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博

作品数:5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盆地
  • 4篇柴达木盆地
  • 3篇石炭
  • 3篇石炭系
  • 3篇盆地东部
  • 3篇柴达木盆地东...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页岩
  • 1篇页岩气
  • 1篇台地
  • 1篇碳沥青
  • 1篇葡萄
  • 1篇气水
  • 1篇侏罗纪
  • 1篇煤系
  • 1篇金属
  • 1篇金属矿
  • 1篇金属矿床
  • 1篇矿床

机构

  • 5篇中国地质科学...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5篇彭博
  • 4篇马寅生
  • 4篇李宗星
  • 3篇刘成林
  • 3篇张旭
  • 3篇曹军
  • 2篇杨元元
  • 1篇于青春
  • 1篇彭博
  • 1篇王国仓
  • 1篇刘文平
  • 1篇胡俊杰
  • 1篇王冰
  • 1篇顿超
  • 1篇徐韵
  • 1篇张谦

传媒

  • 3篇地学前缘
  • 1篇中国岩溶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致密灰岩孔渗特征被引量:4
2017年
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系统复杂。对空隙结构特征、渗流机理的研究直接影响到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采。本研究选取了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ZK5-2钻井中石炭系的5块致密灰岩样品,通过XRD、XRF技术对灰岩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进行定量测试;利用氦气双室法与孔径分布实验(包括压汞法、氮气吸附法、二氧化碳吸附法)确定灰岩的孔隙度与空隙的孔径分布;用CH_4、N_2、CO_2、He四种气体进行渗流实验确定灰岩的表观渗透率。研究结果表明:致密灰岩的表观渗透率与其孔隙度没有明显的关系。表观渗透率由达西流、滑脱流与扩散流三部分组成,表观渗透率大小按CH_4、N_2、CO_2、He的顺序依次增加,其中He所测得的表观渗透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种气体。滑脱流对表观渗透率的贡献受到分子平均自由程与孔径的双重控制,当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与岩石内集中出现的孔径接近时,在这些相近孔径的孔隙中会出现明显滑脱现象,此时滑脱流将对表观渗透率产生较大的贡献。分子平均自由程较大的气体在致密灰岩中主要以扩散的形式运移。岩石孔径小于分子平均自由程的孔隙所占比例越大,扩散流对表观渗透率的贡献度越高。
马龙杰彭博于青春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东部
柴达木盆地侏罗纪古气候演变过程:来自化学风化特征的证据被引量:12
2019年
柴达木盆地侏罗系陆相地层记录了该时期一系列重大的构造气候环境耦合演化事件,然而针对该套地层的古气候、古风化作用等方面研究还很薄弱。为了恢复柴达木盆地侏罗纪时期的古气候和古环境特征,文章研究对柴北缘大煤沟侏罗系标准剖面的沉积岩样品开展了全岩主、微量元素测试,综合采用多种化学风化指数判定柴达木盆地侏罗纪古气候条件及演变过程。元素比值(Rb/Sr、K/Na、Na/Al和Na/Ti)和化学风化指数(CIA、CIW、PIA和ICV)均显示,柴达木盆地侏罗纪化学风化过程和古气候演化过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早侏罗世早中期和中侏罗世中期,化学风化作用强烈,古气候处于温带亚热带温暖、潮湿气候条件;早侏罗世晚期和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受到区域降水减少影响,盆地化学风化作用显著减弱,整体处于干旱、半干旱环境。以上结果与前人基于沉积物和植物群面貌研究得出的古气候变化过程相吻合,为盆地及区域陆相侏罗纪古气候研究提供了相对完整而连续的地球化学证据和参考。
胡俊杰马寅生马寅生李宗星李宗星魏小洁彭博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侏罗纪古气候变化
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葡萄状灰岩缝洞的发现及成因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文章采用沉积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原理,对柴达木盆地石炭系葡萄状缝洞分布特征与成因机理进行了研究,并与四川盆地灯影组缝洞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石炭系东部石炭系葡萄状缝洞与四川盆地灯影组葡萄状缝洞具相似的岩石学特征,可见复式纹层花边皮壳,网状泄水通道,以及大气淡水方解石、陆源砂屑、泥以及硅质自生矿物等缝洞内包卷物等岩石学标志。地化分析显示缝洞皮壳碳酸盐矿物成岩流体为海水,缝洞碳酸盐充填物的成岩流体为大气淡水。最终认为两地葡萄状缝洞皆为大气水作用的产物,柴东石炭系葡萄状灰岩缝洞是四川盆地灯影组葡萄状白云岩缝洞早期形式。二者演化过程如下:由于周期性海退使潮坪相等环境下形成的碳酸盐岩暴露而遭受溶蚀,海侵时溶蚀缝洞内形成针柱状方解石胶结,当海水进一步蒸发,胶结的针柱状方解石在海水中发生模仿交代,形成同生期白云石,这种周期性的海退海侵形成在剖面上的多套葡萄状缝洞旋回。
彭博刘成林李宗星马寅生曹军张旭梁德秀王冰马帅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石炭系
活动大陆构造边缘碳沥青形成与金属成矿探讨:以柴北缘滩涧山地区滩涧山群为例被引量:1
2016年
柴达木盆地滩涧山群碳沥青广泛分布,资源量大,钒、镍等金属元素含量高,已发现的金属矿床与滩涧山群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研究滩涧山群碳沥青的形成机制,探讨其与金属矿形成相互作用,有助于对油气与金属矿产共生/共存的研究,对柴达木盆地油气资源和金属矿床的勘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实测剖面明确碳沥青分布特征,测定碳沥青金属元素含量并进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对碳沥青形成机制及其与金属矿伴生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碳沥青主要分布在赛什腾山、滩涧山、茫崖石棉矿和开木齐地区。以柴北缘滩涧山地区为例,碳沥青主要赋存在滩涧山群a段灰岩和砂岩储层或与泥岩同层储存。油源对比表明碳沥青来源于滩间山群a段泥岩,母质类型为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形成于浅海-半深水、缺氧还原的海相咸水环境中,并遭受过较强生物作用。滩涧山群碳沥青形成时的活动构造与岩浆作用有利于金属元素富集,促进烃类流体与金属元素相互作用,有机质对金属元素的初始富集或流体从外界条件萃取富集造成滩涧山地区碳沥青中部分金属元素含量高,具有很大的金属成矿潜力。
张旭刘成林徐韵马寅生杨元元李宗星张谦刘文平曹军彭博
关键词:碳沥青柴北缘金属矿床
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海陆过渡相煤系页岩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被引量:16
2016年
为了弄清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特征和成因,选取柴页2井石炭系克鲁克组泥页岩和页岩气样品展开地球化学研究。通过对泥页岩样品热解和镜检实验,页岩气现场解析、室内气体组分测试和碳同位素分析,取得以下认识:柴达木盆地上石炭统海陆过渡相煤系地层发育暗色泥页岩、碳质泥页岩、煤和泥灰岩4类富有机质沉积,TOC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46%、12.34%、77.62%和1.89%,以Ⅲ型和Ⅱ2型干酪根为主,处于高成熟演化阶段,具备生成大量页岩气的物质基础。柴页2井现场解析气中氮气含量较高,含极少量Ar和He,烃类气体以甲烷为主,总体为干气;甲烷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主要分布在-48.6‰^-39.8‰,介于海相和陆相页岩气之间,随深度增大,呈现碳同位素偏重的现象;页岩气以热成因气为主,其次是生物成因气。
曹军刘成林马寅生李宗星杨元元王国仓彭博张旭顿超
关键词:页岩气石炭系柴达木盆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