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珂
- 作品数:4 被引量:39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小板计数与凝血四项检测在诊断肾病综合征中的应用
- 2023年
- 目的 探究血小板计数(PLT)与凝血四项检测在诊断肾病综合征(N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6例NS患者,另选择同一时期进行体检的66例健康成人,所有研究对象均给予血小板计数与凝血四项检测,对比分析两组检测结果。结果 NS患者在血小板比容(PCT)、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MPV)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上均低于健康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高于健康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凝血酶时间(TT)水平上与健康体检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患者有高凝状态,强化NS患者凝血四项及血小板指标测定,能有效地对疾病进行判断。
- 蒋珂
-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凝血四项血小板计数
- miR-217-5p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对CVB3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微小RNA-217-5p(miR-217-5p)在病毒性心肌炎(VM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对柯萨奇病毒B3(CVB3)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77例VMC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期77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将大鼠H9c2心肌细胞分为Con组(未做任何处理)、CVB3组(含CVB3的DMEM处理)、CVB3+miR-217-5p组(H9c2细胞转染miR-217-5p模拟物后经含CVB3的DMEM处理)、CVB3+pcDNA-SIRT1组[H9c2细胞转染pcDNA-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蛋白1(SIRT1后经含CVB3的DMEM处理)]、CVB3+miR-217-5p+si-SIRT1组(H9c2细胞转染miR-217-5p+si-SIRT1后经含CVB3的DMEM处理)。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miR-195-5p和SIRT1 mRNA在VMC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217-5p、SIRT1靶向关系;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SIRT1、活化型半胱氨酸蛋白酶3(cleaved-caspase3)、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水平。结果miR-217-5p在病VMC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较健康体检者高,SIRT1 mRNA表达水平较健康体检者低(P<0.05)。miR-217-5p可靶向调控SIRT1蛋白的表达。与Con组相比,CVB3组心肌细胞中miR-217-5p表达水平、细胞凋亡率、cleaved-caspase3、Bax蛋白表达水平、TNF-α、IL-1β、IL-6、IL-8水平升高,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CVB3组相比,CVB3+anti-miR-217-5p组miR-217-5p表达水平、细胞凋亡率、cleaved-caspase3、Bax蛋白表达水平、TNF-α、IL-1β、IL-6、IL-8水平降低,SIRT1、Bcl-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CVB3组相比,CVB3+pcDNA-SIRT1组细胞凋亡率、cleaved-caspase3、Bax蛋白表达水平、TNF-α、IL-1β、IL-6、IL-8水平降低,SIRT1、Bcl-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CVB3+miR-217-5p组相比,CVB3+anti-miR-217-5p+si-SIRT1组细胞凋亡率、cleaved-caspase3、Bax蛋白表达水平、TNF-α、IL-1β�
- 沙蕾袁果蒋珂
-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
- 四肢长骨感染性炎症和骨肿瘤的影像学改变及鉴别诊断被引量:13
- 2016年
- 目的研究四肢长骨感染性炎症和骨肿瘤影像学改变,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医院诊治的82例四肢长骨感染患者为试验组,选取同期入院的74例骨肿瘤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X线、CT以及MRI检查,对两组患者检查征象进行界定、观察记录,比较四肢长骨感染性炎症和骨肿瘤影像学改变及鉴别诊断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病灶部位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胫骨、股骨、肱骨,分别占34.15%、23.17%及17.07%;对照组患者病灶部分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胫骨、股骨、肱骨,分别占32.43%、28.38%及16.2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骨骼改变征象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死骨、髓腔脓肿以及层状连续骨膜新生骨,分别占100.00%、100.00%及93.88%;对照组骨骼改变征象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Codman三角、骨干髓腔变化以及病变边界清晰,分别占95.74%、94.00%及87.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肢长骨感染性炎症和骨肿瘤患者通过X线、CT以及MRI检查等方法进行鉴别、诊断,能提高确诊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蒋蕾贾西中郭朝堂蒋珂李杨
- 关键词:骨肿瘤影像学改变确诊率
-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CT影像学特征分析被引量:26
- 2016年
-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CT影像学特征,为慢性重型肝炎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临床收治的慢性重型肝炎并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11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临床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甘利欣、丹参注射液、促肝细胞生长素、血制品等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氟康唑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病原菌分布特征及治疗前后CT影像学特征。结果 114例患者共检出病原菌218株,其中假丝酵母菌属93株、曲霉菌属75株及组织胞浆菌39株,分别占42.66%、34.40%及17.89%;治疗前,两组患者CT影像学特征分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的CT影像学特征改善效果明显,患者出现CT影像学特征分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CT平扫可见双肺多发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治疗后CT平扫显示,双肺病灶密度及范围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论慢性重型肝炎并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病原菌以假丝酵母菌属和曲霉菌属为主,患者的临床CT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结节和磨玻璃影,患者给予氟康唑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较好。
- 蒋蕾李飞郭冉袁明英蒋珂
- 关键词:慢性重型肝炎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