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 作品数:7 被引量:49 H指数:4 供职机构: 湖北工业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博士科研启动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轻工技术与工程 农业科学 化学工程 更多>>
黑茶茶褐素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18 2017年 黑茶是中国特有茶类,独特的渥堆工艺使黑茶的物质成分区别于其它茶类。茶褐素是黑茶加工过程中由茶多酚氧化聚合成的一类化学结构复杂的水溶性褐色色素,是参与形成黑茶茶汤品质的重要物质之一,对人体具有一定的生理调节作用。本文综述了茶褐素的形成途径、制备方法和结构特征等性质,以及茶褐素在降脂减肥、降血糖、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方面的生理活性,并对其研究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茶褐素的深入研究和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张云天 姚晓玲 鲁江 陈小强 袁海波 李山 江用文关键词:茶褐素 结构特征 生理活性 复合氨基酸钙的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3 2016年 以毛发中的角蛋白为复合氨基酸的来源,对复合氨基酸钙的合成工艺进行了初步探讨。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p H、螯合温度、螯合时间以及氨基酸与钙的配位比对螯合反应的影响,确立了最佳的反应条件:反应液p H 9,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60 min,复合氨基酸与钙的配位比2∶1。并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差示热量扫描仪(DSC)鉴定了产品。 胡文翠 代朋 李山 李传雯 吴正奇关键词:复合氨基酸 钙 螯合反应 红外光谱 DSC 茶红素的理化特性及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016年 茶红素是一类异质酸性酚类色素总称,作为茶叶发酵的产物,与茶汤的色泽、品质密切相关。文中针对茶红素形成途径、基本性质及可能结构进行了阐述,概括了目前茶红素分离纯化研究常用分析方法,综述了茶红素在抗氧化、抗癌、抗致畸、改善消化系统、抗毒素等生物学活性相关的研究进展。茶红素作为一种天然色素,在食品、化工和医疗保健行业都将有极大的发展应用前景。 李山 吴周和 吴正奇 袁海波 陈小强关键词:茶红素 生物学活性 茶红素分离纯化及其稳定性研究 茶红素作为红茶加工过程中形成的红褐色酚类物质,是红茶汤色和滋味的主要关键因子。茶红素是由儿茶素类物质在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作用下氧化聚合而成,分子量差异较大,其组分结构尚不明晰,至今未制备出茶红素单体。关于茶红素分离的... 李山关键词:茶红素 分离纯化 化学稳定性 基于电子舌技术的红茶滋味品质评价 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研究电子舌技术在红茶滋味品质评价上的应用,探索电子舌评价结果同人工感官滋味审评结果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电子舌传感器响应值及滋味分值结合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红茶滋味的评价,并同人工感官滋味结果进行比较;绘制滋味雷达图、酸鲜味等级评价图、滋味分属性间及感官滋味的相关性表。结果利用电子舌测定的数据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茶样进行的分类结果同感官滋味分类结果一致;不同类别间的茶样滋味特点不同,滋味口感好的茶样鲜味强度值高而苦涩味值低;分属性滋味间的相关性显著。结论电子舌技术在红茶滋味的评价上有较好的应用,可以定性的区分不同滋味等级的茶样,且能定量的给出不同茶样间的酸、甜、苦、咸、鲜滋味的相对强度分值。 王银诚 袁海波 李佳 滑金杰 董春旺 王近近 李山 江用文关键词:电子舌技术 茶红素分离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4 2017年 采用茶汤有机试剂萃取分离,并分别经过反相C_(18)柱层析纯化,制备出乙酸乙酯层、正丁醇层和酸性正丁醇层三部分茶红素。根据紫外可见光波扫描计算出色价,并研究了茶红素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30%、50%和70%甲醇梯度洗脱,纯化后3类茶红素液相检测发现无咖啡碱和茶黄素,仅有少量儿茶素杂质。纯化后色素色价分别为乙酸乙酯层128.04,正丁醇层91.04,酸性正丁醇层76.16。遮光处理,p H=3酸性条件,45℃以下贮藏,有利于茶红素的稳定性。 李山 陈小强 滑金杰 李佳 董春旺 王银诚 江用文 袁海波关键词:茶红素 柱层析 色价 稳定性 茶红素分离纯化及稳定性研究 茶红素作为红茶加工过程中形成的红褐色酚类物质,是红茶汤色和滋味的主要关键因子。茶红素是由儿茶素类物质在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作用下氧化聚合而成,分子量差异较大,其组分结构尚不明晰,至今未制备出茶红素单体。关于茶红素分离的... 李山关键词:茶红素 分离纯化 稳定性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