
- 以含溴黄河水为水源,利用中试连续实验,评价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深度处理工艺对COD(Mn)及嗅味的去除效果,重点研究了臭氧氧化过程中溴酸盐、甲醛等副产物的生成与控制效果。研究发现,O3-BAC工艺能有效降低COD(Mn)和嗅阈值(TON),在不同水质条件下,臭氧量为2.0 mg/L时溴酸盐的生成量存在超标风险(10μg/L),且导致甲醛大量生成,为29.07μg/L。投加过氧化氢能够有效控制溴酸盐,当氧消耗量为3.0 mg/L以下时,H2O2为2.0-3.0 mg/L能将溴酸盐控制在标准内,投加H2O2对甲醛生成产生一定影响,随着H2O2投加量增加,甲醛生成量先增加后又有所降低。
- 王永京杨凯于建伟韩珀沙净李涛
- 关键词:臭氧-生物活性炭溴酸盐甲醛过氧化氢
- 氨氮及H2O2对溴酸盐和消毒副产物控制的影响被引量:3
- 2017年
- 本研究以南方某含溴水源为原水,利用饮用水常规工艺及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中试连续实验,评价臭氧氧化过程中溴酸盐生成情况,并考察了氨氮、过氧化氢(H_2O_2)对溴酸盐控制效果及对三卤甲烷生成势(THMFP)的去除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水质条件下,臭氧消耗量为1.0 mg·L^(-1)以上时,溴酸盐的生成量超过标准(10.00μg·L^(-1)).利用氨氮和H_2O_2投加均能有效控制溴酸盐生成量,且随投加量增大,溴酸盐生成量逐渐降低,氨氮投加0.10~0.30 mg·L^(-1)或m(H_2O_2)/m(O3)(质量比)为0.2~1.0时,能够将溴酸盐控制在标准以内.当氨氮-H_2O_2联合控制溴酸盐时,溴酸盐生成量随m(H_2O_2)/m(O3)先升高后降低.在利用氨氮和H_2O_2投加进行溴酸盐控制过程中,氨氮对THMFP的去除效率影响并不显著,而投加H_2O_2使得THMFP去除效能有所降低.
- 王永京杜旭金萌冯思捷杨凯张明露于建伟
- 关键词:生物活性炭溴酸盐过氧化氢氨氮三卤甲烷
- H_2O_2对臭氧-生物活性炭控制消毒副产物的影响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以南方某含高浓度溴离子水源为原水,利用连续中试研究,对臭氧—生物活性炭(O_3-BAC)深度处理工艺控制三卤甲烷生成势(THMFP)、卤乙酸生成势(HAAFP)、N-亚硝基二甲胺生成势(NDMAFP)的效能进行了评价,并考察了利用H_2O_2投加进行溴酸盐控制过程中对消毒副产物生成势去除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臭氧量的增加,THMFP、HAAFP及NDMAFP去除率均有所增加,臭氧量为2.0mg/L时,对THMFP去除效果较好,而对于HAAFP和NDMAFP随臭氧量的增加可进一步得到去除。H_2O_2投加会对副产物生成势的控制效果产生一定影响,随H_2O_2/O_3(g/g)的增加,出水中相应消毒副产物生产势有所升高,工艺运行中若投加H_2O_2应对此问题加以关注。
- 王永京林佳星杨凯于建伟杨敏
- 关键词:臭氧生物活性炭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卤乙酸N-亚硝基二甲胺
- 臭氧活性炭-后置砂滤工艺对水中农药的控制效能被引量:3
- 2016年
- 选择我国饮用水水质标准中有相关规定,以及部分用量较大或虽被禁用但仍有残留的农药共25种,对黄浦江水源水以及采用臭氧活性炭-后置砂滤工艺的某水厂工艺段出水中的浓度分布进行了调查,评估了砂滤后置工艺条件下相应农药的实际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原水中有包括莠去津、乐果、六氯苯、敌敌畏、乙草胺、丁草胺、仲丁威和p,p’-DDT的8种农药检出,且总浓度较高达到760 ng/L,其中莠去津和乙草胺含量较高,最高浓度分别达到531 ng/L和277 ng/L;从季节性分布来看,春季总农药浓度最高达760 ng/L,秋季最低为175 ng/L。从工艺去除效果来看,臭氧活性炭砂滤后置工艺对农药的总体去除率为62%~78%,与冬春季相比,夏秋季节的农药的去除率提高约10%左右,这可能与高温期微生物活性较高有关。值得关注的是,砂滤后置工艺与同期常规臭氧活性炭工艺相比农药的总去除率要低10%左右,应结合总体出水水质情况对其进一步评估。
- 张振秀杨凯于建伟李辉杨敏何小清卢宁张东孙志远武骁
- 关键词:农药莠去津乙草胺臭氧活性炭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