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琳

作品数:4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追问
  • 1篇大众
  • 1篇第三部门
  • 1篇多维度
  • 1篇扬弃
  • 1篇异化
  • 1篇社会
  • 1篇时间观
  • 1篇释学
  • 1篇内在逻辑
  • 1篇启蒙
  • 1篇主义
  • 1篇唯物
  • 1篇唯物主义
  • 1篇维度
  • 1篇历史唯物主义
  • 1篇逻辑
  • 1篇马克思主义
  • 1篇解构
  • 1篇解释学

机构

  • 4篇同济大学

作者

  • 4篇叶琳
  • 2篇郭强
  • 1篇丁新宇

传媒

  • 1篇哈尔滨学院学...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河南社会科学
  • 1篇许昌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如何解释“启蒙”——多维度的解释学探析
2017年
启蒙运动是对如何运用人类理性的一系列反思的过程。康德对启蒙的认识是一种基于历史反思的概念性认识,认为启蒙的关键在于如何启发民众去自主运用理性,只要允许民众自由,自主运用理性似乎就是不可避免的;黑格尔通过对启蒙的进一步反思,认为启蒙并非仅是对自由的某种想象或者某种形式上的规定,而且也是现实运动的必然结果,关键是要弄清楚现实运动的内在逻辑,但他把现实的运动等同于自我意识的运动,致使启蒙虽然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概念的规定,却又陷入自我意识的逻辑支配中。马克思站在实际生产的角度,通过揭示物质的生产关系,彻底清算了自康德到黑格尔的"启蒙幻觉",从而实现了对启蒙认识的整体超越。
叶琳
关键词:启蒙黑格尔
作为解构“时间形而上学”的共产主义如何可能——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追问
2016年
时间的问题内嵌于马克思的理论中,从与传统哲学决裂的瞬间,马克思对时间的认识走出了哲学逻辑预设的知识框架。时间从一个被普遍理解为衡量历史尺度的形而上学概念,逐渐转型为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概念。对共产主义的描述是马克思对时间人性化最好的表达。从对立的异化表现,到最终共产主义式的和解,如何理解时间与共产主义之间的关系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是否能通过马克思的视角来更好地认清当下的现实。
叶琳郭强
关键词: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大众创业指数的编制与统计研究
2016年
为了推进大众创业,亟须建立一套科学的测量指标体系与统计指数,度量和评价中国各地区大众创业的发展态势和状况。上海国信社会服务评估院团队编制出"大众创业指数",并对我国2010年至2014年大陆省域的31个省级行政区的大众创业指数进行了测算、排序与分析。中国大众创业指数测量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科学评价我国大众创业的发展水平及其地区差异,制定地区发展的宏观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丁新宇叶琳郭强
关键词:第三部门
被异化的时间及其扬弃的可能——对马克思时间观内在逻辑的追问被引量:5
2016年
从逻辑上来看,时间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具有一种内在的递进属性。借助对伊壁鸠鲁时间观的解构,马克思把时间与人之间的关系结合起来理解,从而要求人们从实际生活的向度去理解时间,为时间的研究开拓出新领域。自此,时间成了实际生产劳动的表现,而不是外在于实际生活之外的纯粹概念。社会时间是马克思从人的实际生活出发,进一步解构人与时间关系的重大发现。如果说时间是生产劳动的表现,那么社会时间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深度批判中就是"表现"的进一步展开。马克思的结论是:资本在盗窃劳动时间的同时生产了它的掘墓人——无产阶级。到此,社会时间的本质被彻底揭示出来,它是无产阶级实现自我解放的前提。当今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正是对时间自由运用的一次实际回应。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化转型必将引起新型劳动力对既有资本结构的一次全面重估。事实上,这一切都来源于马克思对时间问题的不懈追问。
叶琳
关键词:时间观异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