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LA2R及其抗体在特发性膜性肾病中的临床诊疗价值
- 研究目的: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一组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以肾小球基底膜受损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好发于40~50岁人群的肾小球疾病。近年来学者们研究发现约有74%的IMN患者肾组织可检测到M型磷脂酶A2受体(...
- 刘逸凡
- 关键词: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机制疾病活动
- 文献传递
- 腹膜透析在医院获得性急性肾损伤中的可行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7年
- 医院获得性急性肾损伤(HA-AKI)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为体外血液净化(EBP)。尽管腹膜透析(PD)也是HA-AKI的有效治疗方式,且利用自身腹膜作为半透膜,更接近生理状态,但其临床用应用一直未得到重视。PD与EBP对HA-AKI的治疗作用相当,且PD更简单、经济,无需抗凝,尤其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有一定的优势,预示着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 张宁刘逸凡孙建平
- 关键词:腹膜透析急性肾损伤
- 中枢神经系统奴卡菌感染诊治分析附一例鼻疽奴卡菌脑脓肿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了解中枢神经系统(CNS)奴卡菌感染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对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脑奴卡菌感染病例进行报道,并检索相关文献报道的脑奴卡菌感染共31例,对以上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中,22例存在基础疾病,18例有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史。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心、呕吐,口齿不清,意识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7例接受复方磺胺甲噁唑单药治疗,17例接受复方磺胺甲噁唑联合其他抗生素治疗,8例接受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等联合治疗。23例好转或治愈,9例死亡。结论:免疫功能低下是中枢神经系统奴卡菌病的危险因素;奴卡菌培养阳性是确诊该病的惟一方法;应及早应用磺胺类药物,必要时结合外科手术治疗。
- 刘逸凡张宁唐妮娜王艳邵乐平孙建平
- 关键词:奴卡菌脑脓肿免疫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 干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不同环节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组织的影响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观察干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不同环节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组织的影响。方法:选取6周龄SD大鼠50只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依那普利组、缬沙坦组及螺内酯组,每组10只。采用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模型,正常组和模型组于造模前24 h-造模后14 d给予0.9%氯化钠溶液10 m L/(kg·d)灌胃,依那普利组、缬沙坦组及螺内酯组分别于造模前24 h-造模后14 d给予依那普利10 mg/(kg·d)、缬沙坦10 mg/(kg·d)、螺内酯100 mg/(kg·d)灌胃。各组大鼠均于造模后2周处死,收集血、尿标本进行生化检测,肾组织行HE染色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观察梗阻肾组织TGF-β1 m RNA、血管紧张素原(AGT)m RNA、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m RNA、醛固酮(ALD)m 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依那普利组、缬沙坦组及螺内酯组的血肌酐、尿素氮均不同程度增高,以模型组升高最为明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那普利组、缬沙坦组及螺内酯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五组间24 h尿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那普利组、缬沙坦组及螺内酯组肾间质损伤指数均高于正常组,但低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不同环节均具有抑制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且其效果相近。
- 韩晓庆孙建平李娜崔萌张宁刘逸凡
- 关键词:肾间质纤维化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